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形形色色的「芝麻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15 05: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為國家的政治基礎與經濟基礎,縣級政府處在社會管理的底層和前沿,十分重要。在古代,縣令這樣的「芝麻官」非同小可。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代形形色色的縣令。

  西門豹:治鄴巧妙去弊病

  西門豹在戰國魏文侯時任鄴縣令。他到鄴縣,會集地方上年紀大的人,了解到當地深受祭祀河伯、地方官吏盤剝之苦。當地每次祭祀河伯都要選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扔到河裡,說是河伯要娶媳婦。而當地官吏配合巫祝藉機大肆搜刮民財。西門豹說下次河伯娶媳婦,請告訴我,我也去看看。下次祭祀時,西門豹果然來了,他說已選的女子不漂亮,要等幾天選個更好的,讓巫祝去通知河伯,說罷就讓吏卒把大巫婆扔進河裡了。等了一陣子說大巫婆去得太久了,讓她的弟子去催促,又相繼把她三個弟子扔進河裡。然後又說這些人久久不回來,還要人去催促,把三老(鄉官)給扔進河裡了。當他還要讓廷掾、豪長去到河裡去催促時,把他們嚇得跪在地上,頭都叩破了。從此,沒人再提起為河伯娶媳婦的事了。

  西門豹接著就徵發百姓開挖十二條渠道,把漳水引來灌溉農田。開始時,百姓感到有些勞累,就不大願意。西門豹說:「百姓可以同他們安享其成,卻不可以同他們謀划事業的開創。現在父老子弟雖然以為我給他們帶來辛苦,但是百年以後,希望他們再想想我所說的話。」此後鄴縣長期都能得到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而家給戶足,生活富裕。西漢時當地官員試圖改造這些渠道,百姓都不同意,認為是賢君西門豹定的法式,不可更改,地方官員最後同意了百姓的請求。「引漳十二渠」也被稱為「西門渠」。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太守幕僚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很短,旋即辭職。幾個回合下來,對官場的污濁與黑暗有了較深了解。後來他經人舉薦又出任彭澤縣令,遇到潯陽郡的一位官員來彭澤縣衙。因為潯陽郡是上級政府,縣衙的工作人員便好心地提醒他說:「按規矩,您應該穿戴整齊的官服去迎見他。」陶淵明聽了勃然大怒,覺得這是對他人格的侮辱,說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立刻解綬去職,任期僅為八十一天。

  陶淵明前後十二年的仕宦生活至辭彭澤縣令終於畫上句號,從此不再當官。這十二年也是陶淵明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二年。臨走之時,他揮毫賦《歸去來兮辭》一首,表明與腐敗官場徹底決裂,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強意念。不為五斗米折腰,早已成為中國歷史上許多堅守道德底線的正派官員用以勵志和引以為豪的經典故事。

  

  陶淵明畫像

  袁宏道:當縣令苦不堪言

  明代文學家袁宏道二十七歲時,帶著遠大的政治抱負滿腔熱忱地出任吳縣知縣,結果很快就被黑暗官場殘酷的現實澆了一頭冷水。他在給友人丘長孺的書信中極其悲憤地控訴說:「我作這個縣令,備極醜態,不可名狀。遇到上級領導我就像奴僕,招待過往的官員我就像妓女,管錢糧的時候我就是賬房先生,應付老百姓的時候我就是保人媒婆。一日之間,百暖百寒,乍陰乍陽,人間惡趣,一身嘗盡。苦哉!毒哉!」

  袁宏道從小飽讀詩書,追求溫文儒雅的生活情趣。現在作為縣官,他必須每天強裝笑臉與社會各界人士打交道。在他看來,當縣官真乃人間苦不堪言的工作選擇,他曾說:「人作吏甚苦,而作縣令尤其苦,若作吳縣令,則苦萬萬倍,簡直牛馬不如。何也?上官如雲,過客如雨,賬簿如山,錢穀如海……作吳令,簡直沒有人間道理,幾乎不知道傍晚早晨、寒冬酷暑了。何也?錢穀多如牛毛,人情茫如風影,過客積如蚊蟲,官長尊如閹老。以故七尺之軀,疲於奔命。……然上官直消一副賤皮骨,過客直消一副笑嘴臉,簿書直消一副強精神,錢穀直消一副狠心腸,這些苦雖苦但不難。還有一段沒證見的是非,無形影的風波,往往令人趨避不及,逃遁無地,難矣,難矣!」袁縣令不愧是個的文學家,將當縣官的痛苦與無奈描繪得活靈活現。

  

  袁宏道畫像

  海瑞:力除宿弊廉潔奉公

  海瑞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他從作教官時起,就禁止學生送禮。在浙江淳安任知縣時,到任后馬上定下許多規矩,如均平徭役,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其中最讓人敬佩的,是反對貪污。海瑞革去了歷屆相傳的知縣常例。所謂「常例」,就是攤派在田賦上的加收,作為縣官的補貼。他反對行賄,自己從來不幹。有人勸他隨潮流一點,他憤然道:「全天下的官都不給上官行賄,難道就都不陞官?全天下的官都給上官行賄,又難道都不降官?怎麼可以為了這個來葬送自己呢?」又說:「充軍也罷,死罪也罷,都甘心忍受。這小偷行徑,卻干不得!」

  當時照例知縣進京朝覲,可以從老百姓頭上攤派四五百兩以至上千兩銀子,以便進京行賄,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頭。海瑞在淳安任上兩次進京,只用了路費銀四十八兩,其他一概裁革。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窮知縣,他穿布袍吃糙米,讓老僕人種蔬菜自給。海瑞從「芝麻官」做起,剛直不阿,廉潔奉公,步步高升,最終成為封疆大吏。海瑞死前三天,兵部送來柴火銀子,一算多了七錢銀子,他讓退回去。

  鄭板橋:因救荒棄烏紗帽

  鄭板橋五十歲時,當了山東范縣(今屬河南)縣令,他重視農桑,體察民情、興民休息,百姓安居樂業。五十四歲時,自范縣調署濰縣(今山東濰坊)。是年山東大飢,人相食。救災便成了鄭板橋主持濰縣政事的一項重要內容,他開倉賑貨,令民具領券供給,又大興工役,修城築池,招遠近饑民就食赴工,讓邑中大戶開廠煮粥,救活了很多人。鄭板橋先後當過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剛正,在任上,他畫過一幅墨竹圖,上面題詩:「衙齋卧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他還注意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他在濰縣居官七年,案無留牘,邑無怨民,離濰時,除書籍外,「一肩行李,兩袖清風」。百姓為他建祠祭祀。

  鄭板橋最終因為逼迫富豪平價售糧,被密告,以賑災不當被懲。他先後做過山東范縣、濰縣十二年的縣令,深入民間,洞悉民間的疾苦,終因救災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參,他宦情已薄,毅然辭官返回故里。

  

  鄭板橋畫像

  王伸漢:貪救災款丟腦袋

  清嘉慶年間的知縣王伸漢最大的本事是貪。嘉慶十三年(1808年),黃河決口,淮安一帶房倒屋塌,人民流散,餓殍遮道,皇帝下詔發放救災款。山陽縣共領到救災款九萬餘兩銀子,知縣王伸漢一面謊報災民人數,冒領救災款,一面縮減實發數目,剋扣救災款,一個人就貪污了二萬五千兩,佔去救災款的近四分之一。王伸漢貪污很有一套,將上上下下都打理得很好,給了他的直管上司淮安知府王轂一千兩銀好處費。要不是朝廷派查賑委員、新科進士李毓昌一行到災區查視賑災工作,發現王伸漢的冒貪行為;王伸漢因此起了殺人滅口之心,最終不慎留下破綻,他確實能將這數萬兩銀子吞下去。案發之後,嘉慶帝痛恨至極,命將王伸漢斬立決。他的幾個兒子成年後被發配新疆,有兩個死在流放地,遺孀孤苦無依,還要繳納罰金。諷刺的是,兩江總督鐵保奏請以王伸漢署理縣事時,言之鑿鑿地說,山陽縣這個交通要道,「若非精明強幹、熟悉河漕情形不能勝任」,稱王伸漢「心地明白,辦事認真……今以之調補,實屬人地相宜」。

  單幅昌:敢貪一半救災款

  同樣是嘉慶年間的知縣,直隸寶坻縣(今天津寶坻區)知縣單幅昌膽子也很大。嘉慶十三年(1808年)六七月間,寶坻縣一帶陰雨連綿,引發洪水,侵淹大量良田,災情嚴重。直隸總督溫承惠趕緊向朝廷奏報,嘉慶皇帝決定進行「恩施」,令溫承惠上報受災人口,以便撥款救災。寶坻縣屬於重災區,得到四萬餘兩銀的救災款。

  嘉慶十四年(1809年)初,溫承惠奏稱,上一年寶坻縣辦賑「有短少賑銀」現象。嘉慶遂令溫承惠選派公正得力之人前往調查,結果發現:單幅昌侵貪救災款二萬餘兩,將一半的救災糧都吞了下去。嘉慶皇帝聽了十分震怒,先將單幅昌擬斬,繼則又認為,短短數月內江蘇、直隸先後發生兩起侵貪賑銀案,說明各省大吏對查賑之事,並未儘力盡心,決定對失察之官員進行處理。總督溫承惠降為二品頂戴,布政使方疇降為三品頂戴,均革職留任。

223

主題

1233

帖子

2645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645
沙發
胡言亂語 發表於 2017-2-15 21:13 | 只看該作者
官位不在大小,而在於是否為百姓服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2: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