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雅之堂——脫鞋有禮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1-29 2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內容來源:本站原創

  網站編輯:xiaoran

  發布時間:2017.01.29

  

  撰文:器晤·王仁湘(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飲食和衣著,如赴宴怎樣執筷,上朝怎樣冠帶,在古代都有規範禮儀,這是文明的範式。這裡要說的脫鞋之後再登堂入室,也是古禮,而且是極嚴格的古禮,君臣士人,都不得造次。

  讀「三禮」可知,周人登堂入室有脫鞋之禮,尤其在正式的禮儀場合,有一些非常具體的規定。

  《儀禮۰士相見禮》說「若君賜之爵,則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祭,而俟君卒爵。然後受虛爵,退,坐取屨,隱辟而後屨。」是說陪君王飲酒,待君王乾杯(卒爵)后,你下席時要跪下取你的屨,還要尋一隱僻之處穿上它。在登堂侍飲之先,要脫屨於堂下,退席就要跪取雙屨,再悄悄穿上。

  那會兒將一般的麻鞋稱之為屨,與履同義,麻屨絲履,稱作鞋子是很晚近的事。

  這個穿鞋的方法也有些講究,在《禮記۰玉藻》中是這樣說的:「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取屨,隱辟而後屨,坐左納右,坐右納左。」找到隱蔽之處,你得左膝跪著穿右屨,右膝跪著穿左屨,可不敢半立彎腰或是站立著納屨。

  《禮記۰曲禮上》也有類似的說法,「侍坐於長者,屨不上於堂,解屨不敢當階,就屨跪而舉之,屏於側。」穿鞋也要跪著,還要隱匿著穿。

  不穿鞋古人謂之「跣」,赤腳之謂也。《說文》曰:「跣,足親地也。」段玉裁注曰「古者坐必脫屨,燕坐必褫襪,皆謂之跣。」兩足直接落地,坐時一般是要脫鞋,如果是宴飲,連襪子也得脫掉。坐時不脫鞋襪是犯忌的,許多人都因此「青史留名」,可見真的是不能含糊。

  讀《左傳》宣公十四年記述說,楚穆王與陳、鄭、蔡三國合攻宋國,宋昭公投降,楚穆王指使宋昭公做這做那,積怨很深。楚穆王死後庄王即位,派大夫申舟向宋國借道去齊國,結果宋人卻殺了申舟,「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於室里。」楚莊王聽到報告氣得渾身發抖,大袖子一甩就奔出門去,要集結軍隊攻打宋國。結果不及穿鞋,宮人提著鞋追著給他穿上了。一國之君,在室內也是赤足不穿鞋的,那會兒是規矩也是習慣。

  古時脫鞋規矩之嚴肅,還有一些例子可以說明。春秋時的晉平公召見師曠,師曠上堂沒脫屨,平公非常生氣地指責道:「人臣為何不脫屨就上堂?」說著就要問罪。

  《呂氏春秋۰至忠》還記載了一個很悲壯的故事,說戰國時的齊閔王患了憂鬱症,請宋國名醫文摯來診治,文摯用激怒的方法療治,他先是故意三次不在約好的診期到場,齊王甚感惱怒。後來文摯突然出現,鞋也不脫,就直接上了齊王的病床,踩著齊王的衣服,又用更重的言辭激怒齊王,齊王氣得大吼一聲,坐起來病就好了。病是好了,那可是氣好的,穿鞋登堂,這氣也太大了,氣得閔王用鼎生烹了文摯。「爨之三日三夜,顏色不變」。不脫鞋見君,真的可以算是死罪一條。

  脫了鞋不脫襪,也是死罪。

  據《左傳۰哀公二十五年》記述說,這一年(公元前481年)身為父親的蒯聵,變著法子奪得兒子衛出公的君位,一幫大夫跟著衛出公出奔齊國。一次在齊國衛出公與大夫們飲酒作樂,大夫褚師聲子穿著襪子登席,衛出公大怒,褚師聲子解釋說:「臣有腳疾,異於常人。若是脫襪讓君王見之,也是大不敬,故此不敢脫襪。」衛出公聽了更是生氣,褚師聲子只好起身退出,衛出公一把抓住褚師聲子的手說:「我要斬斷你的腳!」聽到要砍腳,褚師聲子與司寇亥乘都說:「今日君王先樂,爾後再砍再死可以吧?」衛出公忿忿地削了褚師聲子的南氏邑,撤掉亥乘的司寇之職,還讓人把他們的車都推到池子里毀壞了。瞧這一番鬧騰,不脫襪子也寫成了一段歷史。

  在《莊子۰寓言》中提及楊朱見老子,描述為「脫屨戶外,膝行而前」,《列子۰黃帝》中也有相同的文字,表現出極尊重的樣子。《莊子۰列禦寇》中說到列禦寇得人心時,是「戶外之屨滿矣」,門口滿是鞋子,說明賓客之眾。

  東周時期的出土文物,見到一些跣足人形造像,是脫鞋之禮存在的實證。如洛陽金村出土銀武士俑,就是跣足直立的姿勢。有的跪姿擎燈銅人,也作跣足狀。

  

  戰國銀俑|河南洛陽金村出土

  其實再往前追溯,商代時也有類同的發現,殷墟婦好墓中出土跪坐玉人,也是光著雙腳,腳趾刻畫很清晰。這說明周代的脫鞋之禮,應當是承自商代,或者說商與先周都有這樣的禮俗。另外,三星堆出土青銅大立人像,堂堂皇皇一位蜀王或大巫師,華冠袞服,卻光著雙腳,特定的脫鞋跣足之禮,不因身份高貴而改變。

  

  

  商玉人|河南安陽殷墟出土

  

  青銅立人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

  秦漢之時,前代脫鞋入室的傳統得到承襲。據劉向《新序》說:秦王以酒饗群臣,君臣要脫鞋上殿,年幼的二世胡亥下階「視群臣陳履狀善者,因行殘敗而去」。他察看群臣脫下的鞋子,發現那些好看的都要踩上幾腳,踩得不成樣子才住腳。這二世應當還不僅僅是淘氣而已,是德行使然。

  漢代時的例子,讀《史記·滑稽列傳》可以見到,所謂「日暮酒闌,合樽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可以男女同席,也可以杯盤狼藉,但鞋子還是要先脫掉的。

  因為脫了鞋,趕上急速之事也容易手忙腳亂。《後漢書·王符傳》:「規素聞符名,乃驚遽而起,衣不及帶,屣履出迎,援符手而還,與同坐,極歡。」屣履,就是來不及時拖著鞋子走路,趿拉著鞋古時也稱之為「躡履」。躡履迎客,也是熱情的表示。又有《樂府詩集۰焦仲卿妻》說:「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來不及穿好鞋,表達的是一種急切的心情。

  漢代發現的跣足實證更多,一些雕塑和石刻畫像都能找到相關影像。如著名的滿城漢墓長信宮燈,我們不大注意跪坐擎燈宮女的背影,從後面看去,可以發現她赤著雙足,應當是連襪子也沒有穿。還有另外的一些擎燈俑,也有是光著雙腳的。

  

  

  

  漢長信宮燈|河北滿城漢墓出土

  

  漢擎燈俑|廣東廣州出土

  又有成都出土的那些漢代說唱俑,全都光腳在那兒樂,也是極生動的寫照。更重要的是,在河南南陽發現過幾幅漢畫,畫面上跪坐演奏的樂師們應當也是光著雙腳,因為在他們的側後邊,擺著一雙鞋子。這樣的畫面生動再現了入室脫鞋的禮俗,也糾正了有些研究者僅由文獻出發認為漢代已經改變了脫鞋上堂規矩的說法。

  

  漢說唱俑|四川成都出土

  

  

  

  漢畫像石|河南南陽新野出土

  三國至魏晉,入室時這鞋還得脫,脫了因著急也會來不及穿上。《三國志۰魏書۰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說,曹操和許攸是故舊,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許攸棄袁紹而投曹操時,歡喜得曹操「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已。」歡喜地奔出門去迎接,鞋子也是顧不得穿上了。

  正是由於採納了許攸的計謀,曹操才火燒了烏巢,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沒穿鞋子光著腳的熱情,一定是深深打動了老友。這個曹孟德也是放得下架子,或者是很會表演,光著腳出門納賢的事不只這一件。《邴原別傳》說曹操正盼著邴原,「言訖未久,而原先至。門下通謁,太祖大驚喜,攬履而起,遠出迎原」。這次他可是光腳提著鞋子迎客,確實是很能打動人的。

  因為有脫鞋之禮,歷史上還留下一些特別的故事。如《晉書۰王獻之傳》說,王獻之「嘗與徽之在一室,忽然火發,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獻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突然發生火災,慌忙中的徽之不及穿上鞋奔出,兄弟們在室內都是先脫了鞋子的。

  脫鞋是禮,也會有特別的待遇可以不脫鞋,算是一種禮遇。

  如《南齊書۰蔡約傳》說蔡約在齊明帝時「為錄尚書輔政,百僚脫履到席,約躡屐不改。」蔡約入席不脫鞋,而且還愛穿那種很不正式的屐,齊明帝沒有怪罪他,反而說「蔡氏故是禮度之門,故自可悅」。兩漢至三國,蕭何、霍光、董卓、曹操、諸葛亮等,都曾享有「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禮遇,是他們因功權所獲得的禮遇。

  到了盛唐時代,入室脫鞋之禮已悄悄變改。之所以有了改變,是因為高桌大椅出現了,不再席地而坐了,鞋襪自然就可以不脫了。李肇《唐國史補》說,「韋陟有疾,房太尉使子弟問之。延入卧內,行步悉藉茵毯。房氏子弟襪而後登,侍婢皆笑。舉朝以韋氏貴盛、房氏清儉俱為美談。」房氏子弟脫鞋入室,讓奴婢們嘲笑起來,說明那會兒脫鞋已經不時興了,遇到守舊禮法的人反倒覺得不正常了。

  脫鞋的古禮到宋代也還間有遺留,如《宋史۰陸九淵傳》說「陸九淵還鄉,學者輻輳,每開講席,戶外屨滿,耆老扶仗觀聽。」

  元明時代也還有類似故事,如《元史۰韓性傳》說「四方學者受業,其門戶外之履至無所容」,《明史۰陳繼儒傳》說「性喜獎掖士類,屨常滿戶外。」鞋子還是脫在門外,仍照古禮行事,只是並不那麼時興了。

  我們知道,唐代以後脫鞋之禮雖然大改,但一些邊遠民族至今仍然還奉行著此俗,這是古風的留存。還有鄰近國家如東國日本和朝鮮半島,卻依然古風不變,固守著入室前脫鞋的規矩,而這恰是當初遣唐使們學得的未及變改的傳統禮俗。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2: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