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重用客卿 秦強大的秘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11 06: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秦帝國

  

  在從秦繆公到秦始皇的400多年中,秦國從一個僻處西部的小國崛起為戰國七雄之一,進而吞併六國統一天下,這固然是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就「人和」而言,秦國之所以能夠後來居上,其人才戰略確實比其他諸侯國更勝一籌。

  秦國的人才戰略與其他諸侯國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他諸侯國基本上都局限於使用本國人才,即使重用外來人才,也只是個別君主,而秦國從秦繆公開始,幾乎歷代君主都想方設法吸引外來人才,努力為各國賓客營造發揮才能的環境。

  秦繆公用五張羊皮贖來賢士百里奚,用重禮將蹇叔請來秦國,用詭計迫使戎國大夫由余投秦,在這三個賢人的輔佐下,秦繆公兼并西戎十二國,闢地千里。

  秦孝公一紙《求賢令》將法家大才商鞅吸引到秦國來,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實力大增。秦惠王用魏國人張儀,「外連衡而斗諸侯」,破壞六國的合縱,使秦國的優越地位越來越明顯。秦昭王用魏國人范雎「遠交近攻」的計策,加強王權,蠶食諸侯,為秦王嬴政吞併諸侯掃平了障礙。秦王嬴政重用李斯、尉繚、王離、蒙恬等外來人才,最終完成了秦國的統一大業。

  秦繆公

  五張羊皮贖百里奚 闢地千里稱霸西戎

  在群雄並起的春秋時代,秦國僻處西部,國小民弱,到了秦繆公時,才開始強大起來。秦國之所以能在他的領導下走上富強之路,是因為他成功地運用了兼收並蓄的人才戰略。秦繆公不僅重視本國人才,還大量招攬其他諸侯國的人才,百里奚、蹇叔、由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秦繆公五年,晉獻公滅掉了虞、虢兩個小國,俘虜了虞國的國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百里奚被晉國俘去后不久,晉獻公把太子申生的姐姐嫁給秦繆公,百里奚作為陪嫁的奴僕被送到秦國,他從秦國逃跑到宛縣,被楚國邊境的人捉住。秦繆公聽說百里奚是個賢士,想用重金將他贖回,但又擔心楚國人不答應,便派人對楚國人說:「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我們秦國陪嫁的奴僕百里奚逃到了你們這裡,我們想用五張羊皮將他贖回)。」楚國人答應了這筆交易,就將百里奚交給了秦國,這時候,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

  秦繆公解除了對百里奚的禁錮,虛心地向百里奚請教,終於打動了百里奚,兩人越談越投機,一連談了三天,秦繆公非常高興,請百里奚執掌國政,因為百里奚是用五張公羊皮換來的,便稱他為「五羖大夫」。

  接著百里奚向秦繆公推薦了他的好友宋國人蹇叔,於是繆公派人帶著厚禮去請蹇叔,任用他為上大夫。由余是戎國的大夫,他的祖先是晉國人。戎王聽說秦繆公賢明,就派由余到秦國考察。經過一番交談,秦繆公發現由余是個賢人,想把他招攬到秦國來,他採用內史廖的計謀,把由余留住,延誤他回國的期限,使戎王對由余產生懷疑,迫使由余離開戎國歸順秦國。秦繆公用對待貴賓的禮節對待由余,並向他諮詢征伐夷狄的計策。

  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人的輔佐下,秦繆公兼并西戎十二國,「闢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秦秋霸主之一,為秦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

  任用商鞅實行變法 家給人足秦國大治

  

  

  戰國時期,周室微弱,諸侯爭霸,魏、楚、齊等國先後變法,走上富強之路。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被中原諸侯國視為「夷翟」。

  秦孝公即位后,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對國內廣施恩惠,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政策。為了吸引各地人才為秦國效力,秦孝公下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衛國人公孫鞅聽說「求賢令」,來秦后通過景監三見秦孝公,對秦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治國之策,秦孝公對帝道和王道不感興趣,只對霸道情有獨鍾,和公孫鞅「語數日不厭」。公孫鞅趁機提出變法的建議,得到了秦孝公的認可,秦孝公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並很快確定了變法的條令。

  新法實行多年後,「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斗,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國強大起來后,周天子承認秦孝公是天下的霸主,各國的諸侯們都來向秦國祝賀。公元前340年,公孫鞅率兵打敗魏軍,魏惠王把黃河以西的土地全部割給秦國。秦孝公把於、商一帶十五邑封給公孫鞅,稱他為商君,所以後人習慣把公孫鞅稱為商鞅。

  

  張儀「散六國之從」 范雎提出遠交近攻

  

  

  秦惠文王雖然車裂商鞅,但他對外來人士並沒有成見,仍歡迎各國人才為秦國效力。公元前329年,魏國人張儀來到秦國,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和出眾的才智被秦惠文王任為客卿,和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次年,因張儀勸說魏王把上郡、少梁等地獻給秦國,秦惠王任張儀為相國。

  張儀拜相后,積極為秦國謀划。公元前325年,張儀率軍攻取魏國的陝縣。公元前323年,秦惠王派張儀與齊、楚的相國會盟。回國后,張儀為了秦國的利益,讓秦惠文王免去了自己的職位,去了魏國當相國,目的是打破六國的聯盟,讓魏國率先歸附秦國。

  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想攻打齊國,但憂慮齊、楚兩國關係密切,便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張儀騙楚懷王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信以為真,與齊斷絕關係,並派人入秦受地。張儀對楚使說:「臣有奉邑六里,願以獻大王左右。」楚使回國后把張儀的話告訴楚懷王,楚懷王大怒,發兵攻秦。秦國聯合齊國攻打楚國,殺楚兵八萬,並攻佔了楚國的丹陽、漢中等地。張儀誑楚之後,又於公元前311年前往趙、齊、韓、燕、楚等國進行遊說,使得五國連橫事秦。

  范雎是繼張儀之後為秦國作出重大貢獻的又一名魏國人。范雎歷經磨難后輾轉入秦,在與秦昭襄王的面談中,指出秦國的內政弊端,得到了昭王的信任,當即拜范雎為客卿。

  對內,范雎提出「固干弱枝」的建議,於是秦昭襄王「廢太后,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於關外」,拜范雎為相。通過這些改革,秦昭襄王消除了內部隱患,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政權更加鞏固。

  對外,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建議秦昭襄王結交遠方國家攻打鄰近國家。秦昭襄王聽取了范雎的計策,派兵伐魏,攻下懷邑和邢丘。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又派兵攻打韓國的滎陽,將韓斷為三截,使韓國不得不聽命於秦國。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兵伐趙,在長平之役中消滅趙軍四十多萬,使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秦國發生逐客事件 李斯上《諫逐客書》

  李斯是戰國時楚國上蔡人,年輕時在上蔡郡里當小吏,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後到秦國尋找發展機會。李斯先到呂不韋家中做門客,呂不韋推薦他當了郎官,後來李斯勸說秦王嬴政抓緊時機「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吏。秦王嬴政採納其計謀,派遣謀士「持金玉以遊說諸侯」,離間各國君臣,果然收到了效果,李斯又被封為客卿。

  正當李斯春風得意、青雲直上時,秦國發生了「逐客」事件。原來韓國派了一個名叫鄭國的水利工程人員來秦國做姦細,鄭國為秦國修造一條工程浩大的水渠,目的是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不久,鄭國的陰謀被發覺了,於是秦國的王族大臣勸秦王驅逐東方各國到秦國的游士,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這時,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秦王看了這封信后,馬上收回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2: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