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45年前的南京竟然是這樣,謝謝這個英國人,帶我們到清朝觀光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7-1-28 00:48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推送今天這篇之前,先向大家道個歉。今天介紹的是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的南京老照片,「石頭史記」早期的粉絲可能還記得,前年九月份,我推送過類似的內容。

  不過,當時的圖並沒有這次這麼清楚,而且信息也沒這次大,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批老照片實在太棒了,石頭君很想讓更多的人看到。

  

  

  約翰·湯姆遜拍攝的清代中國。

  南京的老照片浩如煙海,究竟誰的「年齡」最長,這是一個不容易搞清楚的問題。一般認為,最早在南京拍攝照片的,是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時間是1872年。

  湯姆遜在中國攝影史上備受推崇,不少攝影史專家將他稱作「第一個最廣泛拍攝和傳播中國的西方攝影家」。

  1868年,約翰·湯姆遜開始了在中國的旅行,他遊歷半個中國,拍攝了大量照片。他的拍攝路線是這樣的:廣州,澳門、汕頭,潮州、廈門、閩江、馬尾、福州、台灣、香港、上海、膠州灣、天津、北京、上海、漢口,宜昌、九江、南京、上海、寧波,行程將近8000多公里。

  

  約翰·湯姆遜

  由路線圖可知,南京是湯姆遜漫長旅途中的倒數第三站,當他抵達南京時,已是1872年。

  湯姆遜是個商業攝影師,他所拍攝的中國風光照片,是要拿回西方售賣的。因此,他在南京選取的這些拍攝地點或者對象,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地標,或者在西方人心目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比如,大報恩寺遺址,在歐洲就幾乎人人皆知,明孝陵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注意看一下,湯姆遜拍攝的「大報恩寺遺址」,其實大報恩寺塔的塔剎,這個塔剎一直保留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後來不知所蹤。

  

  大報恩寺塔剎覆盆。

  

  一座寺廟在重建中。

  

  

  約翰·湯姆遜拍攝的明孝陵,上面這張石頭君也是第一次看到。

  湯姆遜還拍攝了多張金陵機器製造局(1865前身)的照片,包括中國工人在車間內工作、中外工程師調試新式機關槍等。

  金陵機器製造局並非名勝古迹,這樣的兵工廠在當時的歐洲也不罕見,湯姆遜為什麼要拍攝金陵機器製造局呢?

  

  金陵機器製造局車間。

  筆者推測,當時南京的英國人極少,其中一個就是金陵機器製造局督辦馬格里。湯姆遜抵達南京后,很可能去投靠馬格里,並且請他安排自己在南京拍攝照片的事宜。

  要知道,那時的中國人都沒有見過照相機,甚至有人認為拍照片會將靈魂勾走,不事先找熟人安排一下,後果不堪設想!

  

  

  調試機關炮。

  最近,石頭君又找到幾張約翰·湯姆遜拍攝的高清照片。

  下面這張照片,拍攝的南京城牆外的風景,湯姆遜是站在山上,遠眺南京城。照片遠處是高大的城牆,城頭上有城樓。城牆內外是密密麻麻的民居,有老城南常見的馬頭牆院子,有農民的茅草屋,甚至還有幾棟西式小樓。

  在民居之間,有一塊巨大的古碑非常扎眼。照片近處,是荒地和田野,還有密密麻麻起伏的墳包。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哪裡?筆者在朋友圈發了后,很多人認為拍攝的是中華門城牆、中華門外的風景,也就是說,湯姆遜是在雨花台上按下快門的,所在位置可能是現在的雨花閣附近。

  

  圖中的城樓,是當時還被稱為「聚寶門」的中華門,民居是中華門外西街一帶的居民區,照片上的古碑,則是明代大報恩寺遺址上的宣德御碑,至今還保存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內。

  

  照片上的這個碑,就是大報恩寺的「宣德御碑」,這是考證這個照片拍攝於何地的重要線索。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宣德御碑」

  

  如今已經在碑亭里保護的「宣德御碑」

  另外兩張照片, 第二張照片拍攝是中華門外的一處院落,院牆裡有中式平房和西式二層小樓,很有可能是金陵機器製造局的房子,甚至可能是馬格里的住宅;第三張拍攝的,則是1872年南京城密密麻麻的居民區。

  

  中華門外的院落,很有可能是金陵機器製造局的房子。

  

  密密麻麻的民居。

  約翰·湯姆遜到底在南京拍攝了多少張照片呢? 目前看來,還是一個謎。但可以初步下這樣的結論:約翰·湯姆遜拍攝的這批照片,是南京最早的照片,也就是說,南京的攝影史其實是從1872年開啟的。

  約翰·湯姆遜拍攝的清末中國各地照片還有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了看看。

  

  

  約翰·湯姆遜拍攝的中國其他地方的風光。

  石頭君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人像照片,看著舊影像里的清代人,有一種奇異的感覺。

  面對鏡頭,很多人(不是全部)乾瘦、怯懦、獃滯、戒備、沒有笑容,這裡面固然有面對從未見過的照相機的恐懼流露,但多少也反映了整體國民的精神面貌,就像那個看似龐大,其實虛弱的大清帝國一樣,麻木萎靡,沒有生氣,等待著一場激烈的變革,來挽救這衰弱的民族。

  

  

  

  

  

  

  

  

  

  

  

  

  

  

  

  

  

  

  

  

  

  

  

  

  

  

  約翰·湯姆遜鏡頭前形形色色的清代中國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0: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