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極致的控制欲 = 戀屍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19 06: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位媽媽講給我一個故事:

  她的兒子要讀小學一年級了,開學前有一個體驗日,她帶著兒子和大他3歲的女兒一起去學校。

  到了學校,她發現兒子很膽怯。他看到一個鄰居小女孩,想和她打招呼,用手碰她,但她一回頭,他卻立即退兩步,說不出話來。

  因為這種膽怯,他想黏住媽媽,而媽媽則希望兒子能獨立,能承受這點小小的挫折,所以半鼓勵半逼迫兒子找小夥伴去玩。

  離開媽媽后,他很茫然,然後看到姐姐,姐姐很放鬆很瀟灑地和幾個小夥伴一起玩,於是他找到姐姐,要黏住姐姐。

  姐姐一開始很樂意帶弟弟,但不久後有些不耐煩,想把弟弟推開,這時弟弟就嘴一撇,要哭,於是她只好允許弟弟黏她。

  媽媽則發現,這時兒子的茫然好了一些,但他開始有些霸道,對和姐姐一起玩的小夥伴們有些敵意,排斥他們接近姐姐和他。

  她講完這個故事,我感慨說,你看,這也是你和丈夫的關係。

  她是一個女強人,爭強能幹,而丈夫則有些無能和懦弱,她很多次想和丈夫離婚,但一直沒下決心,不過越看丈夫越不順眼,實在不能明白丈夫對她來講有什麼意義。

  她的女兒對兒子的意義,就是丈夫對她的意義。

  說好聽一點,這個意義是陪伴。

  說難聽一點,這個意義是陪襯。

  將兩點聯繫到一起,她恍然有所悟。

  她說,事業早期,要談生意的話,不能獨自去,會慌,所以她要拉著丈夫去,丈夫雖然不能在談生意上發揮什麼作用,但只要他在,她就可以心安很多,就可以有較好的狀態面對生意夥伴。

  談生意只是一個縮影,一個譬喻,是他們二十多年婚姻的縮影。

  也就是說,丈夫一直在扮演這種角色 —— 她的陪襯。

  並且,丈夫對她,一如女兒對兒子,有不耐煩,但卻不能離開,因為怕她難過。

  用最簡單的術語講,丈夫滿足了她對安全感的需求。

  用稍複雜一點的術語講,丈夫給她提供了控制感。

  獨自一人時,面對外部世界,她會慌張,有失控感,有無力感,不知如何掌控外部世界。

  

  但對丈夫,她有絕對的掌控感 —— 其實這是她想象的。所以,當失控感和無力感發生時,看到丈夫這個穩定而可控的客體在自己身邊,就心安了。

  只是,她的心安,同時伴隨著的,是丈夫的不耐煩,和丈夫的失去自我。

  在這樣一個歷程中,她的能力和自我不斷被激發被滋養,而丈夫,因只是她的陪襯,越來越萎縮。

  中國太多人的婚姻,就是這樣的搭配。一個人,只是另一個人的陪襯。

  而這個陪襯,很難被看到,被尊重。相反,會被蔑視。

  另一方很難意識到,這個陪襯究竟有何意義。

  當然,陪襯也有他(她)自身的問題,他們通常會是比較封閉的那個,缺乏足夠的動力沖向外部世界。於是,部分藉助伴侶的動力,多少打開了一些。

  但整體上,他們會越來越失去自我,越來越封閉。

  她條件一直很好,最初不乏追求者,之所以選擇丈夫這樣的男人,有一個感覺極為關鍵。她說,當時覺得他好安全好可靠啊,他的人生一眼就能望到頭。

  第一次聽到有人講這種擇偶原因時,我很震驚。但後來發現,竟然有非常多的人出於這個原因選擇了伴侶,並且,多位女性,說了和這位媽媽一模一樣的話。

  男人做類似選擇時,容易使用的語言是,她很單純很聽話很乖。

  如果你是因這樣的心聲而選擇伴侶,那意味著,你的安全感很低,很懼怕失控,所以要找一個如惰性氣體一樣的伴侶,他的不活躍,讓你覺得好控制。

  的確,其中很多人說,他們同時有更喜歡的對象可以選擇,相比起伴侶來,他們更有激情,但也更難把控。一位女士就此說:你真沒法預料,和這個男人在一起,第二天會發生什麼。

  這一邏輯,開始是這樣,以後也會延續。如此選擇的人,勢必會傾向於壓制伴侶的自由選擇,因伴侶的選擇,只要和你想象的不同,你就會有不安,甚至由失控而導致崩潰感。

  然而,和他們在一起,你可能又會覺得乏味,會抱怨對方沒活力。

  你必須清楚你做了什麼選擇。

  這種邏輯,發展到最嚴重的地步,就是所謂戀屍癖。

  

  戀屍癖,本指男人姦淫屍體的特別癖好。但它的核心邏輯並不罕見:你必須和我想象的完全一致,有任何不一致,我都會暴怒。若持有這一邏輯,最後你會發現,只有把對方弄成殭屍一般的存在,才能符合你的要求。

  

  希特勒的「戀屍癖」

  Hitler 's  Necrophilia

  

  戀屍癖,在超級強人,如著名的獨裁者身上,是最容易見到的。

  這是由權力的屬性所決定的。

  著名小說《1984》中,審判官對男主角說,權力就是,我可以將腳踩在你的臉上,而你不能反抗。

  因為太執著於權力自戀,強人們常常會執著於自己的判斷,而對顯而易見的事實視而不見,以至於最終導致一些巨大的失誤。

  譬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希特勒非要讓德軍戰鬥到最後,最終讓納粹德軍損失了150萬人——這是全德國戰力的四分之一。

  

  一般來講,人們以為,這些強人聰明絕頂、洞若觀火、高瞻遠矚、很少犯錯……但我不這麼看。

  我認為,他們只不過是有著超強的控制慾望,特別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同時特別果斷,特別無法無天,而且特別有毅力罷了。

  並且,他們之所以特別果斷、特別無法無天、特別有毅力,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同情心,對別人的痛苦毫不在乎。

  所以,他們在強加於人時,哪怕為了自己一個很小的欲求,都可以可怕地傷害他人,而且一點都不猶豫。

  正常人做不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會感同身受,當看到別人被傷害時,我們也會痛苦。

  所以,希特勒可以完全不考慮斯大林格勒戰役中150萬德軍的生命,而只是一味地讓他們執行自己既定的戰略。但相反,美國可以上演《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故事。

  在這樣的獨裁者的世界中,只有他一個人是人,其他人都是他實現自己目標或滿足自己慾望的對象與工具。

  他會幻想,在他能控制的世界里,所有其他人都會百分百地、不折不扣地執行他的意志。

  就好比是,他是一個下棋的人,其他人都是棋子,他命令棋子怎麼動,棋子就怎麼動。

  如果棋子忽然自己動了一下,他會暴跳如雷,哪怕這個棋子走的這一步是正確的。

  所以,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希特勒等納粹高層具備「權力意志人格」,他們有「戀屍癖」。也就是說,他們對健康的、有同情心的、積極樂觀而且熱情開朗的「人」不感興趣,他們希望人像屍體一樣,不怕疼痛,百分百服從命令,並且在被指揮送死的時候一點都不害怕,一點都不猶豫。

  也正是因為這種人格,讓希特勒在眾多追求他的女子中選擇了愛娃。

  

  一個熟知希特勒與愛娃關係內幕的人說:「對於他(希特勒)來說,愛娃不過是個可愛的小玩意,她缺乏邏輯性,頭腦愚笨,只是長得漂亮。但是,或許正因為如此,希特勒才能在她身上找到一直以來都在追尋的寧靜與放鬆。」

  希特勒在追尋什麼樣的寧靜和放鬆呢?

  我認為,就是在私密世界里,仍然只有他一個人具備意志,而他最親密的女人只是一個沒有意志的棋子。必須是,他讓她動,她才動。

  如果這個女人個性獨立,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會不懈地追求,那麼希特勒就會失去他追尋的寧靜和放鬆。

  要找到這種寧靜和放鬆,就只有去找愛娃這種依賴性極強而且極其沒有主見的女人。她不是以自己的魅力戰勝了其他競爭者,而是因為她的依賴個性對希特勒有「致命的誘惑」。

  控制慾望極強的強人們絕少喜歡有同樣個性的人,哪怕那個人是最親密的人。所以,當長子烏代展示他的意志時,薩達姆策劃了一次暗殺行動,把他打成了殘廢。

  政壇上的強人如此,生活中的強人也是如此。

  我知道的一個港資公司的高層經理,最討厭下屬主動提建議,如果有人這樣做,就會被開除,不管建議多麼合理。

  正是因為這種個性,強人們認識現實的能力被大大地打了一個折扣。

  德國一個心理學家將強人們形容為「穴居人」。

  他認為,強人們的控制範圍彷彿是一個洞穴,在這個洞穴里,完全是他說了算,他的臣民們沒有一點機會表達自己的意志,而在這個洞穴里,他的確運籌帷幄,算無遺策。

  但是,他的洞見力僅限於這個洞穴,對於洞穴外面的世界,他只能看到被洞穴限制住的有限天空,所以一旦要和洞穴外面的世界建立聯繫時,他就會犯暈。

  最嚴重的戀屍癖,估計心理治療師也沒轍了。

  一般意義上的,即過於限制伴侶自由意志的,首先,要知道你做了什麼選擇,對此給予尊重(尊重並不意味著不改變)。

  

  特別重要的是,尊重對方本來的樣子。

  其次,若能做到,鼓勵對方做自己,同時收斂自己意志的過度擴張。

  若做不到,找諮詢師幫忙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3 03: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