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女人為什麼熱愛小鮮肉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瘋瘋顛顛 於 2017-1-30 12:32 編輯

  2016-09-06 18:15 作者:大象公會

  小鮮肉是最近幾年才火起來的嗎?女性擇偶時有多看重相貌?為什麼中國女性大多會給人留下以貌取人的印象?

  

  小鮮肉是最近幾年才火起來的嗎?女性擇偶時有多看重相貌?為什麼中國女性大多會給人留下以貌取人的印象?

  文|大象公會

  小鮮肉到底有多火?翻翻他們的微博就知道了。在鮮肉代表吳亦凡、楊洋、李易峰等人的主頁中,很難找到一條評論數低於1萬的微博。中國女人對小鮮肉的痴迷,也讓一貫憂國憂民的馮小剛又一次痛心疾首,在某次電影發布會上,他直指小鮮肉「有點色情,有點調戲,是上了歲數的女人才會說的」,而有尊嚴的稱呼應該是「小爺」。馮導還身體力行,帶領全場觀眾一起向小鮮肉吳亦梵谷呼「小爺」。

            
  
    ▍另一位鮮肉代表鹿晗,因2012年轉發的一條微博評論數超過一億而刷新了自己的吉尼斯紀錄

  視當爺為尊嚴的馮小剛可能忘了,中國女人並非今天才喜歡小鮮肉,他的老朋友——娛樂圈最有臘肉味的唐國強在80年代初就曾是小鮮肉的代表,後者在《孔雀公主》中千嬌百媚的眼神,至今仍有中年女性時時回味,只不過當時的小鮮肉被稱作「奶油小生」。更尷尬的是,後來從唐國強手中奪走女觀眾的也並非哪個小爺,而是日本人高倉健。

  


    ▍《孔雀公主》中的唐國強

  中國女人為什麼熱愛小鮮肉?現有的解釋五花八門,或責怪傳統審美文化,或怪罪中國男人氣質不夠陽剛,還有歸納到「生物本能」的,但小鮮肉真的是中國女人的最愛嗎?

    最不看重的就是肉

  從「小白臉」、「奶油小生」到「小鮮肉」,中國女人對男人的審美由臉擴大到了整個肉體,這似乎在暗示,伴侶的外表對於女人越來越重要。但跟大眾印象截然相反的是,絕大多數的女性擇偶調查都顯示:中國女人找對象時最看重對方人品,其次是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外表則永遠排在最後。

  單純的問卷調查或許說服力不夠,也有心理學家設計了更考驗潛意識的辭彙記憶和圖片識別實驗,但結果還是差不多——復旦大學田芊對在校女大學生的測試表明,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比人品更重要,不過外表還是位於需求末端。

    ▍自由回憶實驗中用到的辭彙材料(辭彙按詞頻大小排列)

  這些問卷調查和潛意識測試都指向一個共同結論——女人天然是家庭的守護者。儘管流行文化不停激勵她們的浪漫「天性」,女人挑選伴侶卻比男人理性得多,無論她來自美國、法國還是韓國。

  回答問卷時,對人品的看重也是跨文化存在的。美國引用最高的擇偶觀論文——David Buss和Michael Barnes的《人類擇偶偏好》中就指出,美國女人最在意未來丈夫會不會照顧人、理解人,是否真誠,並且比男人更在意這些。當然,人品具體指什麼,還是由文化背景決定的,中國女人看重的男人品性,「孝敬」通常被擺在第一位。

  既然要守護家庭,女人的擇偶策略一般趨於保守。男方能否保證未來生活的穩定幸福,是考量的核心和「必需品」,而眼下的家庭條件、有無車房反倒次要,有當然最好,沒有也不要緊,因為這是很多男人暫時無力提供的「奢侈品」。

  守護家庭也並不意味著「拜金」——無論測試顯示女人更在意人品或是經濟社會地位,都離社會輿論中所謂「拜金」的想象很遠。即使辭彙記憶測試中最重視「好資源」型伴侶的女人,默寫最多的也是「上進」、「實力」、「潛力」這些男性自身特質,而非現有物質條件。

  

    ▍David Buss和Michael Barnes的研究發現,無論男女擇偶時都最重視「善意與理解」,尤其是女性

  女性的自我認知也影響了她們不同處境下的擇偶傾向。為了組建穩定家庭,她們常常會選擇能彌補自身缺陷的伴侶——對家務和育兒感覺吃力,就傾向於找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型伴侶;在財務方面缺乏安全感,「好資源」型伴侶則更受青睞。

  最直觀的是,自覺體弱多病的女性對男人是否高大健壯往往十分看重。David Buss專門挑選了寄生蟲病高發地區考察女性擇偶傾向,結果表明,無論那一種文化,該類地區最重視的都是男人的外表。

  與女性相反,男性承擔的多是外部競爭而非家庭事務,找到什麼樣的伴侶,對他們還有自我標榜的社交意義,男性看重外表的程度要高於女性。而且男性擇偶時多處於主動,關係破裂后損失也比較小,所以玩浪漫是他們的優選策略,沒有必要太理性。不過應該解釋的是,即使男人更愛以貌取人,也並沒有把外表放在首位,至少在現代社會,他們也都學會了重視人品,只是程度弱於女性罷了。

    女人為何顯得以貌取人

  似乎與研究結果相悖的是,大眾印象中,中國女人談戀愛普遍「以貌取人」,尤其「以身高取人」,到了談婚論嫁階段,她們又總是給人留下「拜金」的印象。這種矛盾是怎麼出現的?


      

    ▍「非誠勿擾」嘉賓馬諾因一句「我還是坐在寶馬里哭吧」被網友指為拜金女

  首先是女性的擇偶策略。進化心理學認為,女性孕育後代時天然承擔更多,她們在婚戀中抽身、回頭的難度遠遠高於「只需提供一個精子」的男人。為了防止輕率選擇帶來的沉重打擊,女性普遍會採取忸怩曖昧、自抬身價的選擇性策略。

  謹慎行動的女性,幾乎不會放棄在任何層面提出要求,生怕任何疏漏都會造成相處后的無法容忍。一項關於韓國大學生擇偶標準的研究顯示,在給多項擇偶指標的重要性評分時,即使是男女都最不在意、也對未來生活造不成什麼影響的「政治理念」,女性還是打了3.63的平均分,而男性只給了2.50分。

  女人把婚戀門檻設得比男人高,也是為了避免輕易邁出關鍵一步,給自己留下更多的觀察時間。大多數由女性提出的徵婚、征男友最後即使成事,對方大都也無法滿足其最開始提出的所有要求,只是剛好符合女人最看重的那幾條標準,至於具體是哪幾條,只有女人自己知道。

  造成大眾印象的另一原因是不同指標的識別度。儘管女性擇偶都盡量高標準、嚴要求,被不同指標篩選時,男人的感受也有差別。身高、長相、收入、家境之類硬指標容易看出來,當事人這方面條件差,接受起來也相對容易;而品德、性格、誠意、關懷他人的能力與個人潛力等軟指標難以感知,即使在這些方面有所欠缺,男性一般也不願意承認自己德行差,更不會為此做出改變。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輸在軟指標上的人,往往喜歡把失敗歸咎於硬指標。看到「贏家」有鮮明的硬指標優勢,就會說女人「以貌取人」或「拜金」;看不出「贏家」有什麼硬優勢,也會假想他有一個藏在暗處的硬體,通常就是性能力。即便怎麼也想不通,還可以安慰自己這女人被渣男騙了。

  另外,中國人熱愛議論家長里短。外人的議論,只能以可見的硬指標為依據,而且解釋一旦建立起來,任何反例都難以撼動——美女配高帥富,在外人眼裡理所當然;美女沒配高帥富,外人就會評說「好白菜被豬拱了」、「中國男人果然配不上中國女人」。

  

    ▍電影《道士下山》中的鏡頭

  經久不衰的處女情結之爭是一個有趣的例證。吉林大學黃文慧對高學歷女性擇偶觀的研究顯示,在給「貞操」這一指標打分時,女性給出了3.54的平均分,男性反倒只有3.43分,這至少說明對貞操的重視程度男女並沒有什麼差別。但處女的判定比處男的判定簡單得多,社會輿論中女性又多半被預設為受害者,處男情結連形成話題的機會都沒有。

  面對「以貌取人」和「拜金」一類指責,女人通常不作辯解。一方面,她們確實有意無意地隱藏了自己的真實需求,婚戀中的「必需品」和「奢侈品」都得提,讓人捉摸不透哪樣才是重點;另一方面,女人的策略是迴避壞選擇,而不是成為男人的進修學校,否則被糾纏住不放,自己擇偶就會受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擇偶心理產生的時間也不同。追逐「好基因」是最原始的衝動,「好資源」有利於保存「好基因」,這兩項指標是女性的擇偶本能。不過,兩性關係中處於弱勢的女性,有了「好基因」、「好資源」也不意味著能輕易掌控。婚戀博弈中,摸透女人心理的男人會利用基因、資源優勢儘可能獲取更多性伴侶。

  這就給暖男製造了機會——為防止被欺騙,女人自然會產生對「好丈夫」、「好父親」等品性優勢的選擇偏好,而那些缺乏「好基因」、「好資源」的男性,只要在品性上體現優勢,婚戀博弈最終也會達成均衡。

    為什麼是小鮮肉

  不過,品性偏好畢竟出現較晚,多少有些反直覺和反本能,還是在女性對男性掌控的資源要求不太迫切的情況下才演化成熟的。女人越成熟、越獨立,越可能按照品性偏好理性思考擇偶需求。反之,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少女,心儀的異性年齡不能太大,尚未臘化的唐國強和TFBOYS自然是她們的理想伴侶。

  
      

    ▍2014年9月,TFBOYS粉絲為隊長王俊凱慶祝生日(上圖)。王俊凱當天發出的一條「謝謝大家的生日祝福」的微博以400多萬次轉發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下圖)

  這無疑會給情竇初開的男性同齡人造成深刻印象——女人都喜歡長這樣的男人。

  少年走向社會後,再也不能同「少女粉」們高頻度、大樣本地接觸,他們對當下女性偏好的認識更多依靠娛樂產業的建構。而娛樂業推出的一線偶像,審美風格似乎恆久不變——永遠都是不同版本的新鮮唐國強。

  中國媒體應該最能給人這種印象——娛樂業過於年輕,第一批偶像出現至今不過三十多年,還沒來得及形成「少女粉」之外的細分市場。另外,中國女性就業比例較高,又要承擔比男性更多的家庭義務,進一步阻礙了中國娛樂業的「師奶殺手」形成勢力——在眾多小鮮肉面前,一臉鬍子的吳秀波和一臉褶子的孫紅雷多少顯得形單影隻。

      

    ▍吳秀波與孫紅雷

  小鮮肉雖不能體現女性的整體口味,但他們顯然是「好基因」的代表。那麼,在婚戀博弈中,長相抱歉、又無金可敗的男性只有做暖男這一條路嗎?

  幸好還有別的機會。進化心理學認為,「好基因」並不僅僅體現於身高、體重、相貌、體格、健康程度這些生理特徵,男人的冒險精神也能激發女性對「好基因」的先天偏好。

  原因很簡單,在狩獵為生的原始社會,冒險行為是一種信號,提醒人們注意冒險者身上的優秀特質,如健康、強壯、精力充沛等;又或是潛在的積極特質,如進取心、自信心和突出的競爭技能。無論暗含哪種特質都在暗示,有冒險精神的人將支配更多資源。人類進入農耕社會後,這種暗示效果仍未消失,更增添了一層炫耀的意味。

 

    ▍英國探險家貝爾·格里爾斯,被中國網友稱為「貝爺」

  女性是信號的主要接收者,她們潛意識裡會認為冒險者能帶來諸多好處。一是更多的資源;二是保護她們的能力——正因為敢於冒險的男性更有機會走向社會高層,危險來臨之際更加可靠;最重要的是,大眾默認冒險者具有過人的基因,與他們結合自然能生育更優秀的後代。

  不過,女性對冒險精神的偏好,跟男性對女性偏好的迎合未必是一回事。男人的討好有時是盲目的,在一項讓男受試者滑滑板做動作的心理測試中,科學家發現,換成美女攝影師拍攝時,成功做到高難度動作和嘗試高難度動作未遂的比例都有增高,這個結果可以部分解釋為男性睾丸激素水平增高。

  這類冒險行動對女人只有短期觸動,而婚戀是一種長期選擇,無目的、無準備的純粹冒險,如飆車、做危險動作等並不一定高於畏畏縮縮的風險迴避。只有當冒險行為的目的靠譜——尤其是利他目的(如從火場救出一名嬰兒)同理性的前期準備配套時,女人才會對冒險者真正產生好感。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3: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