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她是林黛玉的原型,雖紅顏薄命,卻驚艷了明末清初的天空

[複製鏈接]

220

主題

505

帖子

1430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orou 發表於 2017-1-18 15: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那日,丹桂梢頭綴,黃花綻竹籬,拋情引墨頓成詩,她倚窗而望,燈花搖碎鳳頭釵,雙眸儘是哀傷。她如玉山之映人,卻永遠消失在新婚臨近的一個晚上。

她就是明末才女,葉小鸞



葉小鸞,字瓊章,出生書香世家,文學家葉紹袁幼女,貌姣好,工詩,善圍棋及琴,又能畫,繪山水及落花飛碟,皆有韻致,卻在將嫁時暴病身亡,年僅十七歲。



猶記得暮春時節,她晨起小步園游,曾寫下這麼一首小詩

清晨趨東徑,沐雨薄似紗。
披拂輕風過,飄落一瓣花。

——葉小鸞作,葉紹袁《午夢堂集》載

枝頭上花團錦簇,而飄落的那花瓣,僅僅是那一瓣,悠悠地隨風飄蕩而下,葉小鸞,正如這飄零的花瓣一般。



後人皆對葉小鸞十分憐愛,曹雪芹把她寫成了黛玉,陳廷焯則認為她「較勝於朱淑真」,陳維崧評價她「如玉山之映人「……

最初,讀沈宜修《季女瓊章傳》,始初識葉小鸞——

「四歲,能誦《離騷》。不數遍,即能了了。又令識字,他日故以謬戲之,兒云:『非也,母誤耶?』,舅與妗甚憐愛之。」

似這般聰慧可愛,小眉頭微皺,目眶冉冉動,說:「非也,母誤耶?」讀罷怎能不讓人心生憐愛。



「每日臨王子敬《洛神賦》,或懷素草書,不分寒暑,靜坐北窗下,一爐香相對終日。余喚之出中庭,方出,否則默默與琴書為伴而已。」

——沈宜修《季女瓊章傳》

怪不得後人說她的詞,「皆似不食人間煙火者」 ,每日僅以「琴書為伴,惟詩酒是務,了不關世事」。這樣寫出的詞自然會純潔清透。

闌干曲護閑庭小,猶恐春寒悄。
隔牆影繞一枝紅,卻是杏花消瘦、舊東風。

海棠睡去梨花褪,欲語渾難問。
只知婀娜共爭妍,不道有人為伊、惜流年。

——葉小鸞《虞美人·看花》

花,是美妙的,隔牆繞影,爭艷芬芳,卻仍舊抵不過風雨的摧殘。花褪去,她卻依然佇立在原地,靜候時光老去,為伊。



可惜,那薔薇,像所有的薔薇,只開了一個早晨,她短暫的一生,就像那一瓣落花,她自號煮夢子,可那一枕黃粱夢,卻始終也沒有煮熟

煮夢未成秋夢短,三生石上指空彈。
只今韻存魂已去,疏香閣中靜無喧。
尋盡仙蹤未返生,空有流蘇素雪輕。
翻到眉子硯上句,彩雲飛散僅傳名。

——葉紹袁《午夢堂集》載



塵世堪嗟,流光難倚
弱水蓬萊遠,閑愁難自降

深深一點紅光小,薄縷微煙裊。
錦屏斜背漢宮中,曾照阿嬌金屋、淚痕濃。
朦朧穗落輕煙散,顧影渾無伴。
愴然午夜漫凝思,恰似去年秋夜、雨窗時。

——葉小鸞《虞美人·殘燈》




她性格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她淡然無求,濟楚清雅,視金錢若污物。她鬒髮素額,修眉玉頰,丹唇皓齒,端鼻媚靨,明眸善睞,秀色可餐,無妖艷之態,無脂粉之氣,她比梅花,覺梅花太瘦,比海棠,覺海棠少清。

堪笑西園桃李花,強將脂粉媚春華。
疏香獨對枝梢月,深院朦朧瘦影斜。
傲骨欺霜映碧綺,數竿修竹伴清幽。
年年燕子無消息,春信誰將寄隴頭。

——葉小鸞《詠梅》



晚明文苑,小品文寫作漸成風氣,產生了一批較有影響的小品文作品。其中,葉小鸞的《分湖石記》,堪為女性作者的代表作。

《分湖石記》作於1632年,這一年夏天,江南地區遭遇罕見的大旱,連野闊的分湖也因此一眼望得見底。有人在分湖中看見水底,有層層疊疊數不清的太湖石,葉小鸞隨父親查看密密麻麻的石頭時,種種奇思妙想湧上心頭,歷史和現實的聯想,使她拿起筆來,《分湖石記》就此永流傳——

「則石之沉於水者可悲,今之遇而出之者又可喜也。若使水之不落,湖不涸,則至今猶埋於層波之間耳。不固亦有時也哉」!

——葉小鸞《分湖石記》節選

該文一虛一實,一抑一揚,一廢一興,一悲一喜,構思巧妙,情景相生,是一篇難得的佳作。父親葉紹袁評道——

「何必韓、柳大家,初學古文辭,輒能為此,真是千秋靈慧。若使天假之年,當在班、蔡以上。」

可惜,葉小鸞的文章極少,僅存三篇,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奈何天妒,世間美好卻只是曇花一現,葉小鸞自幼許婚崑山大族,河南布政使張魯唯之子張立平,1632年,葉小鸞長到十七歲,崑山張家提出完婚要求。

就在葉家喜氣盈門張羅小鸞婚事時,小鸞忽然得了重病,病情急轉直下,小鸞倚在母親沈宜修的懷中,星眼閃耀著淚光,口裡念著佛經,瞑目而逝了。



自古紅顏多薄命,她像世間的一場煙火,雖是曇花一現,卻永遠刻在人們心裡。

清《紅樓夢》創作以來,不知曾經有多少人為小說中林黛玉而痴迷,而沉醉。當她在書中自顧自地流淚、吟詩、戀愛、葬花、題帕、焚稿時,千萬個人隨之拋書灑淚、癲狂心碎。

林黛玉不僅是《紅樓夢》的第一主人公,而且是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最美麗、最深情、最孤高、最富於詩人氣質的女性代表。她集鍾天地間靈秀之氣在一身,把生活靈化為流瀉為詩,她是詩的化身,美的精魂。



據有些學者考證,林黛玉的生活原型就是葉小鸞,持有這觀點的人認為林黛玉來自繁華的蘇州,葉小鸞是吳江人,吳江隸屬於蘇州,也可以說是蘇州人,從小說中對林黛玉的年齡和外貌描寫看,都與葉小鸞極其相似。

林黛玉的性格也與葉小鸞極相似。以才情而論,林黛玉與葉小鸞不相上下,在眾姐妹中冠絕群芳。從對生活的態度說,她們都不喜奢華,瀟湘館的布置以冷色調的綠為主,種植竹、梅等植物,葉小鸞在游西湖時喜笙歌去后之水色,特別是林黛玉中秋聯詩時的「冷月葬花魂」,有人認為是來自葉小鸞的「戲捐粉盒葬花魂」 。



無論事實真相如何,都已不重要了。葉小鸞與林黛玉就像一對並蒂蓮,現實與虛幻,皆是人間最美的花。正如她的那首《點絳唇》——

春色二分付水流,風風雨雨送花休。
韶光原自不能流。 
夢裡有山堪遁世,醒來無酒可澆愁。
獨憐閑處最難求。


附:現存葉小鸞書法與繪畫一覽——


(葉小鸞 《舟行》)


(葉小鸞《花卉蟲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7: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