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畢競悅:荷蘭的大國崛起與衰落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1 03: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畢競悅(神華研究院戰略研究人員)

  

  荷蘭在17世紀堪稱世界的經濟中心,被馬克思稱為「海上第一強國」。但是之後荷蘭的黃金時代結束,其領先地位被英國所取代。

  一、 荷蘭崛起得益於良好的金融體系

  議會的形成有效地解決了荷蘭的國家財政需求

  中世紀時的荷蘭屬於低地國家,當時國家權力弱小。為了收稅,好人腓力召集他治下的各省代表討論財政稅收等共同問題。這個代表會議發展成等級會議,即由各等級代表參加的會議,從1464年開始定期召開。這就是荷蘭議會的前身。議會的形成有效地解決了荷蘭的國家財政需求。

  以前,荷蘭政府要通過很高的成本獲得借款。哈布斯堡皇帝查爾斯五世從1520年代到1550年代與法國發生了漫長的衝突,這必然需要大量的軍費開支。起初,當發現稅收不足以覆蓋支出時,哈布斯堡王國便從安特衛普貨幣市場借款,年利率從6.25%到15%不等。然而,由於作為債務人的王國日益顯示出其不可信任,它很快就被貨幣市場拒之門外。1522年,查爾斯五世在尼德蘭的攝政者試圖尋求替代的財政措施,他說服幾個省的代表會議賣給政府債券,由未來的專項稅收保證。這時一個重要的轉變發生了,債務償還不再是由王國保證,而是由省代表會議保證。由於有荷蘭代表會議的存在,確立的貸款利率非常低(6.25%)。這個改革使得荷蘭代表會議可以史無前例的低利率進行長期借款,除尼德蘭起義反抗哈布斯堡時期(始於1572年)通行的極高利率之外,荷蘭代表會議支付的利率有長期下降趨勢。

  

  1609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為了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穩定荷蘭經濟,阿姆斯特丹銀行也順勢成立,這比英國的英格蘭銀行早了大約100年。

  這樣,一個良好的金融體系建立起來了。不僅國家可以獲得低息貸款,個人也可以獲得低息貸款。在16世紀中期,荷蘭的一般貸方就能夠以4-5%的利率為大型建設項目融資,農民獲得抵押貸款的利率稍高一點。根據亞當·斯密的描述,在稍晚的時期,荷蘭政府能以2%的利率借款,這不是憑藉強力,而是依靠信用。在良好的信用體制下,個人也能以3%的利率借款,融資成本非常之低。亞當·斯密的數據或許有些誇大其詞,但至少表明了荷蘭當時的突出優勢。1610-1640年,荷蘭在排水系統上的融資規模達到驚人的1000萬荷蘭盾,這極大地促進了荷蘭農業技術的改進。

  荷蘭成功逃脫了馬爾薩斯的「人口陷阱」

  在農業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也會增長,從而會落入馬爾薩斯所謂的「人口陷阱」,即任何超過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的增長都會被人口增長所抵消,最終又退回到原來的最低水平。而荷蘭成功逃脫了馬爾薩斯的人口陷阱。荷蘭不僅擁有肥沃的土地,還擁有擺脫了封建制度和宗教教義桎梏的自由農民。這些農民就像中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的農民一樣,具有極大的生產積極性。

  荷蘭可謂是自生自發資本主義的典型,其經濟的持續發展始於16世紀。荷蘭共和國是由各城市和省組成的聯盟,是一個鬆散的聯合。或許正是由於這種鬆散,荷蘭共和國的權力機構願意傾聽企業家和商人們的意見,從而營造了一個寬鬆自由的商業環境。1631年,荷蘭主要城市達成了一種自由貿易協定,運河的開鑿得以蓬勃發展。到了1665年,荷蘭已經建設了將近400英里的運河,為本國提供了世界上最完善的內運系統。荷蘭還是歐洲的商品運轉者。

  

  在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期,阿姆斯特丹就開始著手建造運河。如今,阿姆斯特丹的運河總長度超過100公里,擁有大約90座島嶼和1500座橋樑,使得該市被稱為「北方的威尼斯」。

  當時荷蘭人還享受著高工資。荷蘭政府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幾乎是北海對岸幾國的兩倍。到了1700年,荷蘭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幾乎是英國的兩倍。當時,荷蘭3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化率遠超過其他歐洲國家。

  二、先發優勢變為先發劣勢

  實體經濟弱小的荷蘭金融優勢下降

  由於具有先發優勢,荷蘭並沒有進行有意識的改革。這導致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荷蘭的財富無從流通到下層社會,因此無法繼續擴大生產與消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內需不足。

  荷蘭沒有出現英國的工業革命,主要是依靠商業貿易,科技、教育水平都不及英國。在這種情況下,荷蘭實體經濟弱小,工業規模較小且無競爭力。況且貿易在當時還受到保護主義和軍事禁運的干擾。由於金融業過於發達和國內貸款利率較低,荷蘭的少部分人依靠投資收入生存,絕大多數富餘的資本投資海外,因為國外的債務利率高於荷蘭本土的利率。

  荷蘭的金融優勢開始下降,主要原因在於荷蘭沒有建立強大的中央銀行對金融業進行宏觀調控,也沒有建立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監督機構。結果是,投資銀行侵害小投資者的利益,信用體系受到侵蝕。

  荷蘭的政治制度對其進一步發展形成制約

  荷蘭以貿易立國,而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荷蘭經常受到周邊國家的威脅,貿易需要強大的國家實力和軍事力量予以保證。在17世紀時,荷蘭曾是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強國,然而荷蘭的政治制度對其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制約,荷蘭的制度優勢在減弱。荷蘭雖然較早地成為了共和國、擁有了議會制度,但是卻未能著手進行現代建國。作為現代化的先發國家,荷蘭過於依賴自生自發的因素,而不是積極地去建國立憲。

  就建國立憲而言,像大多數國家的現代建國過程一樣,荷蘭有兩種選擇。一是,像美國一樣,結束邦聯的鬆散狀態,建立一個強大的聯邦政府,同時走向民主共和國,把國家建立在公民個人的基礎之上,而不是依賴貴族、家族、教會等中介組織進行統治。然而,當時掌握實權的大議長德維特並無意向這個方向推進,他過於重視商業階層的利益,而非平民的利益。

  二是,像光榮革命后的英國一樣,實行君主立憲。實際上,當時荷蘭的奧蘭治親王正是後來在英國實行君主立憲的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同一個人在不同國家發揮的作用竟完全不同。掌權的德維特不僅不想讓威廉三世就任國王,以國王的名譽整固荷蘭邦聯,甚至讓威廉三世靠邊站,使其失去了祖傳的執政權力。德維特的這種做法與許多市民的意願相悖。德維特是治世之能臣,卻不是亂世之梟雄,與奧蘭治派勢同水火的德維特落了個被私刑分屍的下場。在德維特死後,威廉三世增強國家能力的努力依然受到了商業階層的抵制。

  

  17世紀到18世紀之間,英國與荷蘭之間爆發了四次戰爭,史稱「英荷戰爭」。戰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

  長年的戰爭耗幹了荷蘭的金庫,自生自發走向商業國家的荷蘭由於沒有現代國家制度作為保證,逐漸淪為二流國家,其領先地位逐漸被英國取代,18世紀成為英國的世紀。但是英國也好景不長,英國的領先地位後來被美國取代,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本文作者:畢競悅;編輯:陳菲;文中圖片與小標皆系編者所加;圖片來自網路。本文系騰訊思享會獨家約稿,其它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簡介

  

  畢競悅,騰訊思享會專欄作者。有多年智庫工作經歷。現為神華研究院戰略研究人員。曾任《改革內參》執行主編、華中科技大學普通法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學博士。主要學術興趣為憲法理論、能源與環境政策、公法與規制。出版譯著《聯邦黨人與反聯邦黨人文集》《大憲章》《權利的成本——為什麼自由依賴於稅》等十本。

0

主題

968

帖子

339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92
沙發
西部華人 發表於 2017-2-2 00:29 | 只看該作者
2000年前荷蘭被匈奴人佔領,後來匈奴人接受天主教,在荷蘭成立騎士團,1500年後成為西班牙領地,荷蘭人大批加入西班牙船隊,並開始大規模造船出海,很多荷蘭人成為西班牙船隊的船長,西班牙隨著明朝一起衰落,荷蘭商隊開始獨立經商由雇傭軍保護商隊,這樣成本就高於英法商隊招募的無業農民組成的軍隊,尤其是英國奪取印度和南非后荷蘭商隊不得不開始向英國交買路錢,荷蘭徹底投降英國后宣布成為自由港永遠中立,英國內亂時黑頭髮的諾曼人國王被諾曼貴族議會絞死,諾曼貴族將一個支持議會制的黃頭髮的荷蘭人指定為英國國王,荷蘭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7: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