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影評▕ 看完這部電影,就知道外國人少是有原因的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7-2-12 00:32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句話不是我說,而是片子里塞繆爾·傑克遜說得,基本定義了這部電影的全部內容。

  

  極限運動+特工動作,這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元素,組合在一起,代表動作電影,這種老式類型片在新世紀之後的新玩法。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特工

  

  時鐘撥回到到本世紀初,動作電影已到江河日下之際,原因很簡單。動作片最大的賣點就是提供大銀幕效果的視覺奇觀,可到了當時,超級英雄電影、科幻片、災難片的崛起,讓動作片電影這類老套的模式化產物已經變得不太新鮮。上世紀90年代,動作片為了追求更加刺激的視聽效果,以《真實的謊言》《勇闖奪命島》為代表的作品連核彈、毀滅城市的噱頭都整出來了,還要怎樣,依然沒有阻擋動作電影的頹勢。

  

  返回頭再來說《極限特工》系列,創始人、也就是編劇里奇·威爾克斯(本片片頭字幕還特意標出了其「創始人」的名號,儘管他不是第三集的編劇),是特工間諜片的影迷,在法國波拉波拉島度蜜月的時候,威爾克斯突發奇想,構思出《極限特工》的故事,他的創作宗旨是打造出一部適合新世紀年輕觀眾觀看的間諜片。

  要麼所謂與時俱進,就是要與傳統特工片不同,也要打破動作電影老套的模式,哪怕故事結構換湯不換藥,但緊抓動作電影「視聽奇觀」這個梗,就是一次方向性正確的「舊瓶裝新酒」,這就是《極限特工》誕生的始末,將極限運動與特工電影進行了一次腦洞結合。

  

  我們印象中的特工電影是什麼?無論是老調的007,還是後來追求故事上和風格上「技術性KO」的《諜影重重》系列,核心魅力多是「特工」的神格化和人格化。要麼就高高在上,幾乎不食人間煙火,西裝革履一絲不苟,泡妞打架面面俱到,比如邦德同志;

  要麼就是毫不起眼,時刻隱藏在老百姓中,但打起架來凌厲兇猛,殺人從不廢話,比如伯恩同學。

  但要論范·迪塞爾這個極限特工凱奇,用句俗話就是「暴發戶」的配置,街頭混混出身、禿頭紋身,身披毛料大衣,身邊總是不乏形形色色的美女,狐朋狗友一堆,一看就不是好人。

  

  特長不是打架,而是不要命,極限運動達人喜歡各種「外國人少系列」,輔助以特工電影中常見的道具和技術支持,讓這位不要命先生如魚得水。比如第一集,和很多好萊塢間諜片一樣,本片也取景於捷克的布拉格,是上世紀間諜片的大愛。但是內容嘛,有夠離譜,重金屬電子樂,地下俱樂部泡妞,街頭飛車,節奏動感,充滿了潮流味道,與布拉格凝重、森嚴、宏偉的東歐風格完全相反,這種反差效果才是《極限特工》系列所追求的。

  競技+動作:「外國人少」系列

  說道範·迪塞爾,其賴以成名的兩套作品,《速度與激情》與《極限特工》,都有點一脈相承的感覺。當年都是大黑馬,內容都是非主流競技+動作。一個是地下飆車,一個是極限運動。電影指向的是一種「亞文化」特色,從街頭飆車和邊緣極限運動,穿著五顏六色的衛道士,香車美女,紋身壯漢,夜晚大鬧城市,能夠深受青年觀眾的喜愛。再套上一個特工電影的馬甲,乍一看不合時宜,但主流模式下,整體故事和情節全部為亞文化元素服務。

  

  將競技與動作片結合的好處,就是能夠極大的展示極限運動的荷爾蒙屬性,同時脫離了競技的束縛也讓暴力動作變得更加肆無忌憚,說穿了也就是開篇那句「打架、泡妞+耍帥」。

  比如開場甄子丹的單打大戲,功夫元素+蹦極,落入會場中面對群敵,還有功夫在桌子上來一招360度托馬斯全旋開槍,為的就是耍帥。

  能正面命中敵人的,一定要來一招「蘇秦背劍」才叫殺敵,

  能瞬間秒殺的,必須要「張飛駢馬」命中才夠爽快;

  能破門而入的,必須要開車撞牆進去;

  能跳傘的,必須要把降落傘扔出去然後在跳飛機去追;

  跟人家談判,還得玩幾個手榴彈,否則都不好意思在圈子裡混。

  

  極限嘛,就是這個道理,叢林滑雪、水上騎單車、陸地行舟、跳飛機跳懸崖,必須不走尋常路,外國人少不是沒有原因。

  退一步來說,都有主角光環,人家007或者伯恩好歹還躲躲子彈,可極限特工們可好,不但看見子彈不躲,還要迎著子彈上去,來一招360迴旋射擊,命中敵人後自己不忘擺個POSE。動作電影嘛,「打打架,耍耍帥」,這種行為如果在現實中早已死八遍了。

  

  就像《極限特工2》中艾斯·庫珀調侃的那句「現在拯救地球都需要一幫小混混來完成了?」沒錯,在美國連個鑽井工人都能救世界(《絕世天劫》)、小兵扛大旗的理念下,身份和出身不是問題,敢「作死」就行。

  同時到了《極限特工:終極回歸》,也開始了攢局的路子,兩伙極限特工對打,從《速激》的family,一直到《極限特工》中的brotherhood,在如今超級英雄都組隊的同時,團隊協作這樣的群戲在好萊塢最吃香了。而且片中五湖四海不同膚色的成員一併出境,在觀眾看來,「極限」除了主角們在飛馳賽道上的大膽壯舉之外,情義也尤為重要。而不同陣營「化敵為友,惺惺相惜」則是情義的最好體現。

  

  高熱量爆米花的焦糖

  而對於動作片的模式而言,就是一個「舊瓶裝新酒」,主要看得是打鬥,故事反倒是其次。而且在如此眾多的角色出現情況下,故事情節被極度壓縮。

  本片的導演,D·J·卡盧索,個人認為他是好萊塢一個被忽視的動作片導演。作品不多,從《後窗驚魂》、《鷹眼》到《關鍵四號》,每部作品都能拿的出手。連同這部《極限特工》,他的作品共同點就是配料都不太新鮮,但他能給你調控到純火爆米花的級別。就像《關鍵四號》那麼稀爛俗套的主題,能夠調製到能看下去,而且部分場面還比較吸引人,說明什麼呢?這個人深知觀眾想看什麼,在該「有料」的地方絕不吝嗇,在該一筆帶過之處也決不會浪費口舌,代表了好萊塢娛樂產業最純度的那一部分。

  

  從巴西到菲律賓、再到底特律,典型的闖關打怪模式,電影壓縮了劇情空間和角色,換來的是連場的打鬥和追逐,幾乎是從頭打到尾,目不暇接。D·J·卡盧索能夠充分利用電影元素調動觀眾情緒,范·迪塞爾連場打鬥和極限運動展示,老范「中場休息」時,立馬安排了其與角色馬上入替,要麼甄子丹要麼大美女出鏡,即刻開啟下一輪的打鬥。打完之後,幾個葷段子過後,又是一輪喧鬧的轟趴,隨後就飆車,接下來再一輪打鬥。

  電影就是在這樣的喧鬧過程中結束,演完之後,問問電影講了什麼故事?對不起,想不起來,只記得老司機們一言不合就開車來著。這就是最典型的好萊塢商業電影,沒什麼野心,單純的將動作電影的「視聽獵奇」發揮到極致。如此作品,舉個例子,一幫哥們姐們聚會或者大學宿舍爺們扎堆,喝著啤酒吃著高熱量食品,熱鬧之餘看部電影解悶吧,這類電影最適合這類條件。

  

  熱鬧、快節奏、荷爾蒙、沒別的。

  彩蛋:

  1、音樂

  范·迪塞爾在生活中一定是個喜歡party的人,直接反映到電影的風格上,比如音樂。《速度與激情》系列就是饒舌+電子樂,《極限特工》比這個更誇張,直接把夜店蹦迪的音樂全搬了過來,從第一集戰車樂隊那彪悍的重金屬《Feuer Frei 》,直到本片 Madsonik和吉他鬼才Tom Morello 的夜店名曲《Divebomb》,怎麼喧鬧怎麼來。

  這種聒噪的風格可能不太適合太多人,但跟《速激》那種把汽車馬達轟鳴和金屬刮擦無限放大的音效類似,絕對是讓喧鬧high刻意放大的感覺。

  

  EngelRammstein - Feuer Frei

  

  

  In My ForeignThe Americanos;Ty Dolla $ign;Lil Yachty;Nicky Jam - In My Foreign

  

  另外,與《速激》的配樂類似,本片也是好萊塢著名的爆米花配樂高手布萊恩·泰勒,電子加管樂,單獨把BGM拿出來,都可以當跑步音樂來用。

  

  xXx: The Return Of Xander CageBrian Tyler;Robert Lydecker - xXx: Return Of Xander Cage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2、毛料大衣

  電影中老范取大衣的梗,也許很多人看不懂,這是第一集的遺留產物,來自於老范首次執行任務,在布拉格,與當地警察接頭,嘲笑對方穿衣品味差(原話是「你要想殺人,先把賣你這件衣服的人殺了吧」),在厚重的東歐,這位轉眼來了一件毛料大衣,典型的暴發戶配置,他靠這件衣服打入敵人內部,跑路打架雙飛,這件衣服隨身攜帶。

  

  3、辣妹

  這部電影,男性角色各個粗壯大條,不是光頭就是毛茸茸的,荷爾蒙過剩,長相說實在都不敢恭維(所以找來了凡凡,讓男性顏值提升了一些,「帶給人快樂嘛」,但其實也沒啥用,好多餘的角色。。。)

  

  但女性角色就不一樣了,一個比一個靚。從《新年行動》的印度女星迪皮卡·帕度柯妮(這位跟夏奇拉是一個老師,全球肚皮舞跳得最好的兩位,有興趣的可以找找《新年行動》,唱歌跳舞很high),到保加利亞裔美女妮娜·杜波夫的眼鏡萌娘(個人超愛這個角色),還有魯比·羅絲,雖然走的是中性路線,但也非常有味道。

  

  其實最值得一提的是老范取衣服時碰見的那位,赫敏·科菲爾德 。提起她或許沒太多人知道,但說起《碟中諜5》,開場不久后與阿湯哥接頭,在音像店被人幹掉的那位驚艷美女,就是她。本片雖然同屬醬油黨,但安排了不少福利,比較滿足。

  

  4「托尼,你完蛋了」

  甄子丹終於當上了托尼賈的大哥,這麼多年了,也不知道當年的心氣放下了沒有,開個玩笑

  

  「托尼,你完蛋了」這個梗來自於電影《導火線》。據小道消息,當年托尼賈的《拳霸》風靡全球,這邊甄子丹就各種不服,總想跟人家比劃一下,甚至還在《導火線》里設計了這個台詞。但實際情況呢,兩人一直在尋求合作,早在2010年就達成合作意向,開拍一部《急先鋒》,演員都定了,除了兩位打星之外,還有《越獄》的米勒和宋慧喬,但最後不知怎麼著項目也黃了。如今終於合作,但沒有出現期待中的對打,打一場多好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9: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