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史知識】尋找已經逝去的中國「名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10 05: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記者,是直面事實、揭露真相的職業。在近現代史上,有一批批在新聞業奮戰的著名記者,他們為了救國救民,為了新聞自由,為了尋找真實付出了巨大代價,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讓我們回到中國近現代新聞史的出發點,去尋找那些已經逝去的「名記」。

  中國第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記者:黃遠生

  黃遠生1884年出生在江西九江的一個書香之家。1903年中清朝最後一批進士,但他不願按清廷慣例接受官職,而赴日本留學。辛亥革命后,黃遠生立誓 「不作官,不作議員」,專心新聞工作,先後在《申報》、《時報》、《東方日報》、《少年中國》等報刊任職。 

  黃遠生被稱為「中國第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記者」。他的採訪縱橫捭闔,自達官貴人以至政客、藝人,莫不廣為交結,其新聞來源廣闊。他的政論,深入淺出,剖微顯著,為京滬各大報爭載。他的通訊,發人深省,行文流暢,極受讀者喜愛。尤其是他所撰的《北京通訊》,大都為國人所關心的重大政治新聞,或人們欲知而不得知的內幕新聞,直到今天都是研究當時社會歷史不可多得的資料。

  袁世凱企圖稱帝期間,欲拉攏黃遠生為其鼓吹。黃遠生不願違背自己的道德良心,辭不受命,於1915年9月從北京逃至上海,並在《時報》上公開宣布與袁世凱決裂。不久黃遠生東渡日本,轉赴美國舊金山遊歷,竟被中華革命黨駐美總部誤認為「帝制派」。1915年12月,黃遠生被中華革命黨刺殺於舊金山唐人街。

  黃遠生在新聞理論上卓有建樹,他主張輿論機關應為民生社會請命,強調新聞報導必須真實、客觀、公正。他還提倡新聞記者須有四能: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黃遠生照

  亂世飄萍:邵飄萍

  邵飄萍是浙江東陽人,生於1886年。14歲考中秀才,19歲入浙江高等學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在杭州主編《漢民日報》。因反對袁世凱,曾三次入獄。1918年接連創辦了「北京新聞編譯社」、《京報》,又與蔡元培一起,創辦了「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並舉辦講習會,第一期學習的就有毛澤東、羅章龍等。1920年後,致力於新聞教育事業並讚頌十月革命,介紹馬克思主義思想。1925年,在李大釗、羅章龍的介紹下,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邵飄萍以「宣傳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橋被奉系軍閥政府殺害。

  邵飄萍被人稱為「新聞全才」。北京大官本討厭見記者,邵飄萍卻能使之不得不見,見且不得不談,旁敲側擊,數語已得要領,獨家新聞總是被他搶到。邵飄萍風流倜儻,慷慨豪爽,善於言辭,廣泛交遊,上至總統、總理,下至僕役百姓,他都靠得攏,談得來。他重交情,講排場,經常在酒樓飯館宴請賓客,以期從客人的談話中捕捉信息。  邵飄萍已成為中國百年新聞史上最光彩奪目的名字,他用鮮血染紅了言論、新聞、出版自由的理想。他以報紙和通訊社為武器,宣傳真理,抨擊邪惡,銳意改革,為新聞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後人對他有「亂世飄萍」、「一代報人」、「鐵肩棘手,快筆如刀」、「飄萍一支筆,抵過千萬軍」等高度評價。

  

  邵飄萍照

  民國報界宗師:張季鸞

  張季鸞生於1888年,陝西榆林人。曾辦過《夏聲》、《民立報》、《中華新報》等報刊。因針砭時弊、敢說敢言,曾被袁世凱、段祺瑞兩度拘捕入獄。1926年,張季鸞與胡政之、吳鼎昌合作,接辦天津《大公報》並任總編輯。在此後的十五年間,他始終堅持公正、客觀的報道和評論,緊扣讀者心聲,使《大公報》發行量躍居當時中國報業發行量的榜首。1941年5月,《大公報》榮獲當時國際新聞界極富聲譽的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獎。

  張季鸞在主持《大公報》后,提出了著名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主義辦報方針。「不黨」,就是報紙不屬於任何黨派;「不賣」,「不以言論作交易」;「不私」,就是「報紙並無私用,願向全國開放,使為公眾喉舌」;「不盲」,就是不盲從、不盲信、不盲動、不盲爭。四不主義界定了《大公報》的「報格」。《大公報》有「文人論政」的突出特點。為了國家,為了公義,張季鸞曾寫過三篇被稱為「三罵」的社評,分別罵的是吳佩孚、汪精衛、蔣介石,張季鸞在這三篇社評中保持著不偏不倚的超然態度和堅定立場。他的政論,不偏激狹隘,不任性使氣,其論事析理,如沐清風,入木三分。

  1941年9月,張季鸞因病在重慶逝世,國共兩黨均發唁電。毛澤東、蔣介石均在唁電給予高度評價,實屬罕見。

  

  張季鸞照

  徹頭徹尾的新聞人:王芸生

  王芸生1901年9月出生在天津一個貧苦人家,13歲就到茶葉店當學徒。他酷愛讀書,尤其對報紙有興趣。五卅運動中組織工會,編輯報刊,進行反帝宣傳。1928年,他任天津《商報》總編輯,正式開始了新聞生涯。

  王芸生1929年8月應《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之請進入《大公報》,成為一名職業新聞記者,從此和《大公報》結下了一生之緣。1931年至1932年,寫出七卷本《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這本書在當時就已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特別是中日關係史的必用參考書。王芸生因此一舉成名,也深受張季鸞的青睞,奠定了他在《大公報》的地位。1948年底,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進入華東解放區,旋抵北京。1949年5月返回剛剛解放的上海,任《大公報》社長至1966年,並曾在新中國任多種重要職務。1980年5月,王芸生在北京逝世。

  王芸生從事新聞工作四十年,一生在政治浪濤中游泳。作為時代產兒,五四運動給他打下了一個做人的基礎;五卅運動又使其認識了自己的國家。他親歷了這個時代的風雨血火,他熾熱的文字因此也成了那個時代最有力的見證之一。王芸生獻身於新聞自由事業,自稱「徹頭徹尾的新聞人」,他繼續捍衛了民間報紙「文人議政」的傳統。作為新記《大公報》第二代總編輯和愛國知識分子,他的名字與中國近現代新聞史是不可分的。

  

  王芸生照

  創造了許多第一的新聞人:范長江

  范長江1909年10月生於四川內江。1933年下半年起,范長江正式開始撰寫新聞通訊。1935年5月,范長江以《大公報》社旅行記者的名義開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歷時10個月,行程數千公里,足跡遍布川、陝、青、甘、寧等地區,採訪報道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情況和西北社會狀況。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后他獨闖西安,採訪報道真相。其後作為第一位進入陝北共產黨地區採訪的國統區的新聞記者,採訪中共領導人,同毛澤東作「竟夜之談」。創造了中國現代新聞史上的許多第一。

  抗戰爆發后,范長江奔赴一線戰場,發表了70多篇、近20萬字從生死線上換來的戰地報道。1939年5月由周恩來介紹,經中共中央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進入蘇北解放區,此後長期在新聞戰線上奮戰。「文革」開始后,受極「左」勢力的殘酷迫害,1970年10月被迫害致死。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恢複名譽。

  范長江開朗熱情,善交朋友。他常說,做記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樣的朋友,上至軍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朋友越多,新聞來源越多,越能寫出有分量的報道。范長江自己的朋友無所不有,從部長、司令,以至土司、喇嘛、縴夫、水手等。正是這種廣交朋友的氣概,使他採訪路子廣,新聞觸角多,同時代的記者幾乎無人能比。

  

  范長江照

文史天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6 2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