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鄭永年:政治權力在各國間的分配永遠不可能做到平衡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26 22: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期作者: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國際關係結構混合了實際上的不平等和形式上的平等

  以上我們討論了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政治運動的含義,現在我們再較為詳細地討論民族主義對國際政治的影響。

  就國際政治來說,民族主義強調組成世界的基本單元是民族。民族是唯一合法的主權國家的載體和政府的最終權威基礎。民族主義的興起使得國際關係具有了兩個重要特徵,即強者使用武力,弱者使用原則。國際政治的本質就是權力鬥爭,民族主義運動也不例外。但民族主義本身也成為了一條重要的國際關係原則。至少從理論上和道義上說,各國一律平等,因為它們同屬主權國家。所以,國際關係結構如同國內政治一樣,是實際上的不平等和形式上的平等的混合物。

  主權國家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能互相干預內政

  形式上的平等源自於民族主義的主權國家原則。主權國家為一政治單元,只有國家政府是國家利益的唯一代表。根據麥椰(James Mayall)的研究,具體來說,主權國家原則表達了以下重要內容。

  

  英國學者麥椰(James Mayall)在《民族主義與國際社會》一書中把研究定位丁民族主義和國際社會觀念間關係的理論探討,並認為這是一個挑戰與可調和的關係。

  第一,如果國家之間想要達成任何協議或協定,它們必須相互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因為民族國家政府是最高權力機構,如果民族國家之間不能互相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它們就不可能解決相互之間的各種糾紛和衝突。

  第二,因為主權意味著民族國家政府對統治事務的壟斷,並且這種壟斷為其他國家所承認,所以各國之間達成的協議只能依靠各國自覺的實行和執行。相互承認意味著各國從中可以獲得利益,因此不會輕易地不執行它們之間的協議。否則的話,國家之間不能和平相處,它們之間的關係會惡化甚至崩潰。

  第三,主權國家原則表明國內社會形態的轉型。就是說國家成為一種政治組織,成為國內居民政治生活的中心。傳統社會與現代民族國家的一個重大區別在於:在傳統社會,政治組織的權力是對人而言的,而在現代社會,權力是對事而言的。對主權國家來說,其所管轄的區域是一種神聖的財產。國家間的關係因此類似於房地產公司間的關係。如果不想要破產,各公司不能對其房產任意貶值。對國家主權而言,如果不想民族自殺,那麼國家的獨立是不能犧牲的。

  第四,主權國家最重要的原則是其他國家不能干涉主權國家的內政。沒有這一條,其他原則就會無從談起。例如,如果國家間能互相干預內政,那麼國家就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它們間就不能相互信任,達成任何協議。如果國家不能自主地處理國內政治生活,主權的概念也就無從談起。

  

  「互不干涉內政」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之一。1953年底,周恩來總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民族主義認為一個理想的國家應該與民族重合

  與主權國家相關的第二個民族主義原則是民族自決。這一原則涉及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國家或政治組織才享有或應該享有主權。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已經提到,民族主義對國內政治來說就是人民主權。這一原則在國家關係中的引申就是民族自決。在民族主義看來,一個理想的國家應該與民族重合,就是說,每一個民族都應該有其自己的政府來代表其利益。民族自決是國際和平和安全的一個必要條件。民族自決最初只適用於解決殖民主義問題。但這一原則此後被不斷地應用到國內政治中。

  民族主義追求平等的國際關係結構,但實際上,如我們上面所說的,國際關係結構是高度等級性的。無論如何,政治權力在各國間的分配是極其不平衡的,也永遠不可能做到平衡。但另一方面,任何政治體系,包括國際關係,如果要生存下去,都必須容納兩種不同的、自相矛盾的因素,就是權力與法律,或權力關係和權利關係。正是這種關係的存在,政治組織才和其他組織區別開來。在大多數現代政治制度中,由於民族國家政府壟斷國內武力的合法使用,平等原則和實際上的不平等性或多或少地被融合在一起。但是由於國家的主權性,不存在一個世界政府,或任何高於民族國家之上的政治權力的主權結構,國家間的關係經常變得難以協調。就是說,平等主義的法律秩序原則和等級權力原則很難共存。當國家間的利益可以協調時,和平的機會就增大,但是,在很多場合,由於世界資源的有限性,利益往往變得不可協調,用武力來解決問題是常見的。

  民族主義者把工業化看作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目標

  民族主義也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際經濟行為。民族主義國際經濟觀的核心是認為所有經濟活動都必須從屬於國家建設的總目標和國家利益。所有民族主義者強調國家組織中國家的至高無上性、國家安全與軍事力量的重要性。在這一前提下,民族主義對國際經濟活動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有的民族主義者認為保護民族利益是一個國家安全與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而另一些則認為國際經濟舞台應成為擴張國家政治力量的場所。或者說,民族國家應該利用國際經濟舞台來增加國家力量,為本國經濟的擴張創造機會。

  經濟民族主義強調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認為國家間的互相爭鬥、競爭經濟資源就是國際關係的實質。經濟資源是國家力量的基礎。任何國際衝突是經濟的也是政治的。國家的目標是同時追求財富與權力。所以民族主義者都把工業化看作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目標。工業的發展可使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做到自給自足,從而增加其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社會,工業是國家軍事力量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的中心依據。無論什麼政體,國家都必須以追求工業化為目標。

  

  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美國憲法起草人之一,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

  經濟民族主義也強調經濟不平衡發展的重要性。民族主義的經濟政策因此是為了對付外來各種形式的經濟侵略和政治影響。政府應該使用政治手段來保護初生的民族工業。而對強國的民族主義者來說,政府應該利用其現有的政治經濟資源為本國經濟開拓更多的海外市場。自近代以來,經濟民族主義以種種形式表現出來。在商業革命時代,由於國際貿易的發展,古典商業主義強調促進貿易,力求進出口的平衡。在工業革命后,民族主義者如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和李斯特(Friedrick List)強調國家應把重心放在工業和機械製造而非農業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主義側重國內的福利事業。在近年,民族主義則強調發展高科技,因為高科技能夠使民族工業居於世界經濟的強者之林。同時因為世界經濟變得越來越具有競爭性,許多國家實行種種保護主義政策,保護國內市場。

  (作者:鄭永年;文章摘自《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編輯:陳菲;配圖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

  

  

  鄭永年:中國問題專家,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中國研究雜誌》(國際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東亞政策》主編,羅特里奇出版社《中國政策叢書》、和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主編。曾任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助教、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先後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麥克阿瑟基金會(1995~1997)和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2003~2005)研究基金的資助。

  圖書簡介

  

  《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民族國家向何處去》,鄭永年著,東方出版社出版。

  在本書中,作者試圖回答這樣幾個問題:中國面臨的現實是,一方面,西方國家二十年如一日地宣揚「中國威脅論」與「圍堵中國論」;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不斷高漲。世界的目光從來沒有像當下這樣注視中國:作為新崛起的霸權,中國會否以及如何挑戰舊霸權,進而重塑世界權力格局?其中民族主義在中國崛起的道路上扮演了何種角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09: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