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開國第一戰,源自盟國三巨頭雅爾塔聚首,踩踏中國

[複製鏈接]

84

主題

84

帖子

574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嘴嘚啵嘚 發表於 2017-1-20 18:01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45年2月4日,同盟國三巨頭--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休養勝地雅爾塔聚首。

三個人在仗打得驚天動地還未徹底結束的當頭聚在一起,顯然不是來度假的。他們是來研究戰局、策劃勝利、論說功勞的,同時也是來做「交易」的。


此時的二戰鬥爭形勢可謂一片大好。在歐洲戰場上,右側的蘇聯紅軍裝甲洪流不知車飛了多少漢斯喵,已經順利進抵奧得河;而左側的英美軍隊不甘示弱也已迫近齊格菲防線;希特勒早就沒有招架之力了。

而在東方,日本的日子也不好過:在海面上,聯合艦隊早就被美帝各種「花式騎臉」;而在陸地上,要麼是深陷泥潭,要麼是節節敗退。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其實就連小孩子也能看出,法西斯軸心國已經窮途末路、徹底沒戲了。

可是,越接近勝利,不僅軸心國那邊人心惶惶,就連各同盟國心裡也是越發不踏實。畢竟到了分配勝利果實的環節了,能安心繼續把勁往同一處使嗎?



三巨頭在雅爾塔聚首

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在這當口聚首的三巨頭,花在作戰上面的心思,肯定不會比花在分配勝利果實上的心思要多—畢竟後者顯然比前者更加迫切、重要,也更加費神。

早在半年前的1944年秋天,斯大林和丘吉爾就曾在茶餘酒後的談笑之間,決定了東歐各國未來的命運。而現在,則是輪到斯大林和羅斯福就亞洲範圍劃分進行坦率愉快的「交易」。當然,這與被當成籌碼的國家是毫無關聯的。

對於三巨頭而言,除了交易當中的討價還價要費些口水之外,整個過程很顯然是簡單、輕鬆、隨意和灑脫的。畢竟不需要和眾多的當事國打個招呼、合計合計、商量商量--哪怕就是走個場子、做個樣子。而這,就是世界政治,就是這個世界最本質的面貌。


或許有人對這事有疑問,畢竟這時的蘇聯紅軍還在歐洲平原上「浪」。而在這之前,也就是在諾門坎,蘇聯給了關東軍一點輸出傷害。羅斯福難道會這麼好心拉斯大林一起來分享亞洲這塊蛋糕?

答案是否定的,羅斯福會這樣做顯然也是不情願的。這個時候雖然歐洲大局已定,但是亞洲局勢還未完全明朗。原本計劃搞個「奧林匹克」外加「皇冠」的登陸大新聞,但美國卻意外發現可能會成本太高,傷亡過大,划不來。

畢竟這個時候的美國人還不敢指望那兩顆陌生的原子彈,或者說根本不知道它們(給羅斯福當副總統的杜魯門當時就被蒙在鼓裡)。當然,對於羅斯福來說,最可怕的是萬一斯大林袖手旁觀,只待日本戰敗后就長驅直入「摘果實」。


於是,當時的羅斯福面臨著一道很考驗水平的難題。

既要斯大林嘗到甜頭,又不能讓他把糖罐子抱到手裡;

要讓斯大林出手痛揍日本人,卻不能讓他順手挾勝利之勢把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滲透和蔓延開來;

要斯大林替美國人流血,同時也要他承認美國在未來亞洲的支配問題。

這種思維在蘇聯利益相互衝撞的結果,必然是雙方在戰後勢力範圍和利益分配上的討價還價。而交易的對象,自然就是那些上不了檯面的國家,甚至包括戰勝國--中國。

美蘇兩國拿著中國的主權和利益相互討價還價,還一直對當時的中國政府封鎖消息。羅斯福回國後向國會做報告,居然公開撒謊說雅爾塔會議只是討論了歐洲問題,與亞洲太平洋地區無關。參加過雅爾塔會議的美國外交家查爾斯·波倫後來也承認:「對雅爾塔協定的中肯批評是:它是背著我們的中國盟友簽訂的」。

於是,這場交易做下來,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一杯苦酒。1945年8月14日(日本戰敗前一日),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次年1月5日,國民政府照會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就如同一戰中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經歷過的一樣,幾十年後的我們又一次作為戰勝國,再次重複喪權辱國的命運。


國民政府承認外蒙獨立

誠然,當時的中國屬於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四強」。無論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貢獻,還是付出的重大犧牲來講,中國成為「四強」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然而,就是這樣的「四強」之一,怎麼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交易的籌碼呢?

不同於常見的「論功行賞」,政治交易從來都是只在乎實力,不關心貢獻的。

1943年的秋天,羅斯福竭力說服極不情願的丘吉爾,經斯大林的同意,給中國戴上了一頂「四強」的帽子。此時的中國,極大牽制了日本的精力。羅斯福惟恐蔣介石與日本人勾勾搭搭,在千方百計讓蔣介石擔待苦頭的同時,也想讓他時不時嘗些甜頭,讓他感到有點盼頭。

於是,「四強」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甜頭送給了蔣介石。然而,被賞賜來的東西終究不是自己掙來的,也不是自己可以守得住的。到了戰爭快結束的關頭,恰恰是羅斯福本人,開始翻臉不認人了。羅斯福認為中國這頂「大國」的帽子,根本就是美國的恩賜。之所以要把中國拉進「大國圈子」,是為了「倘若和俄國在政策上發生衝突時,中國毫無疑問會站在我們一邊」。

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當初拉你入伙只是為了湊個人頭罷了,畢竟是個聽話的馬仔,這頂高帽反正又不要錢。問題是現在也沒啥急事需要你去搭把手,而且也到該分贓的時候了,那就抱歉了,呆一邊涼快去吧。面對這種「戰後賣隊友」的套路,國民政府倒也還是和老毛子、揚基佬進行過一番爭論的,當然沒啥底氣的國民政府最後還是老老實實地認了栽。

後來外蒙想要加入聯合國,蔣先生本來還想借著神器般的「一票否決」來刷一波存在感的。沒想到肯尼迪立馬就拉下了臉,嚇得「中華民國」趕緊投了一張棄權票。說到底,還是骨子裡含鈣量低了點,跪的時間太久了,挺不起身板子。

說到這裡就離不開同樣被人強行定好「發展路線」的朝鮮。朝鮮在1910年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如今眼瞅著鬼子就要被打垮了,按《開羅宣言》來說有望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然而《開羅宣言》只是明面上的說法罷了,實際上朝鮮的命運大體上已經被雅爾塔協定悄悄地「規劃」好了,只是還沒確定具體的「託管事項」。


三大巨頭本以為有時間慢慢完善具體的「託管事項」,誰知戰爭突然被加速了:雅爾塔會議六個月後,蘑菇雲便在日本本土冉冉升起;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橫掃作為戰略預備隊的百萬關東軍;8月15日,日本天皇昭告投降。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不僅使日本人驚慌失措,同樣也讓美國人手忙腳亂。此刻的美軍壓根就沒有登錄朝鮮的計劃,畢竟在推演中的蘇軍這時應該還在東北和關東軍正面懟。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由於東北的戰事異常順利,使得蘇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美軍:停,導演,這劇本不對!說好的浴血奮戰跑哪去了?咋就變成了老毛子的一線平推啦?)很顯然,如果繼續讓蘇軍一推到底,那蘇聯肯定是佔大便宜了。

措手不及的杜魯門總統要求馬歇爾趕緊拿出應對方案,而同樣措手不及的馬歇爾只好叫住了手下的一堆參謀。在匆忙之中,參謀們就在朝鮮地圖上隨意劃了一條線,蘇聯人連眼皮都沒眨一下就同意了。於是,在匆忙之中隨意劃下的一條線就註定了一個原本統一民族的統一國家要忍受骨肉分離和戰火侵擾的命運。



朝鮮半島上的南北雙方

劃線之後,美蘇兩國就開始在各自的佔領區按照自己的意識形態扶持或支持自己屬意的政權。

之後,1948年12月和1949年6月,蘇美軍隊相繼撤出朝鮮半島。雖然佔領軍已經撤出,但他們給朝鮮半島的未來紛爭埋下的種子卻已悄然生根發芽。朝鮮半島公開分裂為兩個敵對的政權,各自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奉行不同的制度和政策;但又都認為自己才是代表朝鮮民族的唯一合法政府。

在如何統一朝鮮半島的問題上,更是立場尖銳對立。可以說,此時的朝鮮半島,戰爭已經無法避免,唯一不確定的只是爆發時間罷了。

回顧這場衝突,以及之後的抗美援朝,總有一些人叫著「發現歷史真相」的口號去判定南北雙方究竟是誰先動手,彷彿這樣就可以給這場朝鮮半島內戰以及隨後的抗美援朝扣上「北方侵略南方」或「助紂為虐」的惡意標籤。

然而他們似乎有意忽視了造成南北對峙的禍首--強權政治。「誰先動手」的詰問,只是一種看似合理,實際上只是刻意忽視本質,只是在用給小孩子打架判斷是非的心態來簡單粗暴地給複雜的歷史事件定性罷了。

被隨意一條線強行劃分的南北對峙政治集團,被強行「規劃發展路線」的南北兩方勢力,他們之間劍拔弩張、刀槍相對,打起來只是早晚的事情,又怎是一句「誰先動手」就能簡單概括得了的?他們的命運,在那條隨意的線被畫在地圖上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悄然決定了。

而這,才是冷峻歷史的本來面貌。真正重要的是,這樣的惡果,這樣的痛苦命運,是超級大國的強權政治所決定的。我們為此感到同情和憤怒,同時也應為自己感到慶幸。近代以來,無數的民族、國家因為綜合國力落後而被強權政治強行「規劃」;因為被強行「規劃」導致綜合國力更加落後,陷入惡性循環的「近代陷阱」當中。

曾經的我們,亦是強權政治案板上任人宰割的對象,亦是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弱國。半個多世紀前的天安門廣場上,我們終於發出了屬於自己的吶喊,也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而這之後的那一場戰爭,亦成為我們保衛自己的命運不受他人「操縱」的又一次不屈的抗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5 12: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