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年01月10日 | 作者: Jennifer Ouellette | 來源: Quanta magazine
有科學家認為,人腦可能就是一台量子計算機。
一提到「量子意識」這個詞語,大多數物理學家都會選擇避而不談,因為這個詞語聽起來好像有點「民科」,甚至讓人聯想宗教或者玄學。不過出人意料的是,量子效應可能真的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起到了一些作用——只要一個最新提出的假設能夠得到證實。馬修·費舍爾(Matthew Fisher)是一名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物理學家,去年年末,他在《物理年鑒》(Annals of Physics)上發表了一篇讓人大跌眼鏡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指出大腦的工作原理很有可能與量子計算機一致,而磷原子的核自旋就充當了大腦的「量子比特」(qubits,量子信息的基本計量單位,可以以「又0又1」的狀態存在)。
費舍爾似乎天生就註定會成為一名物理學家:他的父親邁克爾·費舍爾(Michael E. Fisher)是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一名傑出物理學家,致力於統計物理學的研究,在學術生涯內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榮譽和獎項;他的哥哥丹尼爾·費舍爾(Daniel Fisher)是斯坦福大學的應用物理學家,專攻演化動力學。馬修·費舍爾也追隨他們的步伐,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物理學家。2015年,費舍爾因為他在量子相變領域的傑出貢獻與其他三人一起榮獲了凝聚態物理領域享譽盛名的巴克利獎(Oliver E. Buckley Prize)。
1975年,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艾倫·波斯納(Aaron Posner)用X光衍射的方法在骨骼中觀測到了一類奇怪的鈣磷原子團簇,艾倫為這類原子簇畫出了結構示意圖:團簇結構中包含了9個鈣原子與6個磷原子。之後,人們為了紀念艾倫的傑出貢獻,把這個電中性的團簇命名為「波斯納原子簇」(Posner』 s clusters,結構式Ca9(PO4)6)。2000年,學界又興起了一波研究「波斯納原子簇」的熱潮,起因是科學家在刺激骨骼生長的人造液體環境中觀測到了波斯納原子簇的存在。隨後,大量的實驗證據接連表明,這類原子簇其實一直安靜地「躲藏」在我們的身體之中,費舍爾不禁懷疑,波斯納原子簇也能作為一種天然的量子比特元件,在大腦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