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孝,就是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27 2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武志紅

  孝,就是順。

  順,就會愚。



  因為,必須愚,才能孝,也即順

  不愚的人,尊重自己的判斷,

  就不願意順別人。

  

  孝這個字,傳統而溫柔一點的解釋,是孩「子」承載著「老」人;殘酷一點的解釋,是砍孩「子」一刀,再把孩子埋到「土」里。

  不過,「孝」這個字,其實有點空,真正要命的,是「順」字。

  順,即孩子「順」老人的意。這樣做的代價是,孩子的真實自我被犧牲了。這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主義哲學乃至現在的客體關係心理學都是相悖的。以我有限的知識看,猶太—基督教文化中沒有孩子「順」父母這回事。

  對孝道最常見的一個辯護是,孝道的本義是孝而不順,遠古的孝道並不強調「順」,之所以演化成「孝順」,是後來人的曲解。

  但殊不知,「孝」這個字,本義就是順。

  這個字,講的是「老」和「子」共生在一起。但除了六個月前的共生為正常外,以後的共生都是病態共生,而我們提倡的,就是病態共生。

  

  本來,母嬰共同體的共生,是母親要順著嬰兒的意志,因為嬰兒沒有能力解決他的需求,而在中國式的親子共生中,是要孩子順著父母的意志。

  所以,孝總導致愚。因為,必須愚,才能孝,也即順。不愚的人,尊重自己的判斷,就不願意順別人。

  

  先來看看2016年7月河北邢台大賢村的洪災中,村民高某「不救妻兒、救母親」的孝行。

  7月19日晚上,高某從邢台市返回大賢村家裡的路上,就判斷可能會有洪水,於是開始計劃如何救助家人。他家有特別之處,母親住村子西邊,而他、妻子、兩個分別為2歲和4歲的幼子以及腿腳不便的父親,住在村子東邊。他計劃先開車到西邊接到母親,再去東邊接父親和妻兒。

  他開車到母親住處的巷子口,沒進去找母親,而是窩在車裡等了3個小時,洪水一直沒來,他就回自己家,提醒妻子張某可能有洪水后,就睡了,而提心弔膽的妻子一直醒著。

  20日凌晨1點50分,妻子聽到廣播確認來洪水了,趕緊叫醒高某,這時洪水已進入家門,情急之下,高某穿一條大褲衩立馬往母親住處跑,兩分鐘后就跑到母親家,並將母親推到了鄰居家房頂。母親得救了。

  接下來,他試圖再返回自己家,但被洪水阻斷,直到兩個小時洪水退後,他才可以摸回去。其間,他不敢想象,妻兒和父親會怎麼樣。

  萬幸的是,妻子、兩個幼子和腿腳不便的父親,都已經躲在房頂上了。

  但是,從此以後,妻子不再開口說話,最後趁他不在時,帶著兩個幼子回了娘家。

  死亡侵襲前,相信很多人都面臨著艱難選擇:先救誰。有時,這會是一次終極的道德拷問,當事人極難做出選擇。至於旁觀者,更是難以去評斷,因為你沒有體驗過這份拷問。

  例如,在這家人中,高某的選擇困境是,先救母親,還是救孩子與父親?他沒有絲毫猶豫,選擇了前者。

  不猶豫也有合理性,因為洪水已到眼前。

  同樣,他的妻子一樣也有嚴峻的選擇:她作為一個女子,卻需要救兩個孩子和腿腳不便的公公三個人,她如何排先後順序?

  按說,作為旁觀者,沒有資格去評斷,但高某的選擇實在太奇怪了,所以我忍不住,必須說說。

  第一,他是捨近求遠;第二,他是舍多求少;第三,這不是選擇妻子還是選擇媽的問題,因妻子能自救,還能救人;第四,一家人中,最需要救的是兩個幼子和父親,因他們沒自救能力,而母親有行動能力;第五,整個事情中有這樣一種味兒——全世界加起來都不如母親一個人的分量重。

  我會有這樣一種假設:任何一件事,都絕非偶然,也絕非第一次發生,其實都是不知道輪迴多少次了。放到高某家中,這個假設,即這種全世界加起來都不如母親一個人分量重的事,在高某身上,都已經發生太多次了。所以,極可能,他妻子是累積的內傷,借最嚴峻的一次考驗爆發出來,而之前,她已經被這種事傷了很多次。

  

  孝,就是順。

  有人持陰謀論,說其實高某誰都沒救,他是一個懦夫,只管自己逃命,之後拿救母來推脫。持這種陰謀論的人還喜歡說,這是一道智商測驗題。

  那這真是太把自己智商當回事了,因為報道說,高某在救母時,和多位鄰居打過交道,所以撒謊不易。

  我是真心認為,高某沒有撒謊,他前後的邏輯是一致的。不僅洪水來臨時母親一人的分量勝過全家人,洪水來臨前,他對母親也畢恭畢敬,寧願守在母親住處三個小時,等洪水來,然後才去叫母親,而不是走進去,提醒母親做好準備。彷彿是,他這樣做,會對母親造成一種侵擾似的。

  這就簡直是,母親的生命大過所有人,母親的一點感受,也大過一切,以至於他都不能做明智的選擇。

  無數網友注意到了高某的這一細節,因此懷疑高某的智商不夠。畢竟,看起來的最佳做法是,他進去提醒母親,洪水可能來襲,要母親做好準備,然後回家提醒妻子和父親。或者,他先回家提醒妻子和父親,再過來提醒母親。兩邊都得做好準備,否則,萬一洪水來勢兇猛,而至少一邊沒做準備,豈不是很慘?

  可以說,高某這時候的智商,像是關閉了一樣。洪水來前,他以母親的感受為絕對中心,洪水來后,他以母親的生命為絕對中心,這個邏輯如此絕對,以至於都不能為他的智商騰挪出一個思考的空間了。

  但是,這種味道,我並不陌生,因為,在所有的愚孝行為中,都有類似的這個味道。

  如果你從來沒有聞到過這種味道,那很簡單,去讀讀《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的故事裡,14個是孝母的,5個是孝父母的,5個是孝父親的。這個數據也支持了一直以來的直觀判斷:孝道,主要是孝母的。

  這些故事中,變態且反人性的,是「埋兒奉母」和「湧泉躍鯉」。郭巨埋兒已廣為人知,講的是為了養母親而決定活埋兒子,結果在給兒子挖的坑裡,得到了一罐金子。這故事如此變態,都不用多說了。

  「湧泉躍鯉」則講的是,因為母親愛吃鯉魚,所以姜詩常為母親做魚吃,並且要妻子去幾公裡外的長江取水,一次風大,妻子回來晚了,姜詩就判定妻子怠慢母親,將妻子逐出家門。拜託!難道就不能溝通、不能商量、不能考慮風大的客觀事實嗎?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變態味兒不亞於「埋兒奉母」,並且在那個時代,將妻子逐出家門,也常常意味著妻子會陷入死亡的境地吧,而其原因僅僅是一次取水晚歸,簡直是偏執型精神病!以我所知道的故事,如果真和這種男人生活在一起,絕對是妻子的噩夢。

  這些故事裡滿是變態味兒,但我們稱之為孝,認為是美德。

  再來看看那些最正宗的論述孝道的古典文字:

  

  

  

  

  

  每個生命都該是獨立自主的,而這意味著,每個人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而孝道的這些古典論述則說,孩子要為父母的感受負責,不能讓父母不高興,只要父母不高興了,你就是不孝。這簡直沒道理,如果父母本人就是高興不起來怎麼辦?

  愚孝、孝順和孝道,在我看來,都是一回事。

  這些最正宗的古典文字,講的不正是愚孝?

  過分的孝行,既反智商,也反情感。一個心智正常的人不可能接受它,必須關閉掉你的心智才能接受它。

  它就如同一坨屎。

  這是一坨屎,而你又必須吃,那怎樣才能吃下去,最佳辦法是,關閉你的智商。否則,只要智商一啟動,你就吃不下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7: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