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古登堡印刷術改變了這一切。「人類的文化記憶以有形、可見和可分享的形式保存下來。」格利克寫道。現在,人們可以通過書籍一探往昔,追溯過去的同時對未來的期盼也開始萌動。再後來工業革命賦予人類前所未有的改造地球的能力,這種願望變的更加強烈。「在未來主義誕生之前,人們不得不相信進步。」格利克寫道。現代「時間旅行者」這一概念由英國科幻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在1895年首次提出。
通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記憶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其不準確性。人們常常被記憶誤導而不自知。幾十年來,這被認為是一種設計缺陷。現在一些研究人員提出記憶的不穩定性可能不是大腦神經布局的瑕疵,反而是人腦能夠憧憬未來的必不可少之條件。哈佛大學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夏克特(Daniel L. Schacter)認為,思考過去是想象未來之必要前提。「想象未來所用到的神經機制很多也正是回憶過去時所用到的。」他寫道。更重要的是,正是對往昔回憶的捉摸不定,讓對從未發生的未來之幻想成為可能。未來是對已知的重新調整,既非原樣重現,也不是憑空捏造。夏克特將之稱為建設性的情景模擬假設。如果記憶太牢靠,我們反而不能靈活地重組元素。他提出全新的看待大腦的觀點:認為人的大腦在本質上是一個前瞻性器官,其根本功用便是儲存信息以供想象、模擬和預測未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