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國演義》的謀士

[複製鏈接]

56

主題

11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2

積分
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gqxiaoxiao 發表於 2005-2-26 21: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國演義》是最愛的書之一,其喜愛的程度不在紅樓之下。這大概是受父親的影響,爸爸應該說是我三國的啟蒙老師。第一次聽三國故事應該是在6歲左右,記得那時父親講的是「趙子龍救阿斗」的故事。此後我對三國的興趣便一發而不可收拾,童年時期最感興趣的故事就是三國。及至讀書識字,終於可以自己感受字裡行間的美妙。
   《三國演義》自問世以來,評論、研究文章不計其數、成果累累。但是,大多數的文章總是圍繞著作品的成書過程、主題以及各個主要人物如諸葛、曹操、劉、關、張等的形象進行論述,對於書中佔了很大篇幅的謀士及其活動,卻極少論及,即使是學術界論述最多的諸葛亮,在分析其人物形象時,也忽視了他作為謀士的一面。本文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以曹、袁、劉三個集團的謀士為主,對其能力、作用以及活動進行初步的分析。

   一。謀士在整部《三國演義》以及各個集團地地位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代,作為這個時代的謀士,也表現出不同於一般時代的特點。那時,皇權旁落,群雄並起,各自割據一方。大量的謀士應運而生。但是,他們想有所作為,想發揮自己的學識與特長,卻必須依附於某個集團。同時,每一個有稱霸雄心的領袖,也不可能離開這運籌幃屋的謀士。「良禽擇木而棲」,這樣,便出現了不但君擇臣,而且臣擇君的歷史畫面。
   《三國演義》反映了從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的黃巾起義到太康元年(二八零年)吳主降晉這長達九十多年的歷史。其中謀士始終貫串始終。從數量上看,全書主要人物二百多人,謀士約一百多,佔總數的一半;從篇幅上看,全書一百二十回,從第二回出現的何進主簿陳琳,到一百二十回孫休左典軍萬,每回均有謀士穿插其間。僅僅一個孔明,便佔了第三十七回到一百零四回的篇幅約三分之一的文字,成了全書的靈魂。
   《三國演義》主要描繪了九十多年間三個主要集團蜀、魏、吳的形成與滅亡史。描寫了三國內外錯綜複雜的情況,由於政治的尖銳矛盾而演成的無數次連接不斷的戰爭。可以說,戰爭構成了整部《三國演義》的骨架。三國鼎立以前,最主要的戰爭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的成敗,在袁紹方面,失敗的最大原因在於謀士之間的相互傾軋以及統帥者對謀士意見的不預重視。早在袁、曹關係開始緊張的時候,袁紹曾與自己的謀士們分析過雙方的情況,然而謀士們的分析都有著極大的片面性和矛盾性,且各固執己見,意見嚴重分支,而袁紹既不能據之作出正確的判斷,又見不到自己集團的缺點,即田豐所分析的「兵起連年,百姓疲憊,倉廩無積」,特別是忽視了敵人的優點,即沮授所分析「制勝之策,不在強盛。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卻只欣賞自己的優點,採用了許攸、旬諶的「以眾克寡、以強攻弱」的片面主張,起兵官渡,與曹軍在官渡上形成了軍事上的膠著狀態。這樣,使曹操有抽出部分兵力回過頭來攻擊其他集團的機會。袁紹也沒有接受田豐的建議,趁曹操進攻劉備時襲擊許昌。雖然當時袁軍有七十萬,超過曹軍的十倍,但在戰略上已犯下了無可挽回的錯誤。
    袁紹開始進軍,田豐就反對他的主張,又被逢紀所中傷,幾乎被殺掉。到了前線,沮授根據雙方各方面的情況建議袁紹作持久戰又幾乎被殺。未戰之前,已暴露了統帥部內部的不和,犯了戰略上的錯誤。兩軍相接之後,袁軍不能馬上取勝,才由速戰改為相持的局面,卻已陷入被動,但還保持著有利的地位。等到糧草被焚,已給袁紹敲響了警鐘。那時審配勸袁紹用重兵守烏巢之糧,並未引起他的重視,反而派了一位「性剛好酒」的將軍淳于瓊到那裡把守。這時曹軍糧盡告急的文書又被許攸獲得。如果袁紹採用許攸之策,分兵兩路進擊的話,即使抓不住曹操,卻也可擊潰曹軍主力。但是由於審配的進讒,袁紹對許攸不信任,反而迫使許攸投降了曹操,將自己的秘密拱手送給了敵人。至此,袁紹的失敗已成定局。
    在曹操方面,勝利的原因主要取決於兩點:一、當兩軍相持不下時,曹操有意班師回許昌,荀及時作書制止,指出戰爭中有利的形勢和主動權往往在於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加強了曹操同袁紹周旋到底的決心。二、許攸的燒糧計和荀攸的分兵計,終於使曹操一鼓而破紹,基本統一了北方。
    赤壁之戰,也是著名的已少勝多的戰例。雖然主要的指揮者是周瑜,但其關鍵人物還是孔明和他的「借東風」以及龐統的「連環計」。如果不是那個敗事有餘的蔣干兩次帶回假情報,曹操也許不會敗得那麼慘。
    三國鼎立以後的主要戰役,要數取西川、定漢中、戰V亭、七擒孟獲、五齣祁山,除了V亭之戰外,取西川,先有張松的益州地理圖,後有龐統的力諫,主要的,還是孔明的定計捉張任。此後諸役,孔明基本上居決策者的地位。
    如果說,戰爭是《三國演義》的主體,而謀士又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那麼,謀士在各個集團的地位,便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了。

56

主題

116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2

積分
61
沙發
 樓主| fgqxiaoxiao 發表於 2005-2-26 21:28 | 只看該作者
二。謀士們發揮的參謀作用
    統帥、及其指揮活動乃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必然產物,而參謀的活動,正是伴隨著統帥、指揮活動的出現而產生的。在一定的意義上,參謀活動是正確施行領導決策的必要條件,正確的參謀意見,能使指揮者的才能優化,從而制定出決定性的策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參謀者意見的正確與否,其作用的大小,又取決與參謀者個方面的能力。《三國演義》中個集團的謀士,在其指揮者的一系列活動中發揮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他們具有廣博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出謀劃策。在這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的要數劉備的得力謀士龐統。
    雖然龐統出場並不多,但他的連環計卻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在劉備取西川時,他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上面講過,劉備對於西川問題一開始便表現出猶豫不決,直至張松獻了西川地理圖,劉備還恐「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故不忍加兵於益州(第六十回)。龐統及時向劉備講明了「兼弱攻昧」、「逆取順守」的道理,並用「以天下為重」的「大義」把劉備從狹小的「義」中開脫出來,終於使劉備進兵成都。當劉備駐紮白帝城,進退維谷時,他及時地運用了豐富的地球知識和心理戰術,對敵我雙方的情況,特別是敵方可能出現的反應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和判斷,提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給劉備「自擇而行」。滿足了領導者在決策時往往需要從幾種方案中進行選擇的需求,充分發揮了他作為謀士的參謀作用。
    其次,政治上的敏感與遠見,是謀士們發揮參謀作用必不可少的條件。
    當討伐董卓的義師瓦解,十七路諸侯互相殘殺自傷元氣時,曹操卻幾經奮鬥,實力逐漸加強。195年春,他經過一番艱苦的準備,開始了收復兗州的戰鬥。先後於定陶、巨野大敗呂布。夏,傳來了陶謙病死、劉備領徐州牧的消息。曹操的感情掩蓋了理智,企圖先取徐州,再回師打呂布。荀以政治家的敏銳眼光,以漢高祖、光武帝「深根固本」為例,說明鞏固根據地的重要性。指出兗州「乃天下之要地」、「亦昔之關中、河內」,如果棄兗州而取徐州,是「棄大而就小、去本而就末、以安而易危」,並提出「東掠陳地,使軍就食於汝南、穎川」的計策(第十八回)。他這個建議被曹操愉快地接受了,而事實也證明了荀意見的正確。
    早在獻帝逃往河東的時候,袁紹手下的謀士詛授便向袁紹建議遷獻帝到鄴城,以便「挾天子以令諸侯」。沮授這個意見也說明了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洞察力。獻帝雖說是個廢物、傀儡,是包袱又是王牌,看掌握在誰手裡如何使用。這個廢物或傀儡卻有他人不能有的地位,畢竟皇帝是最高權力的象徵。誰把皇帝搶到手,誰就有政治上發號施令的主動權。但袁紹對沮的主張根本聽不進去。荀也敏感他注意到擁有天子的重要性,因此,正如沮授所估計的,荀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從眾望」的建議,比袁紹更具有政治頭腦的曹操聞說「大喜」,並立刻採取了行動。荀的這個意見,終於使曹操得到了發號施令的王牌--獻帝,這樣,曹的號令即帝的命令,曹有生殺予奪之權,可當可去,可賞可伐,皆以帝命行之。「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操消滅各軍事集團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例如第十四回,曹操使用了荀的「驅虎吞狼之計」時,劉備明知是曹操之計,卻礙於「王命不可違」,不得不硬著頭皮去上圈套。後來曹操的許多敵手,也都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就是想極力打碎他這個金牌,以解除自己的束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2

主題

586

帖子

2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6
3
lxx267 發表於 2005-2-28 20:56 | 只看該作者
書的前部渲染一鳳雛一卧龍然而將鳳雛與卧龍相比卻令人沮喪。唯有連環一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6: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