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磕頭,這一習俗是怎麼產生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9 0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傳統的春節中,磕頭是必不可少的禮儀。那麼磕頭,這一習俗是怎麼產生的呢?

  

  在兩三千年以前,中國人就以磕頭跪拜來表示禮貌尊敬了。

  現在,雖然用得少了,但在祭祀、拜神,或是婚禮等大型活動的時候,仍經常看到磕頭的禮節。磕頭是怎麼來的呢?

  

  在東漢之前,是沒有椅凳的,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的,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豪門貴族甚至萬人之上的帝王,一律坐在地上。

  區別只在於,有沒有坐墊、何類坐墊而已。當時,人們坐於地時,為了方便站立起來和臀部下腹不受潮濕和寒氣,人們習慣兩膝著地,屁股坐在自己的兩腿和腳跟上,相當於現在日本人的坐姿。

  這樣坐時,當有客人或長輩到來,或談話中要表示感謝時,很自然地就會從跪坐變成引身而起,即上半身直立起來,變成只有小腿著地的跪姿,接著俯身曲背雙手撐地表示恭敬,跪拜禮由此形成。再后,發展成多次俯身,即磕頭禮了。

  漢代后,有了凳子、椅子,出現了雙手抱拳的作揖禮,以及再后的點頭鞠躬禮。但在表示最大恭敬時,人們仍沿用下跪磕頭的習俗,直到現在。

  

  磕頭禮分為三種:

  一:單純磕頭(單叩首)

  兒童對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

  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后,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

  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二:一拜一叩

  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

  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

  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后,及時說「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三:一拜三叩

  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

  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

  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2: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