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階層的鴻溝,讓我們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2 2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其實我們大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只有動蕩的年代才會有大規模的洗牌。和平的年代越久,階級就越固化。目前中國的上升通道,不過都是之前動蕩帶來的餘波罷了。

  

  

  

  

  弄清楚這個道理,也許你就會搞清楚,為什麼大城市的房價過去會一直漲,以後也會一直漲,漲到普通老百姓根本買不起。

  很大程度上都是階級固化所造成的

  如果這些內容有點拗口,也許可以從這部紀錄片說起

  六娃在這裡向你推薦一部由BBC出品,評價口碑僅次於《地球脈動》,關於階級固化最深刻的紀錄片:

  

  《56UP》——14個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

  邁克爾·艾普特在1964年開始為英國BBC電視台拍攝了記錄片《56 Up》,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來自工薪家庭,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

  此後每隔七年,導演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

  到了最新的第八季,他們人生行至大半,歲月蹉跎,面對努力后依舊未曾改變的階級,是悔恨感慨,還是遙想當年風華正茂。年華終有老去的一天,生活是否仍將繼續。

  我很早就聽說過這部紀錄片,因為是一部真正的真人秀,當初也引起了比較大的轟動,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片源。最近聽盧SIR說起這部紀錄片,再去找就發現已經能找到很完整的一系列視頻了。

  最新的第八季完成於2012年,這一季一共三集,總共不到150分鐘,也就是一部電影大片的時間,但是卻能讓我們了解15個英國各階級孩子的一生,並通過他們,來認識這個已經逐漸固化的階級社會。

  15個孩子出身各不相同,來自各個階級的家庭。

  7歲的孩子基本都是天真爛漫的,但是長大之後所謂不同階層過上了不同的生活

  上層階級的孩子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了,他們已經明確地規劃了,或者是被父母明確地規劃了上哪個高級中學然後上劍橋大學。

  中層階級的男孩們有著更加豐富的夢想,有的很務實,有的天馬行空,女孩子則從小就被教育長大了找一個什麼樣的對象,何時嫁人生子。

  而窮人區的下層階級孩子根本談不上夢想,要談也是當售貨員、當馴馬師,甚至有的孩子的願望只是希望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

  是不是一個人的出身,影響了他在兒時的夢想,而這個夢想決定著他的人生軌跡?

  裡面所謂的窮人區的幾個孩子,他們的故事好像更加震撼人心

  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幾個,其實之一是這個女孩: Lynn

  7歲時候的她很可愛

  

  談及她自己的夢想,不是當明星、科學家、藝術家,而只是想去伍而沃茲超市上班

  為什麼這樣一個孩子有如此務實的夢想?原來是因為她就是成長於勞工階層為主的倫敦東區。

  而倫敦東區在歷史上就被看成是貧民區,在柯南·道爾筆下,霧中的倫敦最危險之處,莫過於東區。這裡臨近碼頭,居民大多是賣苦力出身的窮人和外來移民,著名的「開膛手傑克」,就曾經在這裡活動。

  然後到了21歲

  

  Lynn是一個活動兒童讀書館管理員,依舊在倫敦東區。

  這時的Lynn充滿愛心,和小朋友們相處讓她很快樂,她認為,能夠讓小朋友發現書本中的樂趣,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儘管這份工作,很顯然,不能給她帶來足夠的收入。

  但是隨著英國教育經費縮減,活動圖書館被迫關閉,Lynn隨後便失去了這份讓她開心的工作。

  42歲的Lynn

  

  已經是這樣的模樣

  這個時候的她在一家圖書館任職,依舊是在東倫敦,負責宣傳兒童相關服務。

  這份工作做到了49歲,可是隨著她宣傳的兒童服務越來越沒有人聽,工作領域越來越不具備專業性,政府對她的工作審查也越來越嚴。

  56歲時,因為所在部門整個直接被裁掉,她也失去了為兒童服務宣傳的崗位。

  當導演問她過去三十年來,為兒童做的努力值得么。她很肯定的回答:非常值得。

  可是想了一會後

  還是不禁哭了

  生活範圍的大小其實是窮人和富人最明顯的一個差距,富人們的生活範圍可以是個豪宅、別墅、大城市、全世界甚至火星。可是窮人們只能一輩子窩在地球上的一個角落,例如東倫敦里的一棟小房子,還是社會性住宅。

  56歲的Lynn靠退休金過活,生活拮据。

  

  和丈夫搬進更小的房子,樂觀的她認為沒問題的

  

  可結果發生了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最容易摧毀的,其實就是普通人,因為摧毀他們不費什麼吹灰之力。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感慨命運對一個人的不公,或者造化弄人,但是紀錄片里有一個片段卻非常的耐人尋味

  Lynn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她的兩個女兒都很美

  

  在學校表現很好,卻沒有繼續去讀大學

  節目中,她的說法是對於女兒們沒有繼續接受教育並不後悔,這是她們共同商議的結果。但是顯然,她還是有所怨言的,因為女兒莎拉生完孩子之後,面臨著和她一樣的問題。

  

  產假結束后,就發現,自己已經被解僱了。

  為了照顧家庭,撫養孫子,她的丈夫也必須延緩退休。可以說整個家族是典型的下層階級,遺憾地是她的女兒們,由於種種原因沒有上大學,也不得不繼續停留在這個階級。

  儘管她表示很滿意自己一生,很愛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可是也無法掩蓋她對現實的失望。

  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一項說話口語的她,這個時候卻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有些人再也無法重新站起來,很不幸他們將過得很慘。

  也許你可以想象,多少次陣痛之後,才有可能有這樣的感悟

  而與之對應的上層階層,沙發三劍客的故事又是這樣的

  

  如果說Lynn代表著這15個孩子或者整個社會中下層階級的一生,悲慘而又樂觀。那麼「沙發三劍客」(三名孩子7歲時是好基友,總是在一張沙發上接受採訪)中的Andrew和John則代表著上層階級。

  「沙發三劍客」是兒時的好基友

  

  Andrew和John在7歲的時候就開始讀《金融時報》這種報紙

  他們的眼界自然便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但是我想,這種眼界應該是父母賦予的,如同下層階級的孩子眼界只限於東倫敦的平民區一樣。

  除此之外,父母還縝密地幫他們規劃好了人生路線,比如Andrew,當被導演問起未來的計劃,他是這樣回答的:

  

  普通的孩子可能這個年紀根本叫不上這些精英學校的名字吧,可他的人生規劃精確到了哪個學校,哪個學院,這是階級賦予的天賦。

  而Andrew最後如願進了查特豪斯中學,大學也不出所料地進入了劍橋攻讀法律。

  Andrew的願望是當一個律師,28歲的他已經達成了這個願望。35歲成長為了一個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後來他加入英國一個重要工業集團的法律事務部。

  他的兩名孩子,一個在倫敦金絲雀碼頭金融圈上班,一個剛從聖安德魯斯學院畢業,接下來要到杜倫大學讀碩士班。

  56歲的他,半生一帆風順,可以看到一切的步調,都極其符合他年少時家庭定下的目標,這也讓他和他的家庭在上層階級待得越來越穩固。

  而另一位上層社會的孩子John,他小時候的規劃和Andrew一般無二:

  

  他如願讀了科雷苑預校和西敏學校,可是沒能讀上劍橋。

  所以他去了牛津。

  牛津畢業后,他如願從事法律行業,是一名訴訟律師,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後來也有機會從政。但是實際上,他的成長之路並不順利,可以說是付出了很多努力才能繼續留在上層社會。

  很多人看了節目以為,John一定是有什麼與生俱來的強大特權,但是實際上,他的父親在他9歲的時候就死了,母親也不得不開始工作以支付他的學費。

  

  而他讀完牛津則靠的是獎學金。

  如果John在父親死後,意志消沉,或者他的母親沒有努力工作扛起家庭,那麼顯而易見這個上層社會的家庭很容易淪為中層甚至下層。

  我們其實看過太多豪門落魄的例子,中國也有句古話叫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一個富裕的家庭發生了一些意外,或者他的繼承者在舒適圈失去了鬥志,那麼就很容易落魄,所以想要想要在階級中保持位置,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富者一樣不例外。

  而中層階級或者下層階級的人,想要往上爬,更是要付出數倍的代價。

  而Neil則是整個紀錄片最讓我最心酸一位。

  「沙發三劍客」中的最後一位:Neil

  

  

  Neil是一個中層階級家庭的孩子,在7歲的鏡頭裡他十分可愛,興奮地描述著他們三位好夥伴相約比劍,一同冒險的神奇故事,意氣風發劍指江湖。(這就是沙發三劍客的由來)

  

  14歲的鏡頭下也是一背著書包騎著自行車在社區飛速而過的燦爛少年。

  但是他沒能進入夢想的牛津大學,雖然進入了亞伯丁大學,可是第一學期結束就因為精神問題輟學。

  21歲的Neil

  

  在建築工地上班。

  只能住在簡陋的出租屋裡,可是他和我們很多人一樣

  

  都想成為一個有地位的人。

  可是28歲的他

  

  成了一個漂泊在蘇格蘭西海岸的流浪漢。

  到了35歲,他住在英國最北部,雪特蘭群島的一座社會住宅中。

  這時候,導演問他,有沒有想過7年之後你可能會做什麼?

  

  這個時候的Neil也完全沒了兒時的燦爛,甚至沒有提14年前自己想從政。他的回答讓人心酸。

  

  他想了一會,說:我可能會流浪在倫敦的街頭

  但是,7年之後的Neil,並沒有像他說的那樣成為一個在倫敦的流浪漢,而是成為了一名自由民主黨成員。

  原來Neil並沒有放棄從政的夢想,在不斷地努力后,他成功抓住了從政的機會,56歲的他成為了地區議員。

  然而他的可悲之處在於,從中層階級淪落到下層階級,渾渾噩噩的他依舊記著自己的理想是從政,想成為有地位的上層人,儘管他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可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精神問題、十幾年的流浪漢生活、到了56歲依舊是孤家寡人,他也是15個孩子里唯一沒有結婚的人。

  十五個孩子里

  沒有一個逃脫導演最初的推測

  更遺憾地是,他們真的證明了,階級的固化。幾年前天涯一個很火熱的帖子《寒門再難出貴子》,我一直收藏至今,說的是一群畢業生在銀行實習后各自不同的表現和最終歸宿,和《56UP》相同的是,這些人也基本都按照著屬於自己階級的劇本走下去。

  不知道各位發現了沒有,在英國,衡量一個家庭是何種階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金錢,而是教育程度。

  下層孩子們大多接受很少的教育,上層的則基本以牛津劍橋為歸宿。這從根本上就決定了他們以後的人生走向,以及他們後代的受教育程度,這就是教育傳承。

  中國又何嘗不是呢?為什麼一個農村出一個大學生張燈結綵,恨不得擺上十桌酒席慶祝?正是因為教育傳承很少有例外。與之相對的是,大城市生活的孩子們,上一個好大學卻容易很多,正是因為家庭確保了教育資源會向他們傾斜。

  但是遺憾的是,在中國差異化階層的,除了教育,還有一樣東西,他的名字叫房子

  在中國,如果能夠在大城市有一套房子,哪怕你是貸款買的,每個月都要付上高昂的月供,日子過得其實很拮据。可是在旁人看來,你已經是個中層階級了。甚至這個房子能決定你的後代受何等教育。

  上個世紀,整個中國都沒多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隨著城市化加劇,發展的越來越快,從祖輩老房子拆遷中獲利的人便很容易躋身中層階級,而那些自古就沒房子的人,要麼下海經商,孤注一擲,要麼就依舊在低層老實待著。

  因為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經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承傳到子女輩。

  再看現在和不遠的將來,你有沒有房子,在何處有房子,就會成為衡量你是不是一個成功的人的標準。

  於是,下層階級的人拚命想在大城市買一套房子,就是為了能躋身中層,但是他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父母一輩的積蓄、自己半輩子的工資、極差的生活質量、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隨時可能垮掉的身體,這是從低層邁入中層要付出的。

  

  而如果中層的人想要躋身頂層,這種難度相比不必多說,除了以上那些乘十倍以外,可能連自己的人性都要搭進去。

  可見想要打破階級的枷鎖是有多麼困難。

  所以更多的人希望在階級內穩定,並不是因為沒有衝破階級的慾望,而是因為這個代價,承受不起。

  我們大多數的奮鬥目標應該是像John一樣,保證自己在階級中的位置。如果你想像Neil那樣,以成為有地位的人為目標,打破階級枷鎖,那麼要付出的,你是否能承擔的起?

  房子之所以會一直漲,正是因為階級越來越穩固。

  下層階級的人努力一輩子是為了讓自己在階級內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中上層階級的人努力一輩子,則是為了不讓下面的人踩著自己爬上去。我們彼此不搭界的努力,讓整個階級越來越穩固。

  中國人太多了,社會也太複雜,所以就需要更複雜的階級構成,而劃分階級的標準就是房子。你買得起多貴的房子,就是什麼階級,而無數的人渴望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往上爬一爬,所以房子其實不是一個理財產品,而是一個階級的門票,這也註定了它會一直漲。

  由於很多階級的資源只能容納下一定的人數,而且裡面的人也都在努力保持自己的位置,所以這個階級的門票只會越來越貴,貴到普通人根本買不起,因為它代表的是一個階級的門檻,註定是普通人難以逾越的鴻溝。

  那這個狀態會持續多久呢?房價又什麼時候才會跌呢?

  之所以房價不能跌,是因為以目前中國的情況,一旦跌了,不只是意味著樓市泡沫破裂,經濟大崩盤,而是代表著階級之間的壁壘被破壞,這種情況,往往是社會大動蕩的開始,這顯然對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好的結果。

  很多國家都經歷過樓市崩盤,但都很快復甦過來了,可是一旦如中國一樣,上升到階級層面,房子又如此捆綁人的一生,一旦崩盤又如何恢復呢?

  我認為這個狀態會持續很久,可這個是中國現在所特有的現象,顯然是不正常的,像英國那樣,以受教育程度為階級的門檻才是必然,畢竟教育才是真正決定一個國家命運的唯一因素。所以,

  什麼時候

  這個社會只去懲罰

  不讀書的人,而不是買不起房的人

  這個社會才會多一點點希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1: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