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繞過投行,BAT大力發展內部交易團隊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5 01: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科技集團正培育內部併購團隊,為數十億美元的收購提供服務,這反映出一種觀念:投行越來越無法跟上快速變化的科技世界。

  

  英國《金融時報》

  繞過精品投行。土生土長的投行部門開始在中國的科技集團內生根,這些集團正在培育內部併購(M&A)團隊,為數十億美元的收購提供服務。

  Dealogic數據顯示,被合稱為「BAT」的中國網際網路三巨頭——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和騰訊(Tencent)如今已進入該國最大交易機構行列,過去18個月共斥資640億美元進行收購。

  這三家企業中擁有許多曾在高盛(Goldman Sachs)等華爾街投行任職的員工,目前每一家都成立了40人至70人的內部投行部門。

  這一職能部門的設立,反映出戰略與風險投資的投資組合不斷擴大,以及一種觀念:投行越來越缺乏必要資本、無法跟上快速變化的科技世界。

  「如今的投行已喪失了在併購交易中向客戶提供諮詢服務的能力,」一名公司內部投行部門人士說。「在網際網路領域,事物的變化太快了,投行開始發現很難跟上某些併購交易應當或者不應當發生的行業邏輯。」

  此人補充稱,儘管油氣或金融領域的投行人員了解這些行業「以及這些行業中的企業掌管者」,但科技領域的投行員工「對我們企業的了解程度或許僅僅相當於我們自己的1%。」

  「這一行全是DIY,」普華永道(PWC)合伙人李敬思(Scott Likens)說。「部分原因是為了掌控,部分原因是資金太多,還有部分原因在不信任外部人或不想花錢。」

  然而,銀行家很快可以把BAT內部投行員工跟那些為了省錢而不聘用銀行的中國大型國企和其他機構區分開來。「我不想做這些小案子,」一名銀行家說。

  Dealogic數據顯示,騰訊在過去18個月里實施的大約65個收購案規模都不到5億美元,75項交易的規模則更大;至於百度,實施了20個小型收購案,規模高於5億美元的案子僅有2個。

  另一名銀行家提到了上述三巨頭日益增多的交易結構——從合作到收購。「如果他們今天正實施的項目,一切流程都由自己操辦的話,那麼項目將有一兩百個,」一名銀行家說。「在這些項目中的絕大部分,他們將不會聘用外來者去實施。」

  另一名銀行家接著說:「交易到了他們手裡。他們朝外看,但擁有足夠高的聲望,結果就到處坐坐,每天看100個項目,然後從中選出1個。」

  內部投行職能部門的擴張,與外部投行的收縮形成了反差:隨著亞洲併購交易收費與西方客戶付費金額之間的差距上升至10多年來最高水平,全球大型銀行已削減了高達15%的亞洲投行員工數量。

  內部交易團隊主要由前投行員工、私人股本公司高管和諮詢顧問組成。知名的投行業同僚包括騰訊的劉熾平(Martin Lau)和詹姆斯•米切爾(James Mitchell),此二人都曾在高盛任職,目前分別擔任騰訊的總裁和首席戰略官。

  阿里巴巴總裁邁克•埃文斯(Mike Evans)和集團在線支付業務子公司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的國際業務負責人道格拉斯•費根(Douglas Feagin),也來自高盛。阿里巴巴是這方面的先行者,在2008年聘用張蔚——如今的阿里影業(Alibaba Pictures)總裁——擔任集團的首位戰略投資部負責人。據了解,百度的內部交易團隊是三巨頭中最小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