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們對西方文明的悲劇性誤讀1

[複製鏈接]

984

主題

108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腐。物慾無法根除,但腐敗

Rank: 5Rank: 5

積分
12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xlyyj 於 2017-1-14 22:39 編輯

熊飛駿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日本是最善長學習並接納外來先進文明的國家。現代日本文明究其實是漢唐帝國文明和西洋文明的複製品。一個處於蠻荒狀態的草昧民族,就因為虛心學習接納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文明成果,躍升為這個星球上的一等民族,超過中國老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文化巨人。
  日本民族在學習外來先進文明的過程中,不但能做到虛心誠懇全心全意。而且能很好的結合本民族的特點,尤其是融合本民族的文明優勢,結果日本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很多方面超越他的老師。
  和日本民族相反,中華民族對待外來先進文明的態度是深閉固拒妄自尊大,實在無法排拒時就採取「拿來主義」,攝取形式排泄內容;同時用「民族劣根性」對外來文明進行「篩選」,能夠適應「中國特色」者才能「為我所用」。因此外來文明進入中國后大多變得不倫不類,往往徒具外在形式而失去精神內核。一個典型例子是自掘墳墓的滿清政府在進入墓門的前一年為了緩解內外危機,仿效歐洲政府建立「責任內閣」,可內閣的十三名成員中居然有九人來自「皇族」?
  當「西方文明」不能按中國人的期望值解決中國的「傳統問題」時,我們就很容易簡單地把過錯推到「西方文明」身上,絲毫也意識不到問題的根源不是我們引進的「西方文明」;而是「傳統文明」的慣性作用,是我們對西方文明的「悲劇性誤讀」。
  下面列舉幾條最具代表性的「我們對西方文明的誤讀」:
  (一)、 性開放。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的中國性觀念異常保守,「性」一度成為民眾談虎色變的話題。除了偉大領袖一人外,民眾必須奉行「禁慾主義」,性行為機械化政治化。改革開放以後,西方的「性開放」理念被饑渴的國民以最大的熱情全盤接受併發揚光大,甚至於比西方走得更遠更離譜。
  下面幾則眾所周知的「西洋傳聞」最能體現中國人對西方「性開放」的理解。
  傳聞一:美國女中學生在上學前,母親總要提醒她別忘了帶「避孕套」……
  傳聞二:美國夫妻不干涉對方的「性自由」,雙方在外面都有一個或多個情人。丈夫回家撞見妻子和情人做愛,多半選擇禮貌地退出來……
  傳聞三:美國的海濱浴場,男女全都一絲不掛……
  中國的「極端女權主義者」甚至杜撰出這樣一個版本:妻子出門時丈夫都要提醒她別忘了帶「避孕套」,告誡她若遇上色狼千萬不要反抗,因為「生命」比「貞操」更重要;但和色狼做愛時別忘了戴上「避孕套」,因為「生命」離不開「健康」……
  如果美國人聽到上述幾則關於他們的「性開放傳聞」,震驚程度應該不下於聽到「911」恐怖襲擊消息。傳聞中的他們不是和動物沒有任何分別嗎?他們的「人性尊嚴」哪裡去了?
  我們對美國的「性開放」確然存在嚴重的誤讀。
  首先美國的「性開放」只存在「特定地點」和「特定群體」;主流社會的「性觀念」則遠比我們保守,大眾傳媒和公共場所也遠比我們「乾淨」。
  美國是一個奉行自由主義的國家,政府和多數人不能隨意剝奪「少數群體」不觸犯法律的愛好和行為。所以美國有專為部分追求性刺激的成年人開設的 「成人俱樂部」;「回歸自然派」男女還可在遠離公眾的海灘一絲不掛裸浴;「好萊塢」影星也可追求「私生活豐富多彩」……但這些「性開放」把戲只限於「特定群體」和「特定區域」,美國的主流社會則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觀。美國的公共場所根本看不到涉及色情的宣傳廣告;我國的色情廣告則滿天飛,與性相關的影視宣傳畫和壯陽招貼從大街小巷一直貼到公共廁所。美國的電視也非常乾淨,連罵人的髒話都被刪掉;可我每次旅行到一個縣城,在大街上經常能聽到錄相廳傳出的女人高潮時呻吟聲。象紐約這樣的海岸國際大都市,因為外來人口較多,外來文明占很大比重,性保守傾向還不十分明顯;但在主要由美國本土人居住的內地中小城市,美國人則表現得象貨真價實的「清教徒」。美國大部分州都禁娼,所有與色情有關的場所都必須在指定的位置,尤其要遠離教會、學校。既便如此,他們還時常遭受一些周邊居民的抗議。相比之下,我國的色情業不但「豐富多彩」;而且不顧對青少年的影響。我國的星級酒店,小姐進進出出已經成為沒有人會因此大驚小怪的正常景觀,加之洗頭房、洗腳房、卡拉ok、夜總會等諸多色情場所,堪稱世界之冠……
  當未成年中學生走在大街上,眼中看到宣傳畫上戴有挑逗性的性感女體和淫穢文字;耳中聽到女人高潮呻吟聲,他能不想入非非嗎?能不想到去引誘他的女同學嗎?如果引誘達不到目的,能不想到實施「性暴力」嗎?近幾年我國青少年犯罪率直線上升,「性開放」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誘因。
  其次美國的婚姻家庭也遠非我們想象的那樣濫情任性不負責任。美國人在計劃結婚之前是有些隨便;可一旦結婚就非常清楚自己的責任,家庭始終擺在首位,連工作也得從屬家庭,很少結了婚的人還會經常去娛樂場所和別的男女玩浪漫或一人深夜不歸泡吧。美國離婚自由,可在婚姻期間大多能對配偶保持基本忠誠,尤其是有一定經濟條件和文化教養的紳士階層更能以身作則。性緋聞不但令政務官吃不消,紳士若是沾上性緋聞也一樣會失去社會的尊敬。
  再次美國人講求生命的尊嚴,甚至於把尊嚴看得大於生命。所以認定美國女人都會對強姦犯俯首聽命是只有「好死不如賴活」的中國人才會相信的無稽之談。前段時間看到一則網文,寫手居然嘲諷一位為保貞操誓死不從歹徒強暴的烈女子,文後還有不少人附和?真的想不到我們的性觀念已「開放」到如此荒謬的地步!

  二、 金錢選舉。
  美國的民主制度很健全,總統和和行政區域一把手都是民主直選產生;各級議會也是全民公平普選產生。民選政府的第一職能只能是「為人民服務」,否則民眾就會在下次選舉中不投他的票或在任期內彈劾罷免他,得罪民眾的政務官輕則丟官重則身敗名裂。只有極少的傻瓜政務官才會冒著身敗名裂的危險去愚弄民眾或以權謀私。美國的各級政府都是「民本政府」,絕大多數政務官都有濃厚的「民本思想」,在任期里能盡職盡責,極少腐敗瀆職現象,個別例外也能很快被發現並受到毫不留情的膺懲。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美國選舉制度的功勞。一個如此科學理性的選舉體制,應該成為文明世界學習仿效的樣板,可我們的多數國民卻對美國的選舉存在很大的誤區,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就盲目給對方貼上「金錢選舉」的標籤。
  國民之所以容易相信美國的選舉是「金錢選舉」,一是媒體的誤導;二是從電視里看到總統候選人組成龐大的競選班子一個州一個州去拉選票,沒有大量的錢是不行的。在電視普及的時代,贏得選民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在黃金時間發表電視講話。可佔用大段電視黃金時間需要花很多錢……所以美國選舉需要很多的錢鋪路,沒有錢在信息社會寸步難行。因此富人很容易用金錢操縱選舉,只有富人才能決定選舉結果,要麼自己直接參加競選;要麼把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用金錢扶上台?
  因為我們不了解美國的選舉運作方式,所以很容易形成上面的錯覺。美國的競選機制早就設置了富人用金錢操縱選舉的壁壘,在運作方式上使金錢的影響降到了儘可能低的限度。
  美國選舉確然要花很多的錢,但金錢並不能決定選舉結果,富人很難用金錢操縱選舉。美國的競選機制使窮人和富人擁有相對公平的競選機會,富人在競選時不但無法發揮金錢的優勢,「富人身份」甚至會成為競選的累贅。美國的歷任總統除了肯尼迪一人外極少出身豪富階層最能說明問題。
  美國的總統選舉制最能說明美國選舉給窮人提供了均等競選機會:總統選舉制規定:對於沒有經濟實力的總統候選人,國會可以撥給他一筆可觀的競選經費,但很少有候選人願意領用這筆競選經費。一則那是納稅人的錢,用納稅人的錢為自己競選鋪路候選人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二則總統候選人只要有足夠的實力和人望,就能通過正規渠道籌集到必要的競選經費。
  也許有人會問,給候選人提供競選經費的富人難道不會提出相應的條件,待候選人當上總統后再利用手中職權維護並拓展他們的利益嗎?一旦發生上述情況,當選的雖然不是富人總統,可一樣只能做富人在政府中的利益代理人?一樣是「金錢選舉」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上述情況其實在美國很難發生,一是提供競選經費的美國富人很少會提出「用公權作報償」的條件,美國富人的情操智商畢竟和中國富人有很大的差別;二是就算個別富人提出那樣的條件候選人也作出相應的承諾,當選總統在任期內也不可能有相應權力履行自己的承諾。
  美國總統在國內的行政經濟活動受到司法機關、議會和媒體無孔不入的監督和制約,權力空間極為有限,以權謀私的機會很少。你別看小布希在國際上頤指氣使、今天指責這個國家是邪惡軸心,那個國家搞恐怖;明天又制裁伊朗,威脅軍事打擊北朝鮮,儼然成了地球的家長;但他在國內的權力小得可憐,他的任何行動、每花一分錢都要經過國會批准,沒有國會的授權他寸步難行、一籌莫展。地方各級政府都是當地民眾直選的,在憲法框架內只對當地民眾負責不對總統負責,總統升不了地方行政首長官也降不了他們的官,因此也不可能在地方政府安插親信或插手政府採購和地方公共工程。美國總統可以把巴拿馬總統抓到美國審判,可美國的一個普通市長就可以不買總統的帳。聯合國50周年慶典時,紐約市長為各國首腦舉行了一場音樂會。音樂會開始前,市長居然把柯林頓總統邀請的客人阿拉法特「請」出了劇場,理由是阿乃「恐怖主義分子」,氣得柯林頓七竅生煙,但也只限國於生氣而己,對市長的決定他無可奈何,只好自己去道歉……
  我國的官僚體制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大官的親信在下級權力機關和大企業是「搶手貨」。美國的情形則剛好相反,政務官的親屬在他的轄地常成為企業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因為你一旦任用政務官的親屬,你的公司企業就會成為公眾和媒體質疑的焦點,你的一舉一動就會暴露於無孔不入的監督之下,這對企業的生存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所以美國人一旦當選政務官后,他的親屬很快就會發現自己一夜間成了「二等公民」,不但受到「就業歧視」;還不能享有「完全公民權」,犯同樣的錯誤要比普通人承受更重的處罰。小布希就曾因此深受其害,因為他擁有一個總統父親,所以「二等公民」的感受格外強烈,心靈上受到很大創傷,並一度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後來因為皈依基督教才在靈魂上獲得新生。
  在上述境況下,總統能利用公權為競選捐助人謀求「私人利益」嗎?
  美國的選舉制度還給個人和黨派的競選捐款設置了嚴格限制。個人不超過50美元,只相當於兩小時工資;黨派不超過5000美元。富人根本沒機會出大錢來給候選人留下深刻印象。
  美國的總統競選特別講求「公平原則」,總統候選人無法利用金錢優勢來破壞「公平原則」。美國政府和民主、共和兩大黨都沒有受控於自己的電視台和報刊,所有的主流媒體都是私營的。政府和黨派無法利用職權來控制「話語權」。不但權力機構無法控制「話語權」,私營電視台也一樣必須遵循話語上的「公平原則」。如果哪位總統候選人用金錢買得某電視台的黃金時間段發表電視講話,該電視台必須在不另收一分錢的情況下讓其他總統候選人在同一時間段發表同樣長時間的電視講話,否則該電視台就是違法。這一「公平原則」有效地防止了富人利用金錢優勢壟斷對公眾的「話語權」,先聲奪人謀求競選的優勢。
  在保障必要競選經費和「公平原則」下,你能說美國選舉是「金錢選舉」嗎?



db1105d4.jpg (9.4 KB, 下載次數: 5)

db1105d4.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5: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