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人,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7 04: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端木賜香

  中國文化中國人之一:看不懂的中國人

  日本學者松本一男在其著作《中國人與日本人》里概括中國人的特性為:不可理解的國民。此話若說與西洋人,估計能引起他們的同感,因為凡是與中國人打過交道的洋人都多多少少地產生過這樣的疑惑:中國人,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老實說,想用簡單的語言把中國人概括全面,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普通人不行,學者也不一定行。從明清前來中國的傳教士,到中國學者,如嚴復、林語堂、魯迅、柏楊、金紫千等,都著文著書從不同側面、不同程度剖析過中國人,先把書目列給大家:

  松本一男《中國人與日本人》

  明恩溥《中國人的特性》

  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

  林語堂《吾國吾民》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

  金紫千《中華文化之魂——研究中國人》

  另外告訴同學們,柏楊一本《醜陋的中國人》,曾經惹惱諸多愛國小青年。所以,另請大家看一下日本的地球物理學家高橋敷所著的《醜陋的日本人》,有學者認為,中日同文同種,不管此觀點對否,不妨把醜陋的日本人做咱一個參照系。

  列完參考書,話題打回。外國人認為中國人不可理解,我認為那是他們頭腦太簡單。或者說,他們的文化太簡單了。中國人所謂的不可理解,其實是中國文化的豐富複雜所決定的。李澤厚曰:人是文化的積澱!金紫千曰:人是文化的靈魂!我說:人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複雜豐富,決定了中國人民的不簡單!

  中國傳統文化的格局是「三教九流」,指三種宗教和九種學術流派。關於「三教」,據記載此說起於三國時代。吳國的孫權和尚書令闞澤談話中所提到的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志》。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三教九流成了貶義詞,泛指江湖上各種職業。九流也被人分作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再加上某些學術流派的失傳,所以現在學人把中國傳統文化的格局定位為三方五家。三方是儒、道、釋,五家為儒教、宗法傳統、道家、道教、佛教。當然,還有用九流這個概念的,比如有些學者把中國傳統文化綜稱為十家九流,十家還是起源於《漢書·藝文志》,是在「九流」之外加一個小說家,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十家九流叢書則是去掉小說家,另外加了一個佛家,並把雜家變成了兵家,它們是: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

  總之啊,這麼一列舉,可看出,咱們的家當還真不少。有這麼豐厚的文化家底,咱們的國人當然不簡單了,隨便一個中國老太太,哪怕她大字兒不識一個,但是她身上的文化色彩也是五光十色的,老外看得五迷三道地晃眼兒。

  舉例證明,一個婦人嫁人嫁得不對了,老挨丈夫打,她誰也不埋怨,就怨自己命不好——我命苦啊。兒子沒養活,夭折了,她會自我安慰曰:天意啊!天命是誰的思想?孔家老二的。孔二的天命論大家可能都知道,高深莫測謂之天,無可奈何謂之命。這時候,你能看出這女人信儒。可是一旦兒子長大,娶了媳婦忘了娘,或者遊手好閒賭博吸大煙什麼的,老太太會拍著膝蓋哭訴:報應啊,老天爺,我作了什麼孽了,給我這麼一個不孝子(或曰敗家子),這時候,老太太她好像又信佛了。可是你看她桌子上供的牌位,分明又是「太上老君在此」!太上老君是誰?道家創始人老子是也,因為跟唐家李氏王朝同姓,所以難免開後門之嫌疑,被李家封了個「玄元皇帝」,道教徒稱他為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周寧也說,中國人同時信三教:尊孔祭祖、煉丹修真、燒香拜佛。問題是,有的中國人不只信這麼三教,他跟吃火鍋似的,逮什麼都往裡頭煮,所以,他到底信仰什麼,他自己都說不清道不明呢,害得老外不得不跟著中國的歌星唱: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相形之下,還是中國學人能看個八九不離十。比如林語堂,他認為儒道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中國的士大夫一般是外儒內道,儒是入世的,積極的,道是出世的,消極的。奇怪的是,這麼兩種截然相反的東西,恰好完美無缺地和平共處於中國人身上,而且有時候還分段體現,比如當官時,他就是儒;貶官時,他就是道了,比如蘇東坡。以至於現在的人給自己定座右銘,還是儒道各半,叫作:以出世的態度干入世的事業。也就是說,幹事的目的是儒,幹事時的態度則是道。或者說,成功了就是儒,失敗了就又變做道,總之,像變戲法似的,怪不得人家洋人眼花,卻原來是咱們心花,玩的手法也花。

  中國人不可理解,還有一個原因。有學人認為,中國哲學是一種早熟的哲學。梁漱溟在其《東方學術概論》中指出,人類學術無非研究三個問題:

  第一,人對物的問題。人類征服自然,產生自然科學。

  第二,人對人的問題。人與人相處,產生社會科學。

  第三,人對己的問題。人與自己的較量,產生宗教。

  梁認為中國學術早熟,不注重解決第一類學術問題,卻直奔第二類第三類學術。比如儒學,便是中國最早的人際關係社會學。尼采那瘋子把中國的儒罵作中國把戲,罵作庸俗的世俗哲學,估計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因為歐美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注重人本身,關注的是個人自由,至於人與人的關係卻被完全忽略,直到后工業化時代,美國才出現個卡耐基,教人《如何推銷你自己》,咱看著就像幼兒園小朋友的入園手冊。如果說儒是第二類學術,那麼中國的道則是介於第二類與第三類的學術。既調節人際關係,又調節人本身,至於佛,則完全是第三類學術了。

  那麼學術早熟對中國人有什麼影響呢?第一,導致中國不重科技的傳統;第二,導致國人提前看透人生。莊子認為人生如夢,可尼采那瘋子說:人生即使是一場夢,也要做得有滋有味!相形之下,中國人視生如死,視死如歸,生不如死,死即是生,顛顛倒倒,令人哭笑不得。單說莊子,妻子死了他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這且不說他,等他自己要死了,弟子欲厚葬他,他說,不可,別葬我,隨便扔個地方吧。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葬品,多好!弟子曰:怕烏鳶吃屍。莊子回曰:在上烏鳶吃,在下螻蟻食,奪彼而與此,不太偏心了嗎?壯哉莊子,只可惜中國遠古時就出產這麼聰明絕頂的人,似乎不能完全視作幸事吧?

  早熟的學術,帶出的是早熟的國人。一代比一代聰明,一代一代地把早熟進行到底,儒家的中庸,被玩成了抹稀泥的首鼠兩端的滑頭哲學,道家的超世,被玩成了明哲保身的縮頭烏龜哲學,老是老滑頭,小是小滑頭,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話到嘴邊留半句,事到臨頭讓三分;飽經世故少開口,看破人情但點頭。知識分子如此,當官的更如此,否則鴉片戰爭期間,中國也不會出現「不戰不和不降不逃不死」的兩廣總督葉名琛那樣的老不死的不字主義的官僚來。至於老百姓,雖然識字不多,可是卻不傻,也知道:吃飽點兒,穿破點兒,見了當官的走慢點兒,拐過彎去跑快點兒。中國人如此早熟,那晚熟的半生不熟的老外當然看不懂咱了,累死他們!

  

  

31

主題

950

帖子

223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31
沙發
雅安雄起 發表於 2017-1-8 23:29 | 只看該作者
都不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7

主題

150

帖子

68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4
3
柯南道爾 發表於 2017-1-11 11:30 | 只看該作者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外國人真正明白是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329

帖子

52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2
4
盤中餐 發表於 2017-1-11 16:28 | 只看該作者
文化這個層面,不是人人有資格談論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8: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