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投資界隱形霸主:11年494個項目,退出率為16%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27 22: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投資這個行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投資團隊,持續有效的投資文化,是需要時間和磨練的——沈南鵬

  

  本文來自:中國股權轉讓研究中心,ID:Ex-Shares007 , 作者:徐祥君(xuxx0225) 。36氪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原題目《紅杉中國投資退出狀況分析——11年494個項目,中國投資界隱形霸主的項目退出率為16%》

  

  2015年《人物》年度面孔,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 沈南鵬1. 2005年至今,投資494個項目

  紅杉資本於1972年在美國成立,是全球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

  曾先後投資了蘋果、思科、甲骨文、谷歌等著名科技公司。

  據統計,紅杉資本投資組合中的公司佔有納斯達克股票市場10%以上的市值。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於2005年9月在中國成立,截至2016年11月,紅杉中國投資了494個項目。

  其中包括:京東商城、聚美優品、餓了么、諾亞財富、大眾點評網、美團網等諸多國內知名企業。

  

  數據來源:VCSaaS,中國股權轉讓研究中心整理

  紅杉中國的投資領域十分廣泛,涵蓋了19個領域。根據投資項目的數量來劃分的話。

  紅杉中國主要關注的細分領域有,企業服務、電子商務、醫療健康、金融、本地生活、文化娛樂和教育。

  

  數據來源:VCSaaS,中國股權轉讓研究中心整理 2. 累積投資額超過510億元人民幣

  根據清科私募通的統計,從2005年成立至2016年11月,紅杉中國共完成投資514.3億元人民幣。

  其中,數千萬元級的投資和上億元的投資在總的投資項目佔比分別為55%和31%。

  

  數據來源:清科私募通,中國股權轉讓研究中心整理

  

  數據來源:VCSaaS,中國股權轉讓研究中心整理 3. 近1/2進入了後面的融資階段

  紅杉中國的投資階段為天使階段、A輪、B輪和C輪。這3個階段的投資數量占投資總量的92%。

  

  數據來源:VCSaaS,中國股權轉讓研究中心整理

  在紅杉中國所投資的494個項目中,有近1/2的項目進入了後面的融資。

  

  數據來源:VCSaaS,中國股權轉讓研究中心整理

  

  數據來源:VCSaaS,中國股權轉讓研究中心整理 4. 54個項目估值超過10億元人民幣

  根據統計數據,在紅杉中國所投資的494個項目中,有54個項目的估值超過了10億元人民幣。

  

  數據來源:VCSaaS,中國股權轉讓研究中心整理 5. IPO退出48家,併購退出24家,退出率約為16.6%

  在紅杉中國所投資的項目中,有48個是通過IPO退出的,有24個通過併購,7個通過股權轉讓退出,3個通過管理層回購退出。

  總共退出項目82個,投資項目退出率為16.6%。

  

  

  

  

  數據來源:清科私募通,VCSaaS,中國股權轉讓研究中心整理 6. 部分項目的投資回報倍數

  根據從清科私募通以及網際網路所搜集到的數據,研究中心將紅杉中國部分投資項目的投資回報倍數列在下表。

  

  

  7. 紅杉中國投資退出Key Index

  

  數據來源:VCSaaS,清科私募通,網際網路,中國股權轉讓研究中心整理

  作者:徐祥君(xuxx0225)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36氪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36kr.com/p/5059957.html看完這篇還不夠?如果你也在創業,並希望自己的項目被報道,請 戳這裡 告訴我們!投資聚美優品甲骨文餓了么谷歌併購贊(3)+1

  

  36氪的朋友們資深作者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東方富海 · 陳瑋:從業17年來,判斷項目我會用的9種盡調方法和5類數

  

  2016 年,亞洲新晉的 16 家「獨角獸」公司

  

  【創業者說】創業公司如何招聘產品經理?一份面試實操指南

  

  區塊鏈(三):拯救大兵物聯網,區塊鏈重裝上陣

  

  【獨家】北京網約車新政細則即將公布,京人京牌方向不變,將給一定整改過渡期

  

  微信最新版本推出照片編輯功能,這會對圖片編輯軟體產生多大影響?參與討論請登錄后參與評論...提交評論登錄后參與討論36氪的朋友們資深作者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歡迎一線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分享你們的觀察和看法 tips@36kr.com共發表2148篇最近文章

  中國投資界隱形霸主:11年494個項目,退出率為16%

  剛剛投資人說

  從2016年10大事件,看新零售將如何生猛進化?

  剛剛行業新聞

  【創業者說】賣好車CEO李研珠:4S店到底是怎麼沒的,路又在何方?

  剛剛汽車極客閱讀更多文章,狠戳這裡相關文章道瓊斯發布美國今年第四季度風險投資市場數據:消費品行業走低,商業服務行業上揚36氪走進頂級投資機構之紅杉資本:無線網際網路使連接方式發生改變,投資領域會變得更加廣闊今年前3季度風投規模已超去年全年,1億美元以上融資達68單紅杉資本計劃出售在印 8 家公司股權,均為非科技類企業寒冬依舊,2016年Q3美國VC投資數量、金額仍在下滑紅杉資本中國曆年投資數據分析:喜歡投什麼領域?和哪家VC關係好?贊助商【招商銀行】

  交易銀行提供全面金融解決方案【網易蜂巢】

  創業項目技術架構如何選型?下一篇高級產品經理做一個需求,和你有什麼不同?企業服務,教育,微信高級產品經理做一個需求,和你有什麼不同?技能GET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 剛剛這時候寫這篇文是提醒大家:新年了,該做計劃了~找找工作目標吧!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是中國最大最活躍的產品經理學習、交流、分享社區。集媒體、社區、招聘 、教育、社群活動為一體,全方位服務產品經理。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 專欄作家@莔莔有神 原創發布。轉載請聯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前段時間「高級產品經理與普通產品經理的差異」這個話題討論得火熱,聯繫到這段時間的工作感悟,從如何做一個需求這個工作中最常見的點,切入討論,以供反思和討論。1 前提

  首先定義一下這篇文里提到的兩種產品經理。

  普通產品經理大約分為兩種,一種是資歷比較淺、沒有親身經歷過足夠的版本迭代或產品生命周期的新手;另一種則是可能從業時間較長、也經歷過足夠的需求歷練,但一直在進行重複性的需求處理,沒有從更高層或者更深刻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業務,從而導致自己的業務能力到達一定水平后就停止爬坡。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普通產品經理並不是工作不到位,而是工作側重執行層面、對工作的思考程度尚淺、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而文中說的高級產品經理,不與任何公司的等級或頭銜掛鉤,而是指在完善處理需求的基本業務能力以外,能夠擁有自身的產品觀與嚴謹的方法論,並應用在日常每一個需求的處理或決策上。一些高級產品經理仍然奮鬥在一線,而另一些已經在管理崗位,雖然不完全直接做需求,但同樣會用他的產品觀與方法論影響整個團隊。2 做一個需求

  那麼高級產品經理做一個需求,究竟有什麼不同?很早之前我做「零基礎進擊產品經理」的科普課程時,總結過一個產品經理日常處理需求的流程:需求分析——產品文檔——需求評審——跟進開發——需求上線——評估效果——迭代優化。其實無論是高級產品經理,還是普通產品經理,整個流程的差異不大,區別在於期間每個流程的方法論與側重點。

  

  a. 需求分析

  對一個普通產品經理來說,分析需求的步驟很多時候在回答」用戶要什麼」以及」老闆要什麼」,能夠回答好這兩個問題就非常不容易了。而對於高級產品經理來說,在此基礎之上,還需要回答兩個問題:「業務要什麼」以及「產品本身要什麼」。

  問「業務要什麼」,很顯然是要考慮公司目標和利益。時代不同,整個行業正在從務虛專享務實,很多公司已經越來越重視盈利性,單純只考慮用戶訴求是不足夠的。即便考慮的不是盈利性,也要考慮你當前的需求是否與公司整體目標一致,比如當前公司主推的業務是什麼?發力點在哪部分用戶?未來一段時間要的是拉新還是留存?我曾經專門在微信群里分享如何基於行業和業務進行產品分析,並整理了文字版發在微信號破殼裡,就是給大家一個方法論去回答好業務的問題,進而把握好整個需求的方向。

  問「產品本身要什麼」,則是對產品本身成長和發展的整體把握。很多產品經理在評估一個需求的時候,覺得是用戶需要的、也是業務需要的,就沒什麼問題了,然而這時候高級產品經理則會再進一步去思考:這個需求後續該如何去迭代?是否與產品本身的規劃一致?高級產品經理要做的不光是抓住一個需求點、打造一個功能,更需要考慮清楚這個功能以後如何成長、如何和產品整體規劃融合起來。b 產品文檔

  文檔的表現形式和書寫習慣多種多樣,這個和公司規模和團隊合作都有關係,倒也不能作為區分高級產品經理和普通產品經理的點。這個環節里能讓人覺得「高下立現」的有三個點:需求釋義;特殊場景;數據追蹤。

  需求釋義是指,高級產品經理要確保自己對需求的理解足夠清晰和準確,並夠傳達給整個團隊。普通產品經理需求執行階段,往往直接就開始寫文檔描述功能,這就無法把這個功能的重要性傳遞給整個團隊;相反,高級產品經理則會把為什麼做這個功能、為什麼要這麼做、對業務有多大影響這些問題都和團隊解釋清楚,無論是通過文檔本身,還是口頭或郵件表述(上面說了各個公司習慣可能不一樣),都會是對整體團隊的激勵,提升技術、測試、運營等團隊的參與感,甚至可能在溝通中帶來更好的想法,優化實現目標的方案。

  特殊場景是說那些主流程以外的流程分支。比如用戶登錄時輸錯密碼了怎麼辦?用戶輸對了密碼但是驗證碼又錯了怎麼辦?突然變成弱網環境怎麼辦?……普通產品經理能夠對主流程梳理地清楚到位,對特殊場景的覆蓋往往力不從心;這時候高級產品經理則會儘可能覆蓋全這些特殊場景或者是錯誤分支,給開發團隊更明確的處理方案,這麼做一方面是確保自身對功能表現的控制力,一方面也是從產品層面確保產品在不同端的體驗一致。

  到了數據追蹤的環節,很多普通產品經理會直接把該打的tracking全部加上,確保沒有遺漏即可。有些時候這麼做的確也可行,然而如果遇到排期緊張或頁面交互複雜的情況,這種做法則會造成開發資源浪費。實際上,做數據追蹤的科學方式,是要依據該需求的核心目標而制定,數據追蹤所實現的其實是定性目標的量化分解。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電商產品想要增加銷量,在首頁新增了一個專題功能,目的是引導用戶、刺激購買,那麼最核心需要追蹤的就是點擊率和購買率,以及專題觸發的點擊率和購買率與其他路徑帶來的有什麼不同,是否真的能更加刺激用戶購買。比照交互路徑,收集的數據應當是設備開啟次數、專題區域展示次數、交互路徑上可點擊區域的展示次數和點擊次數,從這個路徑觸發的商品頁展示次數、購買次數等等(其中的次數要考慮到展示設備數、展示人數、實際展示次數的不同)。以目標量化分解為出發點,追蹤核心路徑的路徑並保證數據純粹性,比盲目打點更能幫你評估功能的效用。c. 需求評審&跟進開發

  把需求評審和跟進開發寫一起,是因為對於高級產品經理來說,由於前期對於需求的處理思考維度更多,方案設計更具說服力,也能夠激勵到整個團隊的協作,在需求評審和跟進開發的環節,反而耗費的精力要小很多。相對地,普通產品經理還沉浸在「如何與程序猿相處」的問題中,甚至在開發環節發現一些問題再做修補,其實都是對精力的損耗。d. 需求上線

  這個流程其實大家都在做三件事:一是確保功能相關的素材和相關的部門準備完畢;二是功能回測無問題,達到可上線狀態;三是上線節奏控制,是否需要內測、分渠道等等。這些其實都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高級產品經理會在細節處理上更到位。比如說,一個新功能的上線,普通產品經理會通知到運營團隊準備相關素材或者活動推廣,也會主動參與到方案討論,然而高級產品經理會同時通知到客服團隊,做好用戶諮詢的準備。

  雖然是細節,體現的則是考慮更周全。e. 評估效果

  需求上線後到了評估效果的環節,這裡就是我之前寫的「數據追蹤」派上用場了。比起普通產品經理面對數據的再加工,高級產品經理在進行數據追蹤時就已經想好了該如何評估這個功能的效果,主要是看哪些指標。f. 迭代優化

  普通產品經理通常是在評估效果后,根據數據反饋對功能做下一輪的調整和優化。然而這會產生一些很棘手的問題:比如說,有些優化會造成版本不兼容(尤其是移動端),這就不得不維護兩套邏輯,還要分別考慮到不同版本的用戶體驗;又比如說,到了下一個版本,這個功能的優化需求被降低優先順序了,那麼上一個版本的問題可能會在線上待更長時間,回頭再處理時就是更噁心的版本不兼容;還有一種可能,時間長了,事情又多,這個優化需求就被大家遺忘了……

  高級產品經理在做需求時,首先一個出發點是:不留已知的坑在下個版本優化——因為下個版本可能就優化不了。所以在剛開始做需求設計時,就盡量避免一些有可能會挖坑的設計,或者在上線效果不確定時先做小流量測試,甚至是通過H5頁面或者微信生態測試;其次,在需要優化升級時,也會再次根據當時的產品狀態和業務要求進行評估,這又回到了第1步的需求分析,完成需求處理的閉環。3 總結

  總結下來,我們會發現與普通產品經理不同,高級產品經理在做需求時有這麼幾個特質:

  重視業務,契合公司戰略,回歸商業本質;

  對需求要有規劃,一個好棋手是下棋一步,心中已有九步;

  目標清晰,並貫穿需求始終;

  激勵團隊,激發群體智慧,一群人戰鬥總要好過一個人戰鬥;

  細節決定高下。

  當然,什麼「尊重用戶」「數據驅動」「團隊協作」這些基礎素質就不寫了(如果還不具備,大多數情況說明還不是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總結的這5點更側重於一個普通產品經理的自我提升。這5點特質,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是一個產品經理思維高度與業務素養的重要反饋,要想面面俱到的確需要更多付出。

  正好也到年末,新年計劃的時候,不妨讓自己更靠近一個高級產品經理吧。

  作者:莔莔有神,公眾號破殼(Pokeclub),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帝都產品狗,負責過億級用戶產品,也有從零到一實現百萬日活的經驗。愛好是女性視角看產品,產品思維看世界,從獨特視角找產品亮點和生活樂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6: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