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個時代,為什麼我們還要鼓勵孩子讀古詩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16 06: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估計大家被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刷屏了。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冠軍武亦姝的老師、上海復旦附中的特級語文教師黃榮華在接受採訪時,卻再三表達了對當下古詩文教育情況的擔憂。他說,很多中小學語文老師正在做的是「考什麼就教什麼」,「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高的產出、最高的分數」,讓語文教學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

  

  雖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和古詩文「合拍」,但令黃榮華感到遺憾的是,在不少學生、家長甚至教師的心裡,古詩文教育並不被看重,而主要理由竟然是「古詩文教育見效太慢,而且對考試無益」。

  時代走到今天,相信不少朋友都想過這個問題:背古詩詞到底有什麼用?有一個公認牛掰的回答是這樣的:中國古詩詞的好處,就是言簡意豐。許多東西記下來,就是在心裡生根,日後觸景生情,總會懂的。

  學者葉嘉瑩先生在《給孩子的古詩詞》書中說到,中國古典詩詞給了她力量,那些在最簡短文字中蘊含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們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她特別希望,古詩詞之美,我們和孩子都能慢慢體會,一代代傳承…

  

  葉嘉瑩,1950年代任台灣大學教授。1960年代應邀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她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把當代西方文學概念融會、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討和詮釋。以下節選自葉嘉瑩《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

  我所知有限,不是一個很好的學者,但有一份感情,願把自己體會的詩詞里的東西讓年輕人知道。中國的詩詞經過千百年流傳下來,都是精華。

  在中國的詩詞中,確實存在有一條綿延不已的感發之生命的長流。我們一定要讓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斷加入,來一同沐泳和享受這條活潑的生命之流,才能使這條生命之流永不枯竭。

  人生各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我追求的不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我要把我對於詩歌中之生命的體會,告訴下一代的年輕人。

  我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歌裡邊美好、高潔的世界,而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進不去,找不到一扇門。我希望能把這一扇門打開,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裡面來。這就是我一輩子不辭勞苦所要做的事情。

  我從很小就開始背詩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會背唐詩。

  有一次家裡來了不少親戚朋友,大人就讓我給客人背詩。背的是什麼詩我都不記得了,但大人們還記得,說是背了李白的《長干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大家都高興地聽著,後來背到「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的時候,大家就笑了,說:「你才幾歲,就知道坐愁紅顏老了?」我那時當然不知道。小孩子是不了解詩意的,但根本沒有關係,就像唱歌一樣。

  

  

  有一次我到北京,老舍的兒子舒乙辦了一個學習古典文化的學校,用了葉聖陶的名字,叫聖陶學校。他們帶我參觀了這個學校。

  這個學校里的學生都住校,除了常規的課程,還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千字文》《百家姓》等一些中國古代經典。他們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背誦,而且要求背得非常熟。我就問孩子們背誦的這些書什麼意思,孩子說老師沒講。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也是一樣的,不管懂不懂,背就是了。  

  這是符合小孩子這個階段成長的生理規律的,因為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差,而記憶力是很強的。利用小孩子記憶力強的優勢,多背誦一些經典,等他理解力發達了自然會懂得,將使他受益終生。

  

  

  葉嘉瑩學生時代照片

  

  我早年背誦《論語》並不理解,但在我以後的人生路程中,遭逢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時候,會忽然理解了《論語》中的某些話,越發體悟小時候背書真是很有道理的。直到今日,《論語》也仍是我背誦得最熟的一本經書,這使我終生受益。  

  從背詩到理解詩中的生命和靈性

  我的老師顧隨先生五歲入家塾,從小就誦讀唐人絕句以代兒歌,他的父親是前清的秀才,父親親自教授他「四書」、「五經」、唐宋八家文、唐宋詩及先秦諸子中的寓言故事。

  顧先生對詩歌的講授,真是使我眼界大開。他講課跟一般老師真是不一樣,一般的老師講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顧先生給我的是心靈的啟發。

  

  顧隨先生(前排坐者)與葉嘉瑩(二排右一)

  顧先生不僅有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的修養,而且具有融貫中西的襟懷,加上他對詩歌有著極敏銳的感受與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在講課時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那真的是一片神行,我雖然從小在家誦讀古典詩歌,卻從來沒有聽過像顧先生這樣生動深入的講解,他的課給我極深的感受與啟迪。

  聽顧先生講詩詞,你不止獲得在文學上的欣賞和啟發,還能給你一種品格上、修養上的提升。我常常在課堂上用一句英文講的「care」,就是關懷,你要有一顆關懷的心,一種對於人、對於事,對於物、對於大自然的關懷。

  把自己的關懷面擴大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對廣大人世的關懷,一種是對大自然的融入。例如杜甫的《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這是對廣大人世的關懷,他的關懷、他的感情是博大的。像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是跟大自然的融入。

  

  我從小就讀詩,那是一種情趣,就是我喜歡。真正認識到詩詞裡邊的那種,應該是真正一種靈性,真是一種有靈性的,一種真正的生命,是顧先生教給我的。

  別人講詩是注重知識、背景,我是對於文字裡面所傳達的生命比較重視,而不是那些現實的、外在的東西。

  比如我們來看《登幽州台歌》這首詩,這首詩在唐詩里是很重要的一首詩,作者陳子昂也是在唐朝詩歌發展上地位很重要的一個人。

  

  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感情,也就有不同的興發感動。

  陳子昂在政治上是有理想的,可是他所生的時代是武則天的時代。武則天作為皇帝,事實上並不比其他男性皇帝更壞,所以像陳子昂這樣希望為國家、朝廷做事的人,在武則天的時代也出來工作了。

  但是,武則天任用了許多武氏的人,有一次,陳子昂帶兵出去,結果和武氏家族不合,後來就被貶謫,受了很多苦難。

  陳子昂登到幽州台上,就想到,要遇到真正欣賞、任用人才的人,才能真的實現理想和抱負,所以就有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感慨:人生在世不過數十寒暑,我也嚮往古人,我也希望能有古人的品性和事業,可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啊!

  

  一個真正有理想、有志意的人會以一生的時間去持守,且不說理想會否實現,因為理想的實現有外在的因緣,但個人的持守是能夠自己把握的。

  然而,當他用最艱苦卓絕的精神力量去持守住自己的志意和理想時,卻「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茫茫的宇宙,悠悠的萬古,你在這個宇宙中,如此短暫的生命,到底能夠留下些什麼?有沒有一個可以跟你相知共鳴的人呢? 一個有理想、有志意的人,這樣孤獨,不知道千古之下有沒有人真的能夠理解他,真的跟他有共鳴。

  可是對讀者而言,在讀杜甫的詩、讀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時,千古之下不是產生了共鳴嗎? 杜甫不在了,司馬遷也不在了,但是他們留下了詩歌、文學。文學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其中的生命、感情、理想、志意,千古而下,只要你是一個也有感覺的人,你就能感受到。

  

  不學吟誦,就很難體會詩歌之微妙

  吟誦,是中國舊詩傳統中的一個特色。我以為,它是深入了解舊詩語言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它能夠培養出在感發和聯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當你用吟誦的調子來反覆讀詩的時候,你就會「涵泳其間」,也就是說,你會像魚游在水裡一樣,被它的那種情調氣氛整個兒地包圍起來,從而就會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清朝有名的詩人范伯子曾經說過兩句話,說你作詩的時候,要「字從音出,字從韻出」,就是說你要吟誦得很熟,你的文字是跟著聲音出來的。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杜甫的詩為什麼寫得這麼好?那完全得之於他吟誦的功夫。杜甫寫完了詩是配合著聲音去修改的,他自己就說過,「新詩改罷自長吟」(《解悶十二首》)。

  

  杜甫曾到長安郊外的山林別墅去拜訪一位退休的何將軍,晚間住在將軍的別墅里。杜甫對此寫過一首詩說:「將軍不好武,稚子總能文。醒酒微風入,聽詩靜夜分。」(《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它說何將軍不是只喜歡打仗,他家裡的小孩子都在學詩。他說晚飯時我們喝了一些酒,到夜裡酒醒的時候,就聽見何將軍家的小孩子在吟詩,一直吟到半夜。所以你看,不只是詩人吟詩,唐代的小孩子也是從小就學習吟詩的。

  詩是你偶然在內心之中有一種感動,所以吟詩是重要的。如果你會吟誦,你的詩句,就是你內心的感動,就會伴隨著你所熟悉的那個吟誦的聲音跑出來。

  中國的古詩在聲音上是有格律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一定要按照詩歌的格律來背誦、吟唱,才能夠真正掌握詩歌的情意,伴隨的聲音,結合出來的那一份感動。

  為什麼現在大家對於詩都隔膜了,都不理解了。其實我們中國詩之所以不被年輕人所理解,與我們這個吟誦的傳統斷絕了,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你所失去的,是真正呼喚起來你內心的情慾的感動,呼喚起來你的感動的那種力量,是聲音把你的感動呼喚起來了,你沒有了聲音,你就缺少了那一份感動的生命了。

  葉先生親自示範古詩詞吟誦

  曾有人問我 :中國古典詩詞會滅亡嗎?我以為不會。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身世經歷、生活體驗,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寫的 ;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後再讀其作品,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

  所以說,中國古典詩詞絕對不會滅亡。因為,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詞中所蘊含的真誠的、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這種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本文節選自葉嘉瑩《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20: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