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中國人成吉思汗的子孫打不過英法騎兵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29 03: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硨磲大爺 於 2016-12-29 03:41 編輯

為什麼成吉思汗的子孫打不過英法騎兵|大象公會

  約克瑭 大象公會

  在近代英法騎兵面前,無數縱橫一方、赫赫有名的騎兵民族紛紛敗績。他們的失敗不是敵人有先進的武器,而純粹是人的原因。

  文|約克瑭

  「八里橋成了這一天最動人的一幕。早晨還鬥志昂揚的那些清軍騎兵,現在都已消失得無蹤影了……」英法聯軍總司令夏爾·蒙托邦的洋洋得意不是沒有理由,1860 年 9 月 21 日,他指揮的英法聯軍以 8000 之眾打垮了擁有上萬蒙滿騎兵的清軍主力,代價是陣亡 5 人,受傷 47 人。

  雖然聯軍炮兵在八里橋之戰發揮了關鍵作用,但雙方騎兵有過多次交手。一般印象當中,草原的健兒組成的騎兵天然具有最強戰鬥力,但戰爭期間,清軍騎兵與聯軍騎兵遭遇,全遭敗績,規模較大的一次,英印騎兵數百人的集團衝鋒,擊敗了數千蒙古騎兵。

  

  ▍聯軍隨軍畫家繪製的英印殖民地騎兵追擊清軍騎兵,戰爭期間雙方較大規模的騎兵戰鬥共有三次,都以清軍潰退告終

  參戰英印錫克騎兵這樣評價蒙滿騎兵:「很難抓,但一旦抓到之後就造不成什麼傷害了。」曾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後裔,為何戰鬥力如此不堪?

  事實上,蒙古騎兵敗於英法騎兵並非其戰鬥力不如祖先,因為英法騎兵在殖民擴張過程中,幾乎與所有古代赫赫有名的騎兵交手,蒙古騎兵的表現不算太差。

  歐式騎兵征戰記

  非西方民族中,奧斯曼土耳其騎兵裝備精良且有長期作戰經驗,但 18 世紀前期的奧地利-土耳其戰爭中,俄國的觀察家記載到,奧地利胸甲騎兵優勢極為明顯,土耳其人無法抵擋胸甲騎兵的密集衝鋒。俄國遂引入胸甲騎兵。

  

  ▍影視作品中的胸甲騎兵衝鋒

  18 世紀後期的俄土戰爭中,由於俄國步兵擁有巨大優勢,土耳其人總是希望用騎兵迂迴並從側翼打擊俄軍,但每次都被由胸甲騎兵和龍騎兵組成的俄國騎兵預備隊打敗。

  1798 年拿破崙入侵埃及,法軍遇到了著名的馬木魯克騎兵。法軍不僅步兵和炮兵佔據絕對優勢,騎兵也優於對手。拿破崙說:「一個法國騎兵肯定打不過一個馬木魯克騎兵,但三個法國騎兵可以和三個馬木魯克騎兵打平手,一百個法國騎兵完全可以將一百個馬木魯克騎兵打敗,而一千個法國騎兵完全可以將二千個馬木魯克騎兵一舉擊潰。」

  

  ▍馬木魯克騎兵的個人戰績得到了拿破崙的讚賞,並收為衛隊,但其在拿戰中表現平平

  由於 19 世紀開始,英法兩國在全世界瘋狂爭奪殖民地,兩國幾乎與所有以騎兵聞名的軍隊交手,騎兵對騎兵的戰力數不勝數,英法騎兵對傳統騎兵都顯示明顯優勢。

  法國在殖民戰爭中遇到的強硬對手主要是在環地中海地區,而北非和近東地區傳統上都以騎兵著名。

  

  ▍影視作品中的驃騎兵衝鋒

  1799 年阿布基爾灣戰役,拿破崙的法國步兵同數量龐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大軍陷入膠著纏鬥,此時繆拉將軍率法國騎兵預備隊全線衝鋒,土軍崩潰,法國騎兵揮舞著馬刀把土耳其的步騎大軍趕入大海。

  1830 年至 1847 年,法國在北非的殖民過程中,為了對付柏柏爾人的輕騎兵騷擾,組建了「非洲獵兵團」,在 10 多年的戰鬥中,該團依靠快速的阿拉伯馬匹和優良的訓練素質戰功卓著,也可以說雙手沾滿鮮血。

  

  ▍「北非獵兵團」現代復原圖

  由於英國殖民地遍布全球,英國騎兵擊敗的傳統騎兵就更多,主要戰場是印度半島和阿富汗。在印度,英軍先後與馬拉塔軍和錫克軍交手,這兩支軍隊都以騎兵聞名。

  英國騎兵與馬拉塔騎兵有多次交手,1803 年 9 月 23 日的阿瑟耶之戰和 11 月 1 日的拉斯瓦里之戰,英軍都是以少勝多,而且都因冒進初戰不利,但最終獲勝。尤其是拉斯瓦里之戰,英國騎兵以絕對數量劣勢把敵軍拖住了 48 小時,等到了援軍。

  征服馬拉塔人後,英軍遇到了素以驍勇聞名的錫克人。當時錫克軍隊請來歐洲教官訓練步兵炮兵,他們算得上英軍在東方遇到的最強對手。只是錫克人認為自己善於馬上作戰,並未讓歐洲人染指錫克騎兵。

  1845 年 12 月 18 日的穆德吉之戰和 1846 年 1 月 28 日的阿利瓦爾之戰,英國騎兵同樣碰到初戰不利,但兩次戰役中,英國騎兵都以少勝多擊敗了錫克騎兵,為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英國第 16 女王槍騎兵團衝擊錫克步兵方陣。此戰爆發於 1848 年 1 月。當時的錫克軍隊中,步兵炮兵都已經歐化,表現不俗,唯獨騎兵保持傳統較多,延緩了近代化的步伐,也成為戰場上的短板。

  1849 年 1 月 13 日的吉利瓦拉揚之戰,是一場由騎兵主導的戰鬥,英印右翼騎兵愚蠢地強行穿越灌木叢受阻后,遭錫克騎兵突擊被逐出戰場,英印步兵陣線右翼暴露在錫克騎兵面前,但英印左翼騎兵擊穿了錫克人的左翼,又從錫克人背後轉向沖回來,粉碎了錫克左翼步騎兵(英軍右翼雖受對方威脅,並未崩潰)。

  英國騎兵也在北非戰場有過亮眼表現。1898 年 9 月 2 日,英軍在蘇丹恩圖曼與蘇丹大軍遭遇,英軍機槍阻止了規模龐大的蘇丹騎兵,但英勇的蘇丹騎兵迂迴襲擊英軍右翼,英軍第二十一槍騎兵旅立即反擊,以傷亡 20%的代價粉碎了蘇丹騎兵,並橫掃整個戰場。

  砍出來的勝利

  歐洲列強在殖民擴張史中靠著先進武器擊敗了所有古老民族,但它們的騎兵與被擊敗的對手一樣,都用的是冷兵器而非槍炮,為何歐洲近代騎兵舍火器而取刀劍?

  馬克思曾說:火藥將騎士階級炸得粉碎。但是,但騎兵並未因為火藥武器而消失,反而日益成為戰場突擊力量的中堅。近代早期的騎兵也曾流行過被稱為「半迴旋」的火槍戰術。但很快火器就淪為輔助武器。

  

  ▍莫里斯操典中的騎兵戰術動作。即使在所謂「半迴旋戰術」(Caracole)流行的時代,騎兵若需發起衝鋒,也是毫不含糊的。

  拿破崙戰爭期間,法軍騎兵曾多次掏槍射擊以試圖阻止對方正規騎兵的衝鋒,大多仍被沖得人仰馬翻。實戰證明,相比不太靠譜的火槍,刀劍才是騎兵的決勝利器。

  

  ▍美軍騎兵裝備的左輪手槍因解決了射速問題,成為少數能在衝鋒中用火器擊敗對手的騎兵。不過美軍的戰術並未對歐式近代騎兵產生多少實質影響,一戰時,歐洲列強騎兵還是習慣拔刀衝鋒。

  那些被歐洲列強擊敗的騎兵,馬上動作通常遠比歐洲騎兵更熟練,但馬上殺敵技術,靠的是世代相襲和自我摸索,而歐洲近代騎兵的戰鬥動作,是靠實戰經驗與計算相結合,不斷合理化和規範,杜絕一切多餘動作。

  英法騎兵因為作戰思想和實戰經驗的差異,騎兵的制式武器和殺敵動作完全不同。英國騎兵的武器是適於劈砍的彎刀,而法國騎兵的標準武器卻是適合刺殺的直劍。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法國胸甲騎兵長劍,刃長 95.25 厘米

  彎刀的優勢是劈砍時會留下巨大傷口,很容易動搖敵方軍心,衝鋒時,砍殺動作容易連續完成,便於反覆衝殺;缺點是劈砍容易致傷不易致死。直劍的優勢是雖然造成的傷口不大,但刺中軀幹或頭面幾乎必死,缺點是快速衝鋒時刺中對方后不易拔出,不利反覆衝殺。

  到底該用彎刀還是直劍,英法都認為自己的選擇有著堅實的實踐和數學計算說服力。英法流派不同,或許是因為英軍的敵人遍布全球,很多敵人是紀律較差的東方騎兵,而法國作為一個大陸國家,作戰對象多為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歐洲軍隊。

  美國著名將領巴頓,也曾為騎兵到底該用彎刀還是直劍費過一片苦心,他在 1912 年向歐洲職業劍術冠軍克萊里深入學習一周后,最終臣服於法國人的技藝,美國騎兵的戰鬥動作由劈砍改刺殺,而美軍根據巴頓研究裝備的 1913 型騎兵劍因此又被稱為巴頓劍。

  

  不過,八里橋之戰時清軍更熱衷於遠程武器。開戰當天早晨,蒙古馬隊悄悄逼近法軍先遣隊,到 50 米處才被發現,給敵以極大震撼。但蒙古人卻未發起致命衝鋒,而是玩起了弓箭火槍,終於被大炮、步槍擊退,痛失殲敵良機。

  

  ▍八里橋之戰中的清軍,右為蒙古馬隊,裝備有火器、弓箭和馬刀,此戰清軍損失 1200 餘人

  另外,騎兵的另一項關鍵裝備是馬匹。歐洲雖然不是良種馬的原產地,但通過引進優良品種和科學的人工育種技術,歐洲騎兵的馬匹更適合近代騎兵的戰場需求。

  

  ▍清軍主要騎乘的蒙古馬,平均體高僅約 130 厘米左右,尚達不到歐洲近代輕騎兵用馬的標準

  然而,歐洲騎兵即便有科學訓練,但在單兵上,最多只能與那些自小刀馬嫻熟的東方騎兵打個平手,甚至更多時候會落下風。他們只有在集團作戰時才會顯示出壓倒優勢。

  紀律中有無窮的戰鬥力

  1812 年 9 月,拿破崙遠征俄國的一場戰鬥中,因為進攻計劃推遲,導致法軍騎兵暴露在俄軍炮火下長達 3 個多小時。炮彈在騎兵陣線中撕開一條條口子,有些部隊還沒進攻就已損失過半。但法軍卻紋絲不動,有憤怒的士官長要求衝鋒或者撤退,遭到軍官的嚴厲呵斥。

  而清軍在八里橋之戰中一開始只損失了約 1200 多人,相對 3 萬多的總兵力並不算高,但蒙古騎兵遭此打擊后不是恢復、整隊以重新形成戰鬥力,而是立即做鳥獸散,並拋棄了大部分傷員。

  紀律和士氣上的天壤之別才是歐洲騎兵相對傳統騎兵戰鬥力的真正所在。

  

  ▍法軍胸甲騎兵衝鋒前向皇帝致敬,中隊長一馬當先

  一支百戰百勝的傳統騎兵,也可能有高昂的士氣和較為嚴明的紀律,但建立在近代科學計算基礎上的系統戰術訓練,形成適時強大的控制力,則是傳統騎兵與近代騎兵之間難以逾越的「代溝」。

  有一種流行觀點認為,近代歐洲騎兵是靠密集的「牆式衝鋒」戰術擊敗了相對鬆散的傳統騎兵。這種說法並不準確,騎兵在加速衝鋒到臨近接戰時,會形成局部簇團,很難保持整齊密集隊形。

  歐洲的拿破崙戰爭期間的諸多戰例表明,大部分情況下,相向衝鋒的兩支騎兵必然會有一方因士氣崩潰而撤退;或者乾脆停下發生小規模交火后脫離接觸;亦或雙方打開隊形,容對方通過,以錯馬廝殺。

  真正體現近代騎兵戰術素養的,主要是臨戰隊形的迅速轉換;潰散之後的短時間恢復、整隊,以及高超的步騎炮協同能力等。拿破崙戰爭中,潰退的騎兵,往往能快速找到自己的長官和軍旗,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重組並重新投入戰鬥。

  

  ▍奧利地 1808 年的騎兵梯形攻勢陣型圖(圖片來源:Imperial Bayonets)

  歐洲近代騎兵控制力的根源何在?

  英法這兩個在殖民戰爭中表現最搶眼的騎兵之間的對比,或許是解開騎兵控制力和戰鬥力的最好鑰匙。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英國名將惠靈頓曾說:「我們的一個(騎兵)中隊可以抵得過法國的兩個,但四個中隊便不及他們的四個,數量越多越比不上」。英國騎兵向來以馬匹精良和個人技藝高超聞名歐洲,但上升到一定規模層級反而不如法軍,源於雙方騎兵控制力的差距。

  當時的法軍騎兵中隊,整個隊列被大量的軍官和士官牢牢控制,分為前排指揮、中隊主體和隊列官行列三個部分。中隊主體的四個部分又各有軍官控制前排,兩翼還有各自的士官保證側翼的控制。以陣型為籠,以軍官、士官為鎖,有效防止了作戰中士兵的渙散和逃逸。

  

  ▍法軍胸甲騎兵中隊縱列隊形

  

  ▍法軍騎兵中隊的橫列隊形軍官士官分布圖(敵人在圖上方)C 為中隊長,L、SL 為中尉,M 為軍士,B 為下士,Mc 為軍士長,F 為軍需官(圖片來源:Imperial Bayonets)

  英軍騎兵在中隊兩翼同樣配置了大量軍官、士官,後衛隊列官也數量密集,但中隊的前排指揮卻只有中隊長一人,這會不會造成前排指揮的薄弱?拿破崙戰爭中的大量戰例恰恰證明了這一點——英軍騎兵一旦衝鋒就停不下來。

  

  ▍英軍騎兵中隊的橫列隊形軍官士官分布圖(敵人在圖上方),Co 為中隊長,O 為中尉軍官,S 為軍士,C 為下士,Q 為軍需中士(圖片來源:Imperial Bayonets)

  英國騎兵在多次戰鬥中能依靠衝鋒擊敗多個中隊的法軍騎兵,但隨後幾乎毫無例外陷入失控,士兵們不顧一切的衝鋒追殺,秩序渙散,從而遭到法軍騎兵預備隊和潰散后重組騎兵的聯合屠殺。

  

  ▍英法騎兵遭遇戰中的殊死搏殺

  由此可以推論,軍官和士官的配置數量和位置,直接決定近代騎兵控制力的強弱,並維繫隊伍的紀律和士氣。從大樣本上考察拿戰時期歐洲各參戰國的騎兵軍官、士官情況,結合歷史戰場表現,依然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

  

  ▍拿破崙戰爭各參戰國騎兵士兵與軍官、士官的平均(不分騎兵種類)比例,該表得出的騎兵理論控制力排名,與歷史中各國騎兵的實際戰場表現大致吻合(數據來源:Imperial Bayonets)

  穩定、高效的軍官和士官培養,得益於歐洲近代軍事教育和軍事操典,使其與傳統軍隊的兵頭、伍長在軍事素質上拉開了距離。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士官層級需要懂得一定數學知識,才能掌握計算尺,根據戰場形勢,相機變換陣型。

  

  ▍拿破崙戰爭時期英軍騎兵操典中,關於一個騎兵團的四個中隊改變方向大約 45 度的隊列變換操作規定,整個操作需要大約 30 個單獨的語言指令

  

  ▍拿破崙戰爭時期英軍騎兵操典中,關於一個騎兵團三個中隊從橫隊變為縱隊撤退隊形的變換操作規定(敵人在圖下方)

  除了騎術、劍術操練,軍官要在士官協助下,定期演練隊形變換,或規模更大的協同訓練。近代騎兵能保證中隊、團級協同訓練的充分開展,以培養組織協同和組織控制能力。對於戰爭而言,這比所謂的「自幼騎馬」和個人武藝要重要得多。

  如果有人認為蒙古騎兵敗於英法騎兵只是偶然,而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騎兵必不至如此,那他一定要好好學習毛主席語錄:「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29

主題

337

帖子

460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60
沙發
zigzaga 發表於 2016-12-29 21:33 | 只看該作者
漢人和滿清人都不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作者歷史常識考0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209

帖子

3600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00
3
北極天翁 發表於 2017-1-2 13:25 | 只看該作者
法國騎兵最終還是被蒙古帝國後裔的鵝國人和哥薩克人打敗,最終埋葬法國騎兵的是德國機關槍。中國manderin的騎兵沒有訓練過在槍炮環境下作戰,英軍大炮一響蒙古馬就亂跑,而且英軍騎兵不是主力,騎兵衝鋒前有槍炮準備,騎兵都備有馬槍,可manderin的騎兵常年沒有遇過槍炮突擊,也沒遇過歐洲的高頭大馬,加上當時各營都是各自為政,被擊潰不奇怪。歐洲騎兵在於太平天國作戰時就被備有馬槍的太平軍騎兵擊潰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209

帖子

3600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00
4
北極天翁 發表於 2017-1-2 13:49 | 只看該作者
湘軍的騎兵在現在的哈薩克全殲過鵝國騎兵。manderin的蒙古騎兵被英軍擊潰應該是源於蒙古騎兵常年未打過仗,屬於嚴重訓練不足,蒙古騎兵一直以狩獵為訓練方法,不會使用馬槍。而從殘酷戰鬥中強大的湘軍絕對可以擊敗歐洲任何軍隊,正是由於太強大而被皇帝就地解散,蒙古八旗已經養得不會打仗這樣皇帝才放心養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1: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