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抗戰8年?14年?50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3 22: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遂新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長期以來人們談及抗戰的開端必稱「七七事變」,「八年抗戰」的認知由此根深蒂固。然而東北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九一八事變」以後當地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卻並未被包括在「八年抗戰」的話語中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史、東北抗日聯軍史研究的興起,「十四年抗戰」說亦開始湧現,並日漸成為中國抗戰史敘述的主流話語。近日,教育部要求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要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的概念,無疑是抗戰史教育的一個重要進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抗戰」,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台灣都沒能被完全考慮在內,這一疏漏也給「台灣不存在抗日」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如李登輝就曾公然聲稱「沒有所謂台灣抗日的事實」、台灣抗日是「看到鬼」云云。台灣不存在抗日的論調固然不值一駁,但李登輝之流暗中利用抗日戰爭時限的模糊性做文章,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迷惑性。

  事實上,即便是將抗戰延展為十四年仍然是不夠全面的,台灣和東北同樣是被日本侵佔的國土,淪陷后當地人民同樣進行了長期的抵抗鬥爭,為何抗戰卻單單要從東北淪陷算起呢?這顯然仍有值得商榷之處。

  因此筆者認為,抗戰不止八年、不止十四年,而是五十年,台灣抗戰在中國抗戰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不應被磨滅。

  

  侵華圖謀長期是日本擴張野心的一部分,早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就制訂了「大陸政策」,將征服中國提上戰略議程,而入侵中國本土的第一次嘗試就發生在台灣。

  1874年日軍借口琉球船民遇害事件出兵征台,製造了「牡丹社事件」。儘管最終佔領台灣的企圖未能得逞,但入侵中國的野心已全然暴露。而在此期間台灣當地少數民族的抵抗則可看作是中國抗戰的先聲。

  1894年,不甘失敗的日本乘鎮壓朝鮮東學黨起義之機出兵朝鮮,挑起甲午戰爭,與清朝全面對抗。1894年10月24日,日軍更在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侵入中國本土,自此開始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為止,從遼東、山東到澎湖、台灣以至於東北和內地,中國國土上不間斷都有日軍駐紮,代表著日本佔領行為的持續,而中國軍民始終沒有放棄抗爭。

  如果說甲午戰爭是由朝廷主導的抗戰,那麼中國民眾的抗戰則是從台灣開始的。1895年,台灣軍民仍在抗戰之時,《馬關條約》簽定。被割讓的消息傳到台灣后,台灣民眾「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在多番努力無果后,台灣紳民擁戴丘逢甲、唐景崧、劉永福等人組織「台灣民主國」繼續領導武裝抗日,決意「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一時間「全台皆兵」。日軍花費半年時間才將台灣的抗戰烽火暫時撲滅,付出的傷亡代價甚至遠超甲午戰爭。

  即使是「台灣民主國」敗亡以後,台灣愛國紳民仍前赴後繼。在日本殖民統治的前二十年裡,台灣的抗日活動此起彼伏。

  據統計,「攻擊日本官吏辦務署、屯兵處、派出所」事件共有九十多起。如早期有台北簡大獅、雲林柯鐵、屏東林少貓等「抗日三猛」為代表的各地武裝力量抗戰七年,給予了日本殖民統治者沉重打擊;1907年有蔡清琳發動北埔起義,殺死日人50餘名;1912年有劉干、林啟楨在林圯埔起事,攻陷頂林派出所,殺死日本警察3人;1915年有餘清芳等人在台南西來庵集結民眾,以宗教相召發動起義,他們四齣襲擾,殺死日人數十名,對日本殖民統治造成了極大震動。

  此外,台灣的少數民族也投入到了抗日鬥爭中,1930年,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領莫那·魯道的率領族眾發動霧社起義,殺死日人百餘名。

  日本殖民當局對台灣民眾的反抗無一例外進行了殘酷鎮壓,致使武裝抗日活動逐漸陷於沉寂,多年來總共有數十萬人在抗戰中犧牲。1930年的霧社起義成為了台灣島內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抗日事件。

  然而就在霧社起義被鎮壓的不到一年後,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此後以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為代表的東北人民也就從台灣同胞手中接過抗日大旗,在白山黑水間開始了下一階段的抗戰。

  「七七事變」后,日軍全面侵華,抗戰也在全國各地全面鋪開。此時身處戰時體制重壓下的台灣民眾也並沒有忘記對岸的同胞,如在1939年,台胞領袖李友邦在浙江金華組織「台灣義勇隊」,直接投身到大陸的抗戰中,參與人數發展到數百人。

  

  1939年2月,台灣人李友邦在浙江金華組織成立台灣少年團,在浙閩一帶參加抗日鬥爭

  由此可見,1894年以後,抗戰烽火早已隨著日軍侵略的腳步燃至各地,至「七七事變」后更呈現出燎原之勢。因此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五十年連續發展的過程,抗戰的勝利不僅是長城內外同胞眾志成城的結果,也凝聚了海峽兩岸民眾的共同努力。

  作為中國抗戰的組成部分,台灣的抗日戰爭在其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首先,台灣同胞早在1895年就發起了反割台鬥爭,是中國民眾大規模抗日的先驅。

  其次,台灣的武裝抗日曆時最久,從1895年反割台鬥爭到1930年霧社起義,台灣各族民眾的武裝鬥爭持續了35年。

  最後,台灣是中國抗戰史的重要環節,海外學者經常將1894年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而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則是「第二次中日戰爭」,台灣的抗戰正好能將這兩次「中日戰爭」銜接起來,形成了中國五十年不間斷的抗日戰爭史。

  或有論者認為,五十年的戰爭太過漫長,於史無征。但事實上,一場歷時數十年的戰爭在世界歷史上並不鮮見,如歐洲也曾出現過三十年戰爭、八十年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等,這些戰爭過程時有中斷,比如八十年戰爭期間曾協定停戰十二年,英法百年戰爭中途也曾因黑死病停戰十年、協定停戰二十年,但這些戰爭尚能因共同的性質各自合為一體,中國五十年抗戰連續不斷,也是理據充分的。

  又或曰,台灣抗戰規模太小,不足為稱。但日據時期台灣人口僅數百萬,相對於「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的數千萬人口,內地的數億人口顯然不可同日而語。而日本直接向台灣派駐總督進行殖民統治,更是其他淪陷區所沒有的。以如此微薄的力量,面對如此嚴苛的控制,台灣同胞尚能堅持抗戰數十年,總計付出數十萬犧牲,已經相當不易。怎能脫離歷史背景,而以鬥爭的絕對規模作為判斷性質的標準呢?

  將台灣抗戰納入敘述以後,中國曆時五十年余的抗日戰爭可分為如下幾個時期: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以前是官方抗戰階段,從此抗日戰爭從甲午戰爭中脫胎而出,主戰場在遼東、山東一帶;而1895年的「反割台鬥爭」則標誌著民眾抗戰的開始,主戰場在台灣;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的抗戰率先進入反法西斯戰爭階段,主戰場在東北;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戰全面爆發;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抗戰因此匯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洪流中;1941年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至1945年日軍退出中國國土,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7: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