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的「一飛衝天」 有的誤入歧路 古代「芝麻官」的別樣人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8 03: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其實,在古代,縣令這樣的「芝麻官」非同小可,是「造福一方」不可或缺的官員,是整個「傳送帶」中的關鍵環節。古代的「芝麻官」,被升遷或革職都是常事,在官場能走多遠,關鍵還看自己的德行。

  從小吏一步一步升到相位

  黃霸,西漢陽夏人,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黃霸去上任。進入其管轄潁川地界,一路上看到逃荒要飯的百姓群一撥又一撥,他就和這些百姓聊起來,問他們為何要背井離鄉?逃荒者告訴他因為他們的土地被豪強惡霸掠奪去了,無田可種,不逃荒就得餓死。黃霸說,為何不去縣衙告狀?逃荒者哭訴:進衙門告狀,未開口先挨打,誰還敢去啊!但在路上,也有讓黃霸眼前一亮的地方。到了嶺武村,家家炊煙裊裊,一派祥和的景象。同一塊土地上,竟有不同村莊,一邊逃荒要飯,滿目凄涼;一邊安居樂業,牛歡馬叫。

  強烈的對比使他明白了,不是潁川「刁民」難弄,而是豪強惡霸作祟。然黃霸到任后先不觸動和打擊豪強地主,最重要的事是重視農桑,發展生產,豐衣足食,使農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子兒女。流亡農民見有了出路,便紛紛返鄉耕種。經濟上打下了一定基礎后,他開始打擊豪強地主、惡霸、地痞。凡證據確鑿,便狠狠地打擊,讓他們補足拖欠國家的稅款,返還強佔百姓的土地、糧食、牧畜、房屋。當然,黃霸也不忘教化他們。其他豪強害怕了,便老老實實上繳稅收,偷偷地返還強佔來的土地,黃霸也就不再追究。五年之後,潁川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成了繁華富饒之地。漢宣帝非常高興,下詔調黃霸出任京兆尹,並賞賜他100斤黃金。黃霸靠他的政績和治民教化為先的治國之道,從一個小吏一步一步升到相位。

  「芝麻官」海瑞反貪升大員 死後凄涼

  海瑞從做教官時起,就禁止學生送禮。在浙江淳安任知縣時,雖是百姓眼中的「芝麻官」,他到任后馬上定下許多規矩,如均平徭役,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其中最讓人敬佩的,是反對貪污。

  海瑞革去了歷屆相傳的知縣常例。所謂「常例」,就是攤派在田賦上的加收,作為縣官的補貼。他反對行賄,自己從來不幹。有人勸他隨潮流一點,他憤然道:「全天下的官都不給上官行賄,難道就都不陞官?全天下的官都給上官行賄,又難道都不降官?怎麼可以為了這個來葬送自己呢?」又說:「充軍也罷,死罪也罷,都甘心忍受。這小偷行徑,卻干不得!」

  照例知縣進京朝覲,可以從老百姓頭上攤派四五百兩銀以至上千兩銀子,以便進京行賄,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頭。海瑞在淳安任上兩次進京,只用了路費銀四十八兩,其他一概裁革。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窮知縣。做巡撫時,拒絕人家送禮,連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謝絕。他做官多年,過的仍然是窮書生的日子。有一天,海瑞買了兩斤肉,為母親過生日。總督胡宗憲聽到后,大為驚奇,對別人說道:「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蓋笑之也。」海瑞從「芝麻官」做起,步步高升,最終成為封疆大吏。就在海瑞死前三天,兵部送來柴火銀子,一算多了七錢銀子,他還讓退回去。死後,同官替他清點遺物,全部家財只有薪俸銀一百五十一兩(一說只有十多兩),綾、綢、絹各一匹。「貧無可給棺槨,士大夫醵金以殮。士民哭公至罷市者數日,祭於塗,累數百里不絕。」

  未入流的「臨時工」,都有了弄錢的機會

  由於吏員熟悉法律條文和工作流程,能夠代官理政,小官逐步成為官府中的實權派,領導不得不遷就倚仗。尤其是中央吏、戶、禮、兵、刑、工等各部吏員,雖然職級很低,甚至是未入流的「臨時工」,領導要麼不懂審計、財務等專業知識,要麼懶得去管具體的事務,審核權、批駁權落到書吏手裡,就有了弄錢的機會。

  嘉慶年間的書吏假印案,就是這樣來的。嘉慶十一年十二月,工部書吏王書常夥同鋪戶蔡泳受等假捏盛京等處修理旗台,利用偽造的工部公章,赴庫領得綢緞顏料等物。吃了甜頭之後,膽子更大,他們或捏造大員姓名,反覆向內務府、戶部支領庫銀。至嘉慶十四年案發,他們共作案十四起,冒領銀數共計5萬餘兩,冒領顏料等按例價計值銀19000餘兩,合計69000兩銀。按照當時一兩銀子值約200元人民幣計算,共貪了1380萬人民幣,平均一次搞近100萬。

  區區小吏就敢在皇帝眼皮底下搞錢。晚清思想家馮桂芬曾做過一個估計:吏部四個司的書吏每年大概能得到三百萬兩銀子的好處費(相當於現今6億人民幣)。曾做過監察御史的李慈銘說:「京城的官員大多貧困到快不能生存,而這些書吏財產過億,衣食享用,堪比皇帝。」想來絕非誇飾之言,遙想他們的家被查抄之時,面對過億的錢財,換作現在的鈔票,燒壞幾台點鈔機很正常。王書常等人的貪腐行為後來被一工頭告發,嘉慶皇帝得報后,「殊為憤懣」,將涉案的小吏處斬處絞,或發往黑龍江為奴,無一遺漏。內務府大臣蘇楞額、工部堂官河明阿,被小吏多次矇騙,嘉慶認為他們「昏聵糊塗」、「直同瞽目」,直接罵他們是瞎子,將他們革職。其他相關大員,也遭到降職或黜革處分。

  「七品芝麻官」為官近十年,侵吞一半救災款

  同樣是嘉慶十四年,還發生了一起小官巨貪的事,即王伸漢冒賑謀殺案。

  嘉慶五年,王伸漢署睢寧知縣,後山陽知縣出缺,兩江總督鐵保奏請以王伸漢署理縣事。顯然,在上級領導的眼裡,王伸漢是一個能吏。

  王伸漢確實是個「能吏」——能貪的官吏。在此之前的嘉慶十三年,黃河決口,淮安一帶首當其衝,房倒屋塌,人民流散,餓殍遮道,皇帝下詔發放救災款。山陽縣共領到救災款九萬餘兩銀,王伸漢一面謊報災民人數,冒領救災款,一面縮減實發數目,剋扣救災款,一個人就貪污了二萬五千兩,佔去救災款的近1/4。這等於說,王伸漢這一次就貪污了500萬元人民幣。要不是朝廷派查賑委員、新科進士李毓昌一行到災區查視賑災工作,發現王伸漢的冒貪行為,讓王伸漢起殺人滅口之心,最終不慎留下破綻,王伸漢就能將這數萬兩銀子吞下去。案發之後,嘉慶帝痛恨至極,命將王伸漢斬立決。

  還有更厲害的,就是直隸寶坻縣知縣單幅昌。嘉慶十三年六七月間,寶坻縣一帶陰雨連綿,引發洪水,侵淹大量良田,災情嚴重。直隸總督溫承惠趕緊向朝廷奏報,嘉慶皇帝決定進行「恩施」,令溫承惠上報受災人口,以便撥款救災。寶坻縣屬於重災區,得到四萬餘兩銀的救災款。嘉慶十四年初,溫承惠奏稱,上一年寶坻縣辦賑「有短少賑銀」現象。嘉慶遂令溫承惠選派公正得力之人前往調查,結果發現:單幅昌侵貪救災款二萬餘兩,相當於400多萬人民幣。試想一下,一個縣長侵吞國家撥給縣裡的救災款的一半,豈止是貪得無厭,簡直是毫無人性,置窮黎餓莩之生死不顧。

  因此嘉慶聽后震怒,先將單幅昌擬斬,繼則又認為,短短數月內江蘇、直隸先後發生兩起侵貪賑銀案,說明各省大吏對查賑之事,並未儘力盡心,決定對失察之官員進行處理。總督溫承惠降為二品頂戴,布政使方疇降為三品頂戴,均革職留任。

  (摘自《解放日報》《南都周刊》 文/王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2: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