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之人,下愚而上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7 06: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羽戈 羽戈1982  愚昧的力量

《吳宓日記》(1937年7月14日)記載了陳寅恪的一句名言,叫「中國之人,下愚而上詐」。我的一位朋友非常推崇此言,認為這是對中國國情最深刻的描述,堪比嚴復那句「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於作偽,終於無恥」。他還說,從義和團運動到紅衛兵運動,都是「下愚」與「上詐」合謀的結果,欲成浩劫,缺一不可。對此,我提出一點異議:單說義和團,無論朝野上下,主流都是愚昧,間或有「詐」,則為點綴,無關大局。

「下愚」之說,應無爭議,義和團成員大抵是二十世紀前後之中國最愚昧的一群人。關於他們無知的史料,今天讀來恍如段子:「有黃飛虎附體者,問與黃三太是何族屬,輒悍然曰:吾兄弟也。一市哄然。」可是,為什麼要說「上愚」呢,清政府難道不是在利用義和團嗎,怎麼連智商都與其同流合污?這裡隱藏了兩種可能:如果朝廷識破了義和團的神術,依然用他們當炮灰,可謂「詐」,反之,因信任、膜拜義和團的神術,企圖駕馭他們以對抗列強、打擊政敵,則屬「愚」。

執政者到底是「愚」還是「詐」,我們不妨重返歷史現場,尋根究底。義和團興盛之際,即1900年春,朝堂之上,有三派勢力最大,一是慈禧太后;二是愛新覺羅皇族,如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庄親王載勛、輔國公載瀾等;三是軍機處,當時軍機大臣包括榮祿、世鐸、剛毅、王文韶、啟秀、趙舒翹等;此外還有一個人的地位舉足輕重,即體仁閣大學士徐桐。這些人對義和團的態度,可以佐原篤介《拳亂紀聞》所錄的一則電文為證:

皇太后昨晚在宮內召集各大臣,密議團匪亂事,為時極久。旋即議定,決計不將義和團匪剿除。因該團實皆忠心於國之人,如予以上等軍械,好為操演,即可成為有用勁旅,以之抵禦洋人,頗為有用。當定議時,只榮相、禮王不以為然,又因勢力不及他人,故不能為功。余如慶王、端王、剛相、啟、趙二尚書等,俱同聲附和,謂斷不可剿辦團匪,王中堂則默然無語。

「昨晚」這個時間點,應在1900年6月。當軸諸公,只有禮親王世鐸與已經失寵的榮祿主張剿辦義和團。王文韶綽號「琉璃蛋」,最是滑頭,故而「默然無語」,但求自保。余者皆贊成招撫義和團,引為臂助,這幫人中,奕劻和趙舒翹其實早已看穿義和團的鬼把戲,不過前者是慈禧的應聲蟲,太后說東,絕不朝西,後者屬剛毅一黨,惟剛毅之命是從,二人都不敢發表反對意見,只能作違心之論。剔除這五人,剩下的大佬,大概十人左右,皆迷信義和團「忠勇有神術」,「若倚以滅夷,夷必無幸」。這一對比,多寡分明——況且權力最大、有資格乾綱獨斷的慈禧太后,恰處於多數一方——朝廷決策,遂成定局。

我感興趣的是此處的人數比例,對於義和團的神術,多少人相信,多少人不信。時人有一說法,不過把官民都統計在內:「官無論大小,民無論男婦,大概信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劉孟揚《天津拳匪變亂紀事》)單論官員,尤其朝廷重臣,信者與不信者的比例,我覺得大概在七三開,終歸是信者居多。袁昶、許景澄奏摺所述的一幕,堪為註腳:「盈廷惘惘,如醉如痴,親而天皇貴胄,尊而師保樞密,大半尊奉拳匪,神而明之,甚至王公府第,聞亦設有拳壇。拳匪愚矣,更以愚徐桐剛毅等,徐桐、剛毅等愚矣,更以愚王公……」(《斥釀亂大臣疏》,見粵東僑生《京津拳匪紀略》)

為義和團所愚的高官當中,有一人叫華金壽,彼時恰被外放,任福建鄉試正考官,其子華學洓曰:「父親藉此逃難,好極了。天津、北京不久必失,不能走者苦矣。」華金壽斥道:「你小孩子懂什麼,天道六十年一變,今滅洋之期已近,我豈逃哉。」華學洓答曰:「無怪乎人說三品以上皆渾蛋也。」(見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華金壽是王照的舅舅)「三品以上皆渾蛋」一語,可視為官場的一面寫真。

如此種種,可知與「下愚」對應的未必是「上詐」,更可能是「上愚」。換言之,愚蠢往往不分上下,當官民處於同一種思維結構,必將點燃一場舉國的迷狂。

在此可以引出我的一個論斷:無論研究歷史還是觀察現實,我們慣於低估民眾的智識,正如慣於高估官方的智識。針對義和團運動的一些評論,如判定清政府屬於「上詐」,顯然陷入了后一種誤區。須知「詐」與「騙」並列,騙子不同於傻子,相當講究智識,它要求一個人首先洞明真相,然後再去行騙,慈禧、剛毅等人,則為義和團所蒙蔽,根本不知真相為何物。

嚴格來講,蒙蔽慈禧的不是義和團(朝廷作出決策之前,她尚未接觸過義和團),而是剛毅等大臣。那麼,剛毅之流何以會受義和團蒙蔽呢?

也許不該使用「蒙蔽」一詞。從智識而言,帶金佩紫的剛毅等人,與衣衫襤褸的義和團民,本是同道,一丘之貉。如你所見,支持義和團的官員,有一共同特點:排外。所以他們與以「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迅速一拍即合,聲應氣求。此中典型,還不是剛毅,而首推徐桐。此人之排外,偏執、盲目到什麼程度呢:見同事戴西洋眼鏡,便不高興;兒子抽呂宋煙,他勃然大怒,令其罰跪於暴烈日中。限於排外的成見,義和團的種種作為,哪怕荒誕不經,哪怕喪心病狂,他都深信不疑:「徐蔭軒相國傳見翰林,黃石蓀往。遇山東張翰林曰:東交民巷及西什庫,洋人使婦女赤體圍繞,以御槍炮。聞者匿笑,蔭老信之。」(高樹《金鑾瑣記》)他不僅相信,還以大學士之尊,召集翰林「演說陰門陣」,堪稱義和團最忠誠的宣傳委員。

再如剛毅。他的毛病,除了排外,還有自負(吳永稱他「愚陋而剛愎」),一旦相信了什麼東西,任何力量都無法使其改弦易轍。1899年底,因支持義和團而被撤去山東巡撫之職的毓賢進京,四處遊說,稱義和團皆是義民,神技可用,應者渺渺,唯有他和載漪等聽從,自此他成為了義和團在朝中的代言人。1900年6月上旬,朝廷先後派趙舒翹和他到義和團佔據的涿州考察,「名為宣旨解散,實隱察其情勢也」。如果不是他從中作梗,趙舒翹則將如實稟報「所見皆亡命無賴耳,烏可用」,也許時勢會有一線轉機。有一則史料更好玩:「剛毅往涿州,遇趙舒翹於路。剛曰:我往,不過一言即了耳。趙問其故。剛曰:我問義和團,剛毅是否清官,彼必曰,是清官,我則曰,既是清官,則當聽我之吩咐。」這聽起來如同相聲,剛毅故弄玄虛,貌似智珠在握,實則愚不可及。

義和團進京之後,剛毅曾率領他們攻打西什庫教堂,結果慘敗,團民死者數百人,他僥倖撿回了一條命,回過頭來,怒罵義和團:「公等在涿州時,皆言何如,今若此,天下事不足言,吾與之俱受其戮矣。」這能不能說明,剛毅終於看穿騙局,幡然醒悟?可惜,剛毅死前,還對身邊的朋友說:「非義和拳不能殺洋人,實在被假的混壞了。」

什麼是愚昧?這就是愚昧。愚昧不僅指缺乏知識,缺乏洞察力,還指缺乏反思和糾錯能力。儘管隱約意識到自己步入了錯誤的方向,卻不願回頭,寧可一條道走到黑,直至窮途末路。歧路之上,他們還得不斷說服自己:這是正道,這是正道。就此而論,義和團的神術,就是一場自欺欺人的表演:先自欺,后欺人,再自欺……這清晰呈現了愚昧的生產過程,猶如滾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大,等到爆炸的那一刻,災難轟然降臨。

喬治·艾略特云:「常言說知識就是力量,殊不知愚昧也是力量。知識去慢慢建造,愚昧來頃刻毀滅。知識的力量在於真,在於謹慎,在於辨別,在於分開或然和必然;愚昧則是一個亂沖亂撞的瞎眼巨人,玩弄文明的基石於鼓掌,咨意而為,把歡樂之所埋葬於深淵。」義和團運動,則讓世人見識了愚昧的力量,何其狂熱,何其虛妄,何其摧枯拉朽,何其殘虐不仁。

2017年1月18日

供《中國經營報》

5

主題

221

帖子

18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5
沙發
諤諤 發表於 2017-2-8 07:14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好文。
曾風行華夏的氣功熱亦是如此。
俗語「長見識」,是治愚良方。然而,長見識必需開言路。開言路,則民眾見識必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7

主題

150

帖子

68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4
3
柯南道爾 發表於 2017-2-8 10:54 | 只看該作者
知識的力量像磐石,愚昧的力量像絆腳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0: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