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遊有料|神秘分水嶺!女妖精為何都喜歡和唐僧睡覺?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7-1-3 00:12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篇我們剝開了瑤池主人王母娘娘神秘的面紗,面紗後面,她藏著一顆赤裸裸的野心。而支撐這顆野心的,是神權時代女性主義的集體覺醒。這樣的情形,即便今時看來,也頗具有進步意義。

  此際,我們再把目光移步至原著五十四回女國章節,許多問題或將迎刃而解了。據原著資料介紹,「(女國)自混沌開闢之時,累代帝王」。這是很有意思的。古時王朝更迭一直都是常事。如取經的起點大唐帝國,就是沿承了周、隋一系。又如取經終點站天竺國度,也大約五百年前才完成了一次王朝交替(「大天竺國,自太祖太宗傳到今,已五百餘年」,原著九十三回)。而女國一向以手無縛雞之力的女流操持,為何自混沌時代起,政體風情卻分毫無變,秉襲至今?當時我們就曾打下伏筆,其背後肯定有一股神秘力量的強力支持。而這股力量的主人,無疑就是王母娘娘了。顯然,西梁女國為娘娘在下界的一個重要據點。

  這在原著也有一個隱晦的伏筆,同樣在五十四回,當時女國國王和大唐家御弟哥哥假結婚,對女王如是描述,「月里嫦娥難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宮妝巧樣非凡類,誠然王母降瑤池。」

  這裡兩個信息。

  其一,說明了王母在女國建國伊始,就以自己為模板打造,因此西梁女王行妝打扮,有著深刻的娘娘的影子,連天宮嫦娥、仙子也無法企及的。

  其二,用了雙關的筆法,暗示了王母常於瑤池降臨此地。

  而女國之於娘娘,卻也意義非凡。

  

  大致有兩點。

  其一,西梁女國為純女性的政治結構體,名副其實的女性當家作主。甚至,為了保持這股政治勢力的純潔性,在國家的官方主頁上就有明確針對男性的禁令。當然,此處禁令並非杜絕男性出入境(相反,還有不少男旅客慕名前來),而是拒絕頒置「永久戶籍證」或「暫住證」。若有男客在「護照」所規定時間期限沒有處境,極有可能就被作為「人肉香囊」。由此看見,女國或為娘娘的一個實現自己政治野心的試點,而她的野心,其實自混沌時代起,就已形成。

  其二,西梁女國的東側外圍,有一條極其神秘的河流,即子母河。對於蘊藏神秘力量的自然資源,娘娘似乎有著天然的喜愛。如天宮的蟠桃園以及下界的子母河。蟠桃園管長生,子母河管繁殖,這猶如娘娘強有力的兩條腿,使之在天上人間穩穩地站有立足之地。

  更要一提的是,西梁女國的外圍,有一條通天河,根據原著介紹,取經人到達此地恰巧行走了五萬四千里。這個數字很有意思,正好是十萬八千里的半程。而取經歸程時,師徒四人騰雲駕霧,因劫難未消,空中跌落之地,恰好也在此處。

  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

  而是原著作者在隱約且鏗鏘地暗示,女國其實是整出西行故事裡的地理中心。當然,不僅是地理中心,更可能是暗藏某種思想訴求的中心。而這種思想,卻以西梁女國的外具形態體現,其蘊藏的,自然是以女性為主體的內核。

  正因如此,我們會發現一個極其有趣的現象。

  取經前半程,但凡捉拿唐僧的,多是想吃他的,而後半程,恰逢捉拿唐僧的,多是想睡他的(當然,這裡特指女性妖精)。如蠍子精、白鼠精、玉兔精甚至荊棘嶺的花妖等。這裡,其實隱隱釋放著某種女性性解放的信息。也可以看作神權時代女性意識的覺醒。當然,從意識形態上扛旗的,一定是王母娘娘。

  那麼,作為女權主導者的娘娘,又是如何一步步布局擺牌?並搞渾既有的天庭秩序呢?而借著這趟渾水,她要實現自己的成為天界共主甚至獨主的野望。在她的布局裡,正以天庭數度召開的蟠桃會為契機,步步為營,而取經工程結束后約三十五、六年的蟠桃大會,卻將成為她的釘鎚之作。

  而在她橫跨近千年(按天上時間,前後其實三年)布局的指導思想里,則是要把所有可以團結的女性以及處於失意的邊緣化的神仙同志團結起來,構建一個有著顯著女權主義痕迹的理想化的新局面。在這個偌大的棋盤裡,佛派的如來、道派的老君、自由派的鎮元子、妖界的六耳獼猴,甚至枕邊代表天庭力量的玉帝,都有可能成為她的提線玩偶,而她,正是那位幕後的操縱者。

  神話時代的大戲,將在娘娘的導演下,拉開詭秘的大幕,當然,也將在她的起立謝禮中,降下帷幕。這幕戲,沒有掌聲,有的只是刀光劍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1: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