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Airbnb:慢條斯理入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21 03: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劉一鳴 張珺 財經雜誌與Uber以大量資本迅速催熟中國市場不同,Airbnb在中國一直維持保守、溫和的市場策略,這與行業特徵相關,也與Airbnb的企業文化相關

  

  

  《財經》記者 劉一鳴 張珺/文 宋瑋/編輯

  

  如果你想加入Airbnb中國,等待你的將是七八輪甚至十二輪面試。面試你的不僅有上級,所有將成為你同事的人都可以充當面試官。僅價值觀測試就有兩輪,Airbnb期待的新人畫像是——一個熱情洋溢、親和友善的主人翁,一個嗅覺靈敏、不斷突破邊界的冒險家。

  如此高成本的面試,是Airbnb在全球努力維持企業文化的舉措。多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Airbnb中國員工認為,Airbnb所倡導的文化非常強大,甚至是一種宗教般的品牌崇拜。然而,Airbnb所倡導的冒險精神,並沒有在中國表現出來。

  作為共享經濟的代表,Airbnb估值300億美元,是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創業公司之一。通過Airbnb的網上平台,房東的閑置房屋得以實現商業價值,Airbnb則向房客和房東收取傭金。

  2013年,位於新加坡的Airbnb亞太總部,一個四人團隊開始布局中國市場;2014年,第一批Airbnb員工入華,其中只有兩人常駐北京;2015年8月,Airbnb正式宣布進駐中國;2016年11月,Airbnb中國成立,中國區獨立於亞太區運營,用戶信息儲存在中國境內。布局三年、入華一年,Airbnb始終緩速前進。

  Airbnb中國區一位業務負責人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在Airbnb工作五年,每年都在拉開序幕。該員工是新加坡調任中國的第一名常駐員工,見證Airbnb在中國的起步和發展。

  同樣倡導共享經濟的Uber,已於2016年8月被滴滴收購後退出中國。在華兩年,滴滴和Uber演繹了一場數十億美元的資本血戰。但是和Uber進入中國以大量資本迅速催熟市場,並通過補貼搶佔市場份額的激進做法不同,Airbnb在中國甚至整個亞太地區,一直維持保守、溫和的市場策略。「相對Uber『暴力』進入中國,Airbnb溫柔得像一陣風。」網際網路住宿服務商潮宿創始人林璐對《財經》記者評價。

  近期市場上傳出Airbnb要通過收購本土在線C2C短租公司小豬短租,以快速拓展中國市場的傳言。對此,一位Airbnb投資人對《財經》記者表示,Airbnb在中國沒有併購想法,「雙方有過接觸,但是沒有收購的任何打算」。該投資機構於2015年對Airbnb全球進行了投資。

  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Airbnb人士均否認了Airbnb要在中國高速擴張的說法,因為Airbnb內部的觀點是:中國市場還是早期;他們不會像Uber一樣在中國燒錢擴張,因為一個是高頻場景,一個是低頻場景;同時,他們認為Airbnb在中國並沒有滴滴這樣的強大敵人。

  「老有人說我們很慢,我覺得挺好笑,誰知道什麼是快?是誰幫我們設計目標?是我們,不是媒體,不是小豬或者途家。」上述業務負責人說,無論如何,外界對Airbnb的評價都不重要,發展節奏是Airbnb自己掌握的。「別人可以玩別人的遊戲,我們在玩我們的遊戲。」

  「他們寧願發展慢,也不希望把牌子搞砸了。」住百家創始人兼CEO張亨德告訴《財經》記者。

  挑剔的面試官

  Airbnb布局中國可追溯到2013年,其亞太總部從香港轉移到新加坡。與中國市場一同布局的還有日本、韓國、東南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每個地區由2人-4人團隊負責。

  2014年,各團隊以新加坡為原點逐步向分區外派,Bruce Li和Robert Hao成為中國區最早的常駐員工。他們在北京的第一個辦公場所是僑福芳草地二樓的一間家居城展示廳,Airbnb員工按人頭租用場地辦公,同時也為家居城充當起了「模特」。

  在家居城的展示廳內,Airbnb的團隊逐步擴大,一年後才搬入位於僑福芳草地六層的辦公室。為了紀念Airbnb入華的起步地,辦公室的一間會議室就是將展示廳的設計直接複製過來。

  目前中國區員工總數35人,其中10名工程師是2016年10月剛從美國調任中國,他們大多是在美國有多年從業經驗的中國人。與該團隊一起到任的還有產品與技術負責人葛宏,其原為Facebook工程總監。除了市場、政府關係、公關等常規部門,人數最多的是房源拓展團隊,由11人組成。中國區目前沒有客服。

  Airbnb方面稱,到2017年底,中國區團隊將會擴展到200人,其中半數為工程師。目前Airbnb中國的最高職位是中國運營負責人Sean Pan和產品與技術負責人葛宏。

  然而,最尷尬的是,招聘了兩年,Airbnb還是沒有找到中國區CEO。

  張亨德告訴《財經》記者,Airbnb曾找過他兩次,其對中國區CEO的訴求主要有三點:第一,能與Airbnb美國的文化無縫對接,所以ABC(美國出生的華裔)是最好的選擇;第二,這個CEO要得到美國團隊認可,不僅是三個創始人要認可,美國團隊的每個人都要認可,同時這個人還需要得到中國區每個員工的認可;第三,要了解中國市場。這三點按重要順序先後排列。

  「Airbnb的第一考量是價值觀。」一位Airbnb早期員工告訴《財經》記者,Airbnb中國想找的CEO大概需要15年工作經驗,要有多家中國企業的工作背景,英語溝通流利,非常懂得中美兩邊的文化,在房產、旅遊領域有一定資源,同時擅長網際網路——這並不容易。

  由於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CEO,Airbnb中國區三年中先後換了四任負責人:先後由前大中華區總經理Henek Lo(現已離職)、中國區運營負責人Sean Pan、Airbnb前首席運營官Varsha Rao(現已離職)負責。現在中國區由Airbnb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Nathan Blecharczyk直接管理。Airbnb仍在繼續尋找中國區CEO。

  外資入華一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僅處理日常性事務,只是「品牌入華」;另一種是真正針對本土市場做本地化運營,如Uber、亞馬遜、微軟等。對於的Airbnb的本土化情況,一位已經離職的Airbnb中國早期員工表示,目前Airbnb的做法還是更多把它的全球模式架構照搬到中國,中國區話語權較弱。

  他認為,西方網際網路公司進入中國鮮有成功,因為網際網路公司和硬體公司不同,後者是售賣標準化產品,但網際網路公司屬於服務業,背後反映的是一個社會裡人的思維模式和決策思路。所以其必須針對本土市場放權,讓一線員工有獨立決策權。

  途家控股管理機構總裁庄海對《財經》記者說,外企希望有統一的全球商業模型,所以各分區肯定沒有太多的自主權。流程長,反應慢。出現問題反饋到解決問題的層面,再下達、分解,變成能夠執行的解決方案,最後到施行,每一個環節都會有很多損耗。

  不過小豬短租創始人兼CEO陳馳認為,如果Airbnb瞄準的只是中國出境游市場,就不需要做本地的供給和服務鏈,它需要做到的只是品牌滲透的本土化,它的技術團隊和產品團隊能夠支撐中國人的需求和使用習慣即可。從這個層面上來看,Airbnb已經做得很好,即使是Uber在中國也只有產品團隊,沒有技術團隊,而Airbnb已經在搭建。

  2014年1月,時任印象筆記中國區CEO谷懿辦公室里來訪了一批美國客人。他們是包括Brian Chesky在內的十幾名Airbnb高管,來與谷懿探討如何進入中國。谷懿現已離職印象筆記,為矽谷前沿技術投資公司和米資本的管理合伙人。她告訴《財經》記者,任何一個外國公司想在中國成功,都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隊,這個管理團隊不光是能夠和美國交流,讓總部知道在中國發生了什麼,更需要知道怎麼因地制宜提出想法然後實現想法。

  谷懿對《財經》記者表示,進入中國的外企有好幾撥,第一代外企如微軟、蘋果、谷歌,那時國內競爭壓力小,只需要把國外戰略在中國執行即可;第二批、第三批入華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和以前大不一樣,它們面對的是最優秀的本土競爭對手,即使今天谷歌入華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怎麼做出中國人喜歡的產品,怎麼貫徹你的產品、執行戰略,怎麼和本土合作夥伴建立好的生態關係,怎麼不被本土競爭對手打敗。

  Airbnb在中國發展的邏輯是,以出境游切入市場,將這批在海外體驗Airbnb的中國人發展為Airbnb國內的房東和房客。Nathan Blecharczyk曾在2015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宣布,Airbnb的中國出境游用戶2014年增長超過700%,在Airbnb所有地區中增速最快。自2017年起,Airbnb會加大國內市場投入,但是出境游仍會佔Airbnb中國的絕大多數份額。

  專註於日本房產投資的有一居聯合創始人蘆義說,Airbnb為亞洲區做出的最大改進是,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職業房東的存在。Airbnb在歐美很反對職業房東,大量房源是房東的一個卧室,以分組形態存在。但亞洲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住房面積偏小,有很多職業房東,甚至很多房源是由小公司經營。

  一位投資人對《財經》說,美國網際網路公司在海外,往往需要保持全球商業模式的統一性。對於Airbnb來說,依靠技術的平台模式估值溢價是最高的。在Airbnb上市之前,它肯定需要在全球維持一個統一的、估值溢價最高的純平台模式,並且Airbnb本身還在虧損。等它上市后,才有可能因為某個海外市場潛力大,而做一些區域性改變。

  不過,無論是把中國用戶數據儲存在境內,還是在中國大舉招聘工程師,一切跡象都表明Airbnb正愈加重視中國市場,這與中國短租市場本身越來越成熟密不可分。

  「我們在中國只有長期的目標。」前述Airbnb業務負責人說,「到2020年,我們在中國想得到10億美元的生意。」

  入華可能路徑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21 03:51 | 只看該作者

  在Airbnb內部,一直存在著到底應該以何種路徑進入中國的爭論。

  據《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分析,Airbnb入華大致有四種路徑可以選擇:第一種是與本土公司合作,比如與窮游、螞蜂窩等導流,甚至與途家等模式較「重」的公司進行運營層面的合作、與美團點評集團這樣的生活O2O網站深度合作。第二種是成立擁有較高決策權的中國分公司,在中國這個龐大但初期的市場往重模式發展。第三種是收購一家本土公司,這樣可以快速擴展房源。

  Airbnb在進入歐洲市場時,就曾經收購了Airbnb的德國門徒Accoleo,以及英國起家的競爭對手Crashpadder。第四種是繼續以純平台模式發展。

  針對第三種入華的收購路徑,近期因Airbnb中國大規模招聘,引起外界對其將大舉入華的諸多猜測,市場上流傳出Airbnb要通過收購本土在線C2C短租公司小豬短租,以快速拓展中國市場的傳言。

  一位Airbnb投資人對《財經》記者表示這個傳言並不屬實,Airbnb在中國沒有併購的想法和做法。過去一年間,該名投資人一直在幫助將Airbnb引入中國,幫助其招聘、落地和戰略發展。

  小豬短租是最像Airbnb的中國學徒,其他中國短租公司,比如估值更高的途家,則是B2C與C2C混合的模式,另一家新三板公司住百家,其房源主要在海外,關注的是中國人出境游市場。

  對此,陳馳回應《財經》記者,對該傳言他沒有否認也沒有證實,但他表態稱,小豬需要保持獨立性,因為這個市場還處於早期,需要有所堅持。

  一位Airbnb相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從房源上來看,Airbnb和小豬短租的重合度高,同時Airbnb比小豬短租的訂單多,收購對Airbnb並無太大益處。

  一名負責房源擴展的Airbnb員工則表示,Airbnb在中國不重視房源數量的快速擴張,更在意是否建立了一個房東與房客之間的健康社群。小豬短租的房東可能不是真正的本地人,甚至是酒店式公寓或小型房地產公司,這些都與Airbnb的價值理念相悖。

  目前,Airbnb中國是以第四種方式在發展,輔以窮游、螞蜂窩等公司的流量導入,比本土同行更為輕盈。但純平台模式的劣勢也很明顯,蘆義說,Airbnb在北京的入住率平均只有30%左右,而在東京能達到50%以上。中國的房子在外國人看來普遍較差,這也影響了Airbnb中國的口碑。

  在Airbnb內部,也一直存在對走哪條路的爭論。另一位Airbnb離職員工向《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短租行業太初期,歐美很多房源天生質量就很好,但中國需要一個標準化的管道來改造才能輸出產品。因此Airbnb在中國需要為本土市場改變策略。Airbnb的特點是純平台,但他認為Airbnb應該適當本土化,更多接納民宿和公寓。在中國,這些民宿和公寓很多不是個人房東,而是小公司在經營,這與Airbnb倡導的房東文化雖然有衝突,但依然是一個既可以保持原有範式同時又本土化的選擇例子。

  Airbnb的中國學徒們

  中國的短租市場跟隨海外,從2011年開始興起。2011年前後,途家、小豬短租、螞蟻短租、住百家相繼成立。2015年,市場才被培育起來。但直到目前,仍尚未進入成熟期。

  據艾瑞諮詢統計,2011年在線短租市場規模僅為1.4億元。市場規模小是因為落地很難。歐美社會較為開放,信任體系完善。早在Airbnb之前,美國就已經形成了以社區為核心,為業主提供房屋管理的業務,進而過渡到代理租賃。到2011年,美國、歐洲的短租市場已佔整體住宅收入的37%,但在中國還不到17%。

  相比於歐美市場,中國家庭一向注重隱私,沒有共享一間卧室給陌生人的社會氛圍,那時短租房源供給幾乎為零。在需求側,人們也沒有形成住到別人家裡的概念,所以在短租行業早期,其需求幾乎都是來源於看病、求學等,旅遊佔比較小。這些都使得中國的短租市場比起歐美,發展要緩慢得多。

  同樣,由於市場的本質不同,途家、小豬、住百家雖然「師從」Airbnb,但無一例外都需要另闢蹊徑。

  小豬短租選擇了最像Airbnb的道路:C2C模式,向房東收10%的傭金。但小豬短租平台承擔了更多責任,做了很多第三方增信的工作,做得更「重」。陳馳對《財經》記者說,一開始真的需要一點一點地去推這個市場,去說服人們分享,去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比如,小豬短租需要對平台上的房源進行實地勘察和拍照,以確保房源的真實性;需要聯合第三方公司設計專門的智能門鎖,讓房東可以使用動態密碼管理房門;需要構建交易點評系統,促進房客與房東的交流,而不僅僅是利用其他社交產品;以及為用戶購買財產保險、人身意外保險等。

  一直熬到2015年,整個短租市場才逐漸被培育起來。目前,小豬短租已有10萬多套房源,房源結構也出現變化,一開始96%是單間分租,現在接近70%已是整租,以家庭出遊為主,入住率也提高到了10%-12%,在北京的旺季時,入住率可達到40%多。

  另外,陳馳說,小豬短租和Aribnb不一樣的理念是,小豬認為短租市場是一個很陡的坡道,如果沒有龐大的服務生態作為基礎設施,就沒有東西去支撐這個坡道。所以在小豬的平台之上,還有很多攝影公司、智能設備公司、保潔公司、信用數據公司、裝修公司等等,這些服務鏈條共同支撐小豬平台。

  中國市場的另一個玩家住百家,選擇了中國人的出境游市場,直接去海外拓展房源。張亨德說,沒想到房屋分享這件事情會發展這麼慢。

  由於中國人沒有住別人私宅的概念,在國外又往往因為語言問題而有不安全感,所以更習慣於住標準化的酒店,非標住宿在中國出境遊人群中較為邊緣。同時,因為住百家的房源在海外,面對的也是出境游用戶,外界認為與Airbnb是直接競爭關係。住百家融資時,幾乎每個投資人都會問住百家和Airbnb的差異是什麼。

  2016年4月,住百家掛牌新三板。中報顯示,住百家擁有25萬套海外房源,營業收入4926.9萬元,虧損4973萬元。張亨德選擇的突破口是,希望在房源壁壘之上,通過服務來建立新壁壘,提升盈利水平。

  住百家COO鄒鑫對《財經》記者說,住百家主要針對社交需求小、4人-6人的家庭出遊的用戶,想解決的痛點是中國人出境游時因信息不對稱而體驗不好的問題,其模式是C2B2C,住百家作為其中的B端,協調國內租客與海外房東,並提供一些周邊服務。

  住百家的客單價較高,平均在1.6萬元左右,而Airbnb平均在幾百元。住百家擁有海外房源的自主定價權,其中近1萬元是房屋租金,另6000元是周邊服務費用。這些服務費用包括機票代定、接送機、海外管家、海外保鏢等。住百家在海外熱門目的地有20人-30人的城市經理團隊,管理目的地的眾包服務人員,目前,住百家的眾包兼職人員有數千人。

  張亨德說,由於住百家的客單價很高,他自己也一度擔心與Airbnb的重合房源使自己處於劣勢。他還特意降低了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從2013年的23.38%,降至2015年1月-8月的4.86%。但結果證明,住百家的用戶對價格小範圍波動不敏感,更重視旅行品質。這也證明了住百家與Airbnb的客戶群有區別。未來住百家需要實現盈虧平衡,會逐漸恢復毛利率水平。

  據住百家《公開轉讓說明書》披露,在2016年初,住百家與Airbnb的房源重合度為20%,但由於客戶結構的不同,未來會持續變低。

  同為2011年成立的途家,選擇了最重的模式,它沒有選擇從C端切入,而是直接從房地產商手裡拿房源,用類似酒店的方式統一管理,提供在線假日房屋租賃服務,更接近於Homeaway的模式。

  途家創始人羅軍看到,當時中國房源供給過剩,一是房地產開發商積壓了不少庫存;二是越來越多個人手中擁有一批投資性閑置住房,酒店、度假村等機構手中也有不少空置房源,這些都可以保證途家的房源供給。同時,國內的特點是——雖有很多空置房,但真正的好房源卻不多,有特色的房源更少,所以簡單將線下房源放在線上的方式行不通,因此他選擇了把服務做重,建立了線下管家與託管服務。

  2011年,途家在海南註冊成立了斯維登酒店管理公司,為途家旗下的房源提供住宿訂單管理、保潔服務、酒店用品供給及其他管理服務,還建立了一套標準化操作流程,途家開始採取「自營+平台」模式。

  由於這種模式太重,相比於C2C短租平台而言,需要有更為穩定的流量做支持,羅軍選擇與攜程合作,以確保有足夠的流量,攜程也是途家的天使投資方。到了2014年1月,攜程還上線了途家頻道,途家的所有房源都同步展現在攜程上。

  目前,途家在全國300多個目的地擁有45萬套房源,其中,自營房源不到2萬套,個人房源2萬多套,與商戶合作的房源40萬套。2016年6月,途家併購了C2C短租平台螞蟻短租。10月,途家將股東攜程和去哪兒旗下的非標住宿業務併入旗下。

  庄海對《財經》記者說,途家現在是一家「B2C+C2C」模式的混合體,其產品線由四級市場組成:零級市場是途家與遠大住工合資成立的「途遠」,主要解決國內大House供給不足的問題,由途遠與各地政府談判獲得鄉村民宿土地,引進基金,再發售給個人,房屋可以自主,也可以委託途家管理;一級市場即開發商市場,以途家自營品牌斯維登為主,這一部分房源有2萬套左右;二級市場是指房東自主經營房源,這一部分房源也有2萬套左右;三級市場是指商戶代理房源,這一部分房源佔比最多,目前接近40萬套。

  相較於純粹的C2C平台,途家更受資本市場青睞。2015年8月,途家完成了D輪、D+輪融資,估值達到10億美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非標住宿平台公司。

  隨著途家收購螞蟻短租,有業內人士認為,途家和小豬短租正變得越來越像。途家、小豬與Airbnb,未來會在C2C市場短兵相接,這也反向證明了短租市場正逐漸成熟。庄海說,從2016年開始,更多人開始認可短租這種形式。7月份途家72%的新房源是房東(小於5套房源)自主上房的。

  尚未開啟的本土競爭

  多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短租市場在中國成熟還需要3年-5年時間。同時,由於中國市場足夠大、短租旅遊是低頻行為,所以Airbnb、小豬短租、途家之間的競爭,並不會像Uber與滴滴那樣激烈。較平和的競爭格局,也是Airbnb中國保持緩慢節奏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讓一個優質房源的第一單在自己的平台上實現預訂?是目前各短租平台之間激烈競爭的核心。

  陳馳對《財經》記者坦言,各個平台都希望更早佔領那些最優質的房源。一般房東都會先在2家-3家平台同時上線房源,但有測算表明,房東在哪家平台接到第一單,則他未來訂單的七成都會來自於這個平台。

  對於小豬短租來說,陳馳加速了優質房源的審核速度,改進了老房東與新房東的推薦演演算法權重,也驅使線下運營團隊加速,比如三天內給房源拍照、一周內安裝智能門鎖。陳馳說,小豬與Airbnb在一些重合房源上,形成了「二八」的規律。一些房東80%的預訂都在Airbnb上,另一些房東80%的都在小豬短租上。

  庄海分析,目前的行業格局中,螞蟻短租和小豬短租在核心城市房源差不多,Airbnb主要在北京和上海,特別是在上海優勢明顯,但也僅限於此。

  陳馳認為,短租領域很難像Uber和滴滴那樣展開補貼大戰,一是由於網約車的交易頻次高,但短租旅遊屬於低頻消費。二是由於網約車是面對計程車這種落後行業,市場化程度很低,但短租公司面對的是酒店業,市場化程度高。三是由於移動支付處於窗口期,BAT需要通過打車軟體搶佔移動支付入口,所以引來了60多億美元的資本補貼。但短租旅遊客單價較高且低頻,補貼的效果並不好。

  庄海認為,參考歐洲市場37%是非標住宿,當非標住宿與酒店業的市場佔有率大概呈現4∶6時,短租行業自身才會競爭激烈,現在中國還遠遠沒到這個比例,各個短租平台都還是在與酒店業競爭。

  最近Airbnb又往前跨了一步,不僅要顛覆酒店業,還劍指旅行社。2016年11月,Airbnb在美國推出新產品「Trips」,以房東為節點介入文化深度游。Trips軟體內置了旅遊攻略,用戶入住Airbnb后就可以用它來查找當地好玩的地方,以及規劃旅行路線。

  螞蜂窩聯合創始人、COO呂剛說,Trips的出現順理成章,由當地資源提供服務。螞蜂窩今年也會給Airbnb製作攻略。但Airbnb所面臨的挑戰也很明顯,其需要面對更複雜的供應鏈、信用管理和口碑經營。

  庄海分析,Trips最根本的價值,是把旅行的行前、行中和行後集中在了一個地方,以形成入口。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旅遊的各個環節被整合了,入口變得極為重要,誰是入口誰就可以綁定後端需求。

  多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投資人士表示,Airbnb有上市壓力,最近無論是發布Trips,還是強調中國市場,都是其維持或提升估值的一部分。Airbnb在2015年時估值為255億美元,對應2014年PE大約在60倍,遠高於酒店行業20倍-30倍的平均水平。

  中信證券在2015年9月估算,按Airbnb擁有100萬套房源計算,每套房源的估值高達2.5萬美元,而凱悅和喜達屋每間客房估值約4萬美元,溫德姆、洲際酒店每間客房估值約1萬-1.5萬美元,萬豪酒店每間客房估值約2.5萬美元。考慮到Airbnb並不真正擁有這些房源,卻獲得了與傳統酒店房源相近的估值水平,意味著其平台價值獲得了較高的溢價認可。

  一位接近Airbnb的行業資深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Airbnb的估值已經非常高,最近亦在尋求上市。2016年Airbnb引進了15.5億美元的新投資,目前估值300億美元。但Airbnb未來肯定會遇到增速放緩問題,公司也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

  Uber創始人兼CEO Travis Kalanick基本上每個月來中國一次,但Airbnb的CEO Brian Chesky在中國區成立后只來過兩三次,更不用說中國區一直沒有CEO級別的負責人。「這是非常微妙的。」上述人士稱。

  雖然高頻場景是當下戰爭的發生地,但中低頻項目也處於戰爭邊緣。有跡象表明,大公司們正在往中低頻領域進發,比如百度和騰訊介入二手車領域。中低頻變現效率高於高頻領域,所以很多大公司亦在低頻領域尋求項目。此次Airbnb收購小豬短租的傳聞,或代表了市場的一種表態,資本需要攪動這個市場。而一旦當BAT級別的資本進入短租領域,勢必會給行業帶來巨大影響,也會打破Airbnb原本平穩的節奏。

  實習生劉奕汝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首刊於2016年12月12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0: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