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他常被人罵窮兵黷武,但其實他是真血性,真護國!

[複製鏈接]

84

主題

84

帖子

574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嘴嘚啵嘚 發表於 2017-1-14 18:42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關於明成祖朱棣,歷史對他褒貶不一。但部分活躍於網路,一邊跪舔美日一邊抹黑中國的部分博主,都喜歡對朱棣這個明朝的第三任皇帝一黑再黑。什麼揭秘朱棣是殘酷血腥、窮兵黷武的暴君、謀朝篡位的野獸之類的文章在網路上是屢見不鮮。同時,這些博主總愛呼籲和平,在網路上傳播」現在世界和平了,中國不需要軍隊」之類的腦殘言論。

我想,他們就是典型的被打折了骨頭的人,拿著境外勢力的錢在境內哪裡出事罵哪裡,沒事也喜歡雞蛋裡挑骨頭找點由頭來罵。正是這些人,一邊呼籲裁軍說如今國家窮兵黷武浪費納稅人的錢,一邊鼓吹美日武器先進不可戰勝之類自相矛盾的言語。

其實到現在,一些事件的發酵已經讓我們了解了這些人的尿性:



可見美日面對中國日漸增長的軍事實力深感恐懼。

在研發上追不上,就花錢來找人磨磨嘴皮子。

這些磨嘴皮子的人,把每一次保衛民族的戰爭都說成不義之舉;把每一個重視軍事建設的皇帝(領袖)都說成窮兵黷武荒淫無度。他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中國的軍工產業內耗,讓所有的兵工廠通通破產,就像那些被各種抗議強迫關停的工廠一樣。

很可惜,那些老一輩勒緊褲腰帶打造出來的軍工基業不會因為他們幾篇斷章取義的文章而發生改變。

因為這是共和國曆經數十年蟄伏才打造出來的基業。在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中國人都記得毛主席說過的話「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大炮射程之內是尊嚴;每一個中國人都記得落後挨打的滋味!是的,我們記得,記得晚清數萬騎兵為護衛國土而衝鋒時,被幾把火槍割了麥子;記得朝鮮戰場上美軍飛機投射下來的炮彈炸死的無數同胞。

要說重視軍事建設的皇帝里被黑得最慘的,明成祖朱棣肯定算一個。這哥們何止是慘,簡直要被黑成碳球了。似乎自古文人也偏向建文帝,那我今天偏要說說他的叔叔--曾經的燕王,後來的永樂帝--朱棣。


的確,就歷代封建王朝來說,偏愛武官的皇帝少之又少,朱棣算得上一個。

在朱棣執政的永樂年間,對武官進行評價最基本的標準就是軍功如何。那些能夠在戰場上獲勝的軍人,朱棣一貫給予優厚的待遇。在他封侯的官員中,武將也佔據了大半,還包括很多蒙古歸順的武將。而且在戰場上,這些將領也驍勇善戰、勇往直前、不惜戰死沙場,其中甚至包括朱棣的駙馬。

歷史向來如此:文人近朝堂權重而搏私利,武將征於野命輕而尊國君。

其實回顧中國歷史,大概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統治集團中武官長期處於弱勢地位。但是,對於一個偌大的帝國而言,文官治國無疑是極其恐怖的。文官治國最好的體現是黨爭,黨爭又意味著帝國的不斷內耗與權謀。

要知道我們的歷史上有很多帶著迂腐特色的文人,其中就包括有著「276年歷史的大明王朝中最璀璨的那顆掃把星」之稱的東林黨政治集團。這群人重權謀、喜結黨社、好營私利,面對皇帝的銳意改革只會大罵有違祖宗章法。

而我們也無比清楚,無論是登堂入室的歷史資料,還是民間野史,基本上都是這群文人撰寫的;尤其是野史,基本不受朝堂管制。比如陳世美一直背著罵名,幾百年後終於有人知道原來不是這麼回事。所以那些網路文章舉出的許多所謂的野史其實並不可靠,但卻足以擾亂視聽。

但是,無論歷史怎麼寫,古人做的事就擺在那裡,再怎麼抹黑也改變不了事實。


(永樂帝:我長得有夠黑了,求不黑)


天子守國門


明成祖朱棣接任以後,幹了一件大事,便是遷都北京。

用現在的視野來看,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遷都北京沒什麼啊!但是後世所評的「天子守國門」正是指這個事。明代學者黃宗羲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昔日之都燕,則身守夫門庭也。」翻譯為白話文便是:「定都北京,就像是皇帝親自看守門庭一樣。」

當時的北京城接近邊境,時刻都面臨著北方游牧民族與東北方漁獵民族的威脅。

其實天子大可坐鎮南方遠程遙控,不必把自己陷入危險之中。但是朱棣卻偏偏要以身犯險,遷都北京,親自守護明朝北方的防禦,可見其氣魄。

截至明朝滅亡,蠻族騎兵曾三次兵臨北京,其中蒙古兩次,后金一次。每一次兵臨北京,都給大明王朝帶來巨大的震撼,也險些動搖大明王朝的統治。但是,這每一次危機的背後不正飽含著天子親自護衛國土,不讓蠻夷騷擾南方平民的決心嗎?這便是朱棣保護他子民的氣概!可以說這樣的氣概,古之君主少有。

除此之外,接下來要說的是朱棣戎馬一生中最值得稱讚的兩件事:五伐蒙古殘部,巡視西洋諸國。


五伐蒙古


朱棣戎馬一生,永樂帝之名更是讓蒙古部族聞風喪膽。

最初或許是從蒙古人斬殺了大明的使者開始,這位血性皇帝便決定給蒙古人一個教訓。隨後,大明曆時十三年的五次遠征的號角也正式拉響了,這五次軍事行動幾乎打掉了蒙古族的有生力量。他用行動告訴敵人:「我們大明王朝不惹事,但我們也絕對不怕事。」


第一次:
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二月,朱棣調集50萬大軍開始遠征。

五月八日,明軍行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成祖將其更名為「飲馬河」)流域,得到韃靼可汗本雅失里率軍向西逃往瓦剌部、丞相阿魯台則向東逃的消息。

成祖親率將士向西追擊本雅失里,五月十三日,明軍在斡難河大敗本雅失里。成祖打敗本雅失里后,揮師向東攻擊阿魯台,雙方在今蒙俄邊境的斡難河東北方向交戰。明軍殺敵無數,阿魯台墜馬逃遁,成祖下令班師。

韃靼部經過明軍的這次打擊,臣服於明朝,並向明成祖進貢馬匹。成祖亦給予優厚的賞賜,阿魯台接受了成祖給他「和寧王」的封號。
第二次:
明軍在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出征韃靼后,瓦剌部趁機迅速發展壯大。公元1413年(永樂十一年),瓦剌軍進駐臚朐河(今克魯倫河),窺視中原。

朱棣再次親征,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二月,明軍從北京出發。六月初三,明軍在三峽口(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擊敗了瓦剌部的一股游兵,殺敵數十騎。初七,明軍行至勿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此處的瓦剌軍有3萬之眾,依託山勢,分三路阻抗。

成祖派騎兵衝擊,引誘敵兵離開山勢,遂命柳升發炮轟擊,自己亦親率鐵騎殺入敵陣。瓦剌軍敗退,成祖乘勢追擊,兵分幾路夾擊,殺敵數千,瓦剌軍紛紛敗逃。

此役使瓦剌受到重創,此後多年不敢犯邊。


第三次:
1421年(永樂十九年)冬初,韃靼圍攻明北方重鎮興和,殺死了明軍指揮官王祥。

事件發酵后,朱棣決定第三次親征漠北。

公元1422年(永樂二十年)三月,成祖率軍從北京出發,出擊韃靼。明軍主力部隊行至宣府(今河北宣化)東南的雞鳴山時,韃靼首領阿魯台得知明軍來襲,乘夜逃離興和,避而不戰。后又被追擊而來的明軍打敗。
第四次:
公元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韃靼首領阿魯台再次率部滋擾明朝邊境。隨後明軍八月初出征。

九月上旬,明軍到達沙城(今河北張北以北)時,阿魯台的部下阿失貼木兒率部投降明軍,並得知阿魯台被瓦剌打敗,其部已潰散,明軍暫時駐紮不前。

十月,明軍繼續北上,在黃河以北擊敗韃靼西部的軍隊。韃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眾來降明,成祖隨即封也先土干為忠勇王。十一月,明軍班師回京。
第五次:
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正月至七月,韃靼部首領阿魯台率軍進犯明山西大同、開平(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等地。成祖遂調集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5都司的軍隊在京師(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

四月三日,以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為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盂瑛為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為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為右掖;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干為前鋒,出兵北征。

二十五日,明軍進至隰寧(今河北沽源南),獲悉阿魯台逃往答蘭納木兒河(今蒙古境內之哈剌哈河下游),成祖令全軍急速追擊,大敗敵軍。

七月十八日,成祖病逝,明軍班師。至此蒙古勢力大幅削弱。

自此蒙古部族數年不敢犯邊,出征中值得一提還有便是:朱棣出征時一口氣打到抵闊灤海(今內蒙古呼倫湖),這個呼倫湖和成吉思汗還有些淵源,它正是成吉思汗發兵地,也號稱蒙古族的誕生地,朱棣親征打到此處,也不知道成吉思汗如果地下有靈肯定被他那些不爭氣的子孫活生生氣死。

講完五次出征,可見國威中勇猛的一面,但是朱棣可不僅僅想通過武力來彰顯自己的實力,他更想通過和平而霸道的方式來展露天朝的無與倫比的輝煌。

這個時候就輪到鄭和的船隊登上歷史舞台了。


巡視西洋


西曆1405年,正是大明永樂三年。

歐洲人正從睡夢中醒來,美洲仍處於部落社會,高原上的蒙古部落處於無序的分裂狀態,東邊的朝鮮國正陶醉於小中華的美稱之中,海洋中的日本正處於刀光劍影的戰國時代,西亞的帖木爾帝國正處於騷動與不安之中,南亞的諸國正在寺廟的鐘聲中蕩漾。

1405年7月鄭和的船隊從南京龍江港起航,沿著長江東進,準備從長江口出海。

鄭和的艦隊共兩萬多人,幾十艘巨艦橫行在江面上,當這支船隊駛出長江口,面對浩瀚大洋的時候正是清晨,一縷霞光照在身著冠服的鄭和身上。鄭和的船隊沿著浙江、福建沿岸南下,接著駛入南海,貼著越南繼續前進。

或許他們此時並不知道,此行航行中船隊將走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併到達了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甚至最遠達至非洲東部,紅海、麥加。


(鄭和下西洋)

可以說其次本次航行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多個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

作為航海家鄭和的航行之舉更是遠遠超過近一個世紀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也是其中唯一的東方人。

只可惜在鄭和幾十年的下西洋過程中一直伴隨著文官的反對聲音,且一次浪潮比一次兇猛,最後居然將鄭和下西洋的圖紙藏匿了。

文官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我想原因並不主要是害怕耗費國力太大,而是下西洋這種活動有違儒家理念,整場下西洋活動並沒有文官的參與,它只能擴大君王的權力,而大明王朝的儒生們千萬百計的通過限制君主的活動範圍從而將他納入他們所設計的軌道。這樣的活動當然不能合了他們的意願。

這種文人干預國政在明王朝的後期更是尤其嚴重,而皇帝每次跟文官鬥爭的結果都是對國本一次巨大的損耗。

也正是由於這些文官的阻礙與干涉,我們很難看清那個在歷史中的永樂帝,那個高大的男人。

他五伐蒙古殘部宣揚天朝國威,他支持艦隊遠赴西洋輸出文化傳統,他帶領大明的封建王朝走向空前的繁榮。只是歷史無人幫他正名,親美文人更是單方面地宣揚他的殘暴和好戰,重武而抑文。但是歷史真的如此嗎?

《神童詩》中有道:「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我覺得朱棣這個皇帝挺好,你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17: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