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維迎:成功的企業家,一定對人性有透徹理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14 07: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演講人:張維迎

  北大國發院教授、人文經濟學會理事

  人類追求幸福,有什麼方式呢?我總結就兩種方式,一種你要自己幸福,你首先要讓別人幸福,另一個方式,你通過使別人不幸福而自己變幸福,我們前一種方式就定義為市場的邏輯,后一種方式就是強盜的邏輯。這兩種邏輯是人類有史以來就存在,但是過去和現在有一個很大的不一樣。人類漫長的歷史當中,基本是強盜邏輯主導,只是到了近代,市場的邏輯才超越強盜的邏輯,作為人類追求幸福的主要的方式。

  到近代以後,儘管市場的邏輯佔主導,但我們仍然看到不時有強盜的邏輯,包括德國和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就是企圖用強盜的邏輯使它自己國家變得富有。但是歷史證明,近代以來,強盜邏輯不可能真正的勝利,真正勝利的就是市場的邏輯。美國變得強大了,英國在美國之前變得強大了,靠的主要是市場的邏輯。而我剛才講的德國、日本想用強盜的邏輯變得強大,最後幾乎把它自己的國家毀滅了。而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什麼這兩個國家又變成了世界上最先進、最發達的國家?它是靠了市場的邏輯,也就是它生產出全世界人民喜歡使用的產品。然後它就變得富有了。中國過去的三十多年,其實我們也是在利用了市場的邏輯。

  強盜邏輯和市場邏輯,既是人們追求幸福的一種方式,其實也是人們的一種思維方式。在中國人來講,即使在今天,我想仍然有好多人的思維是強盜邏輯的思維。大家也不要以為,越是有能力當強盜的人越會用強盜思維。實際很多弱勢者,被別人所欺負的人,更可能習慣於強盜邏輯的思維。我們中國仍然有好多人看到國際關係,好比中美關係,如果美國得到好處了,中國一定吃虧了,在經濟上這叫零和博弈的概念。實際是一個政府博弈的概念,也就是所有的人的財富都可以同時增加,而強盜邏輯才是與零和博弈的概念,一部分人富有,另一部分變窮了。

  市場的邏輯究竟是什麼?

  市場究竟是什麼?市場的邏輯究竟是什麼?簡單總結這幾句話,一句就是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這是兩百多年前亞當·斯密提的一個比喻,他最有名的書是《國富論》,而這是非常非正式的,後來人們用看不見的手來總結市場。

  什麼意思呢?就是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好像有一隻無形之手在影響著他,使得人類的貢獻比他成心為人類做的貢獻還要大。在市場當中每個人都在謀取自己的利益,商人想賺錢,大學畢業生想找一個更好的工作。但是,你怎麼賺錢,就是你要給消費者創造他喜歡的東西。你怎麼能夠找到好的工作?你要給老闆做出漂亮的業績來,這樣才有人雇你。同樣,我們大學也是一樣,我們要培養的人才能夠給社會帶來價值,他最後在市場當中,才有他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看不見的手」,或者「隱形的手」。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每時每刻做的事情,背後都有隻隱形的眼睛在監視著我們,你幹了什麼壞事,它一定會記下來,你幹了好事它也會記下來。幹了壞事一定會受到懲罰,幹了好事一定會受到回報,這就是我們講的市場的聲譽機制。一個人當你表現好,或者一個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高,就會受到好多人的信任,然後你可以賣得很好。如果你想坑蒙拐騙騙別人,早晚市場會懲罰你,沒有人會買你的東西。消費者的懲罰也會讓你破產的。所以做企業的人,一定要記住,市場本身是一隻隱形的眼睛。

  我還有另外一句話,什麼叫老闆?老闆就是找不到別人的毛病都是你的老闆,這就是老闆。什麼是員工?只要別人沒有發現他的毛病他就沒有毛病。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組織裡面,本質上都是這樣的,一個員工,你可以倒過來搶,他只要按時上下班,老闆沒有發現錯誤他就可以領工資,如果老闆不給工資他可以去法院告他。但是一個老闆沒利潤了,他沒地方可告,他不能告消費者沒有給他錢,消費者是完全自由的,愛給他多少錢就給他多少錢,所以這就是老闆的本質,利潤的本質。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真正能夠理解,什麼叫市場經濟。所以我總結這三句話,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市場是一隻隱形的眼睛,市場是一個責任制度。非常遺憾,我們現在好多流行的理論對市場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

  我們從人類的歷史看,我們最早市場規模很小,我們就像一個鄉村,我在農村的時候,我們村都沒有一個鐵匠,為什麼呢?養活不起一個鐵匠,因為村太小,一個鐵匠一年沒活干,所以幾十里路,十來個村才有一個鐵匠,他一年四季輪流在不同的地方做才能養活他。我們看看今天之所以城市發達,就是我們城市裡面有很細的分工,你去理髮,理髮的和洗頭的都不一樣,這就是分工。每個人分工以後,他自然可以做得更好,我們技術進步就是這樣來的。

  這個東西不是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它是依賴於企業家精神。熊彼特找出了「斯密-熊彼特增長模型」循環的核心力量是什麼?就是企業家,就是企業家精神。在這個循環當中,每一步都離不開企業家,市場怎麼來的?市場不是自然而然在那的,市場是由企業家去發現的,是需要企業家去創造的。

  而分工本身也是企業家創造的,企業家每一步創新都在創造一種新的市場,最典型的是什麼?比爾·蓋茨創造了一個產業,這個產業叫軟體產業。我們知道比爾·蓋茨之前沒有軟體產業,有計算機,IBM,軟體和硬體是一塊的。比爾·蓋茨創造了這個微軟,創造了軟體,現在軟體成一個巨大的產業。我們仔細看看,在過去三十多年的計算機革命,或者信息技術革命的進步,就是不斷創造新的產業。現在一個物流,就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像現在網上交易,電商也是一個重要的交易。

  技術進步本身是創新的結果。創新是什麼,是這個東西有市場,有人買單,那才叫真正的創新。創新之後,到了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提高了,收入提高怎麼變成市場?這本身又是企業家的工作,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現在的中國所謂的「產能過剩」是什麼意思?中國的企業家仍然沒有把創造的新的財富變成新的市場,我們還在重複生產過去生產的那些東西。所以你就賣不出去。不是說我們人類的需求完全飽和了,我們好像進入 共產主義社會了,不是那樣的。而是說中國的企業家沒有把財富變成市場,這就是下一步我們中國企業家要面臨的事情。

  企業家做什麼:從套利到創新

  企業家的作用就是套利,把原來沒有效率的東西變得有效率,接下來說,我們套利沒利潤了,我們靠什麼?我們要靠創新。創新和套利不一樣,我打一個比方,你就可以理解。好比說假如電腦市場都飽和了,不賺錢了,原來是賣電腦的人賺的是搬運工的錢,賣一台電腦賺的錢,沒有賣一個餡餅賺的錢多。大家說喬布斯做了一個創新,他生產出一個跟電腦不一樣的東西,就是平板電腦,他就創造了一個新的市場,創造了一個新的產品,這就是叫創新。從古到今,創新都存在,但我們人類真正的創新是從過去兩百年來的,我們今天使用的這些東西,兩百年前幾乎都不存在。我們今天主導我們產業的大量的東西,我們日常用的東西,手裡拿的手機,不要說兩百年前,30年前我們都沒有的,這就是創新的結果。

  創新是熊彼特的東西,就是一百年前,熊彼特領域發展提出來的,至今是最權威的。我們現在講的管理,還可以包括什麼,商業模式,都可以為創新。

  創新說來說去,看起來很複雜,但我認為基本的理論很簡單,就兩條:第一,你有沒有可能提高這個東西對客戶的價值;第二,有沒有可能降低他的成本。提高客戶價值,包括原來的產品的改進,也包括原來完全沒有的,沒人需要的你讓它變得有需要了,你要知道這一點了,就是你要對人性有一個很好的理解。所以我說,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定是對人性有最透徹理解的企業家。無論是比爾·蓋茨、喬布斯還是馬化騰、馬雲這些人,他們都對人類人性有特殊的了解。這個理解不需要做市場調研的,好多管理學教授還告訴說,你要了解人們思想,怎麼做市場調研,你的產品還沒有的時候怎麼做市場調查研究?

  人類的進步就是使得市場創新帶來的好處,歸更多的人所分享。我曾經提三類企業家,第一類就是我剛才說他要創造一個新的產業,新的產品的人,第二個就是滿足市場上已有的需要的企業家,第三類就是訂單生產。我說人類企業家本身就少,第一類企業家就更少,中國的少之又少。中國有多少人稱得上這一類企業家我不敢說,但是我知道有那麼幾個,但是我不敢說得太多。

  一定要理解創新和模仿的不一樣。套利是一開始就賺錢,創新是一開始就虧本,要虧好幾年。為什麼創新在金融市場的依賴如此之強?沒有人看好你,沒有人願意跟你投資的話,就不行。然後你成功以後模仿者越來越多了,你的利潤就越來越少。所以一個企業成功就要不斷的創新,就是這個意思。

  我簡單的給大家舉幾個例子。一個例子我們講寶潔公司,大家很熟悉,他生產一次性尿布,我們中國在座的年紀大的可能小時候不是用一次性尿布,都要洗尿布。洗尿布是一個家裡生孩子后很重要的負擔,現在的孩子不用這個了,大都是一次性的。1956年的時候,美國只有1%的銷量是一次性尿布,不是技術不好,而是太貴了。所以只有特別富有的人或者旅行出差,否則都不用。寶潔公司做了研究,只有把尿布的成本降到3.5美分以下這才可能,為這個工作花了十年的時間。到1966年,寶潔公司將尿布的成本降到3美分,銷量一下就打開了。這個想法能不能變成市場上可接受的。

  我們現在這些都是過期的了。像柯達,為什麼叫做「創造性破壞」?最優秀的、最早生產膠捲相機的器材公司,現在沒了,為啥呢?新的數碼技術出現之後,替代了它。但是它這個過程是非常有意思的。還有我們現在也不用家庭錄像機,1956年做出來的時候,它的銷售價格都要五萬美元,老闆說你們必須給我做到五千美元,然後技術人員花了若干年做出來了,老闆又說必須做出500美元的。因為達不到500美元不會有市場,所以5萬到500就是原來的1%的成本做出來,這就是創新。你看這要花多大的代價,所以創新一開始經常是要虧損的。

  還有好多其他的故事,我要給大家講一個。現在好多年輕人創業、創新,什麼賺錢做什麼,這是一種思維。真正的創新的人,他一開始不這樣思考,我做這個東西究竟有什麼價值?給別人帶來什麼好處?舉一個例子,吉列刮鬍刀,那時候刮鬍刀用的刀片經常把臉刮破,又貴,還要磨,我能不能生產一個一次性用了就扔掉的東西。他找了好幾個專家,認為不可能的,你沒有辦法把鋼材磨得那麼薄、那麼便宜,他堅持了六年,成功了,所以現在吉列刮鬍刀是我們男人必備的東西。

  再舉一個例子, 聯邦快遞,史密斯原來是耶魯大學的學生,二戰前,這就是他上課的一個作業,這個作業只拿到B,就創辦了 聯邦快遞公司。這個物流模式就是現在全世界物流公司都在使用的,航空還有港運,都是用這個模式。我們中國也有好多,我剛才介紹的像騰訊、百度。百度其實和騰訊比的話,它更像一個套利者,在國際上來看,就是它把美國的一個模式拿到中國來。中國真正要創造自己的模式,還是有一定的問題。

  市場的核心是企業家

  市場的核心是企業家,企業家就做兩件事,一個套利一個創新。現在我們來看,看看中國過去和未來,簡單說我們中國過去三十年,企業家做的什麼?主要是套利,而不是創新。也就是發現不均衡,然後就賺錢。但是這種套利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了,為什麼?我們可以來看一下,我們中國三十年走了西方兩百年的道路,這是一個事實,但是對這個事實的解釋可能是不一樣的。我們走了西方兩百年的道路,不是由於我們的體制比人家好,我們的創新能力比人家高,而是由於我們落後,這就叫后發優勢。但我們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我們大家現在看到中國企業現在能生產的產品,西方已經生產出來了。而且有些生產了上百年的歷史。只是我們沒有。

  我們過去把西方積累這個產品、技術、 管理方式拿過來,到中國市場我們就可以發達了,所以我在老強調這一點,不要盲目的驕傲自大,看到別人修路,修了三年的路,你三天就走完了,然後很自豪,幹了三年,我三天就幹完了。這是太無知。這個后發優勢正在消失,別人生產已有的東西我們能用的基本用的差不多了,我們過去的廉價勞動力現在變得不廉價了。我們長期以來,中國叫勞動力是什麼?無限供給,工資不漲,現在不行了,過去十年中國勞動力成本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家裡雇的保姆,十年前你付多少工資,現在你付多少。北京十年前400塊錢,現在得3500。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也沒了,原來還有資源不付成本的,我們要返還原來的成本,我們原來污染的這些治理,這都變成成本。我們還利用了國際的市場,現在國際市場隨著金融危機之後,越來越難。所有這些意味著什麼?我們的后發優勢正在消失。

  我們在中國改革的第一階段,從計劃到市場,我們需要的是套利型的企業家,不是創新型的企業家。但是我們今天要轉變增長方式的話,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創新型的企業家。

  要培養出創新型的企業家,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第一是自由,第二是穩定的預期,這就是與產權保護有關。自由是心靈的自由和行動的自由,心靈的自由就是說你可以胡思亂想,只要最後消費者接受,就證明你是正確的,但我們中國的企業家,我們從小的教育使我們不敢胡思亂想。西方人說,他現在售票,二十年之後他把你送到火星上去,中國不會這麼想的。當然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敢想。還有行動的自由,我們中國至現在仍然有過多的政府管制,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最後大家就沒有行動的空間了。穩定的預期就是說,商業本來就充滿了風險,如何使人們敢冒這個風險?但是在中國制度的風險非常大。所以這個創新的積極性會大大降低。還有就是產權的保護非常重要,沒有一個真正的私有財產制度,這個國家不可能變成一個 創新的制度。最多是一個模仿的制度,不可能創新。

  本文系張維迎4月26日在廣西師範大學的演講實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0: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