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京的這15大秘密,連老北京人看了都懵逼,你知道幾個?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12-11 07:07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8111

  圜丘為何是禿頂?

  小潮妞來解答

  圜丘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的場所,又稱祭天壇。據史料記載,祭天大典在冬至那天舉行,開始祭祀時間為「日出前七刻」,也就是天還沒亮的時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寒冬臘月的凌晨,皇帝帶著皇室宗族和文武百官,在圜丘壇祭天大典上瑟瑟發抖……由此可見,祭天大典不是一件什麼舒服事兒,建造一個露天的祭天之地也不是什麼明智之舉。那麼,為什麼圜丘壇依然被建成了露天的呢?

  

  原來,在嘉靖皇帝之前,祭天和祭地這些祭祀活動,都是要在祈年殿里舉行的。在嘉靖皇帝建造了地壇、日壇、月壇和圜丘壇之後,祈年殿便成了祈谷的地方,祭祀的神仙是皇天上帝,必須是屋下祭。

  而圜丘壇卻成了祭天的場所,是大報天的地方,必須在壇上祭。但是,嘉靖皇帝為了更加貼近諸天神祇,便沒有建造屋頂。而他之後的所有的明朝皇帝,甚至連清朝的各個皇帝也沿襲了這個規矩,把祭天的儀式安排在了圜丘壇上。

  

  12

  「七星石」為什麼是八塊石頭?

  小潮妞來解答

  七星石在天壇七十二長廊東南的場地中,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塊巨石。但是,在上圖大家可以明顯地看到,在七星石的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所以七星石實際上是由八塊石頭組成的。那麼,七星石為什麼是八塊石頭呢?

  

  關於這個,有一種說法是:七星石原是明朝嘉靖年間設置的七塊鎮石,寓意泰山七峰。滿清入主中原之後,為了表明滿族也是華夏民族的一員,乾隆皇帝詔令於東北方向增設一小石,寓意華夏一家、江山一統。

  相比之下,妞兒更認可第二種說法。七星石之所以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是因為我國古人不把北斗七星當作勺子,而是把它當作玉皇大帝巡遊四方所坐的「地車」(《史記·天觀書》:斗為地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天壇作為祭天之地,玉皇大帝的地車當然也在祭祀之列,七星石擺成北斗七星狀就解釋得通了。

  

  而第八塊小石頭,它在七星石中的方位,剛好對應著天上開陽星的輔星(我國古人看它距離開陽星不遠,於是便把它叫做「輔」),這說明古人對天象的觀測非常準確,這樣一顆比較暗的輔星,都沒有被落下。所以很有可能,古人一開始設置七星石的時候就是擱的八塊。

  13

  1號線的終點站真的是蘋果園?

  小潮妞來解答

  細心的小夥伴兒可能已經發現問題了,那就是蘋果園站的編號竟然不是 101,而是 103。這也就是說在蘋果園前面可能還存在兩個地鐵站。

  沒錯,事實上確實存在另外兩個不為知之的地鐵站——福壽嶺站(編號102)和高井站(編號101)。

  

  福壽嶺站入口

  福壽嶺站亦稱地鐵技校站,位於蘋果園站西北方向福壽嶺村的北京市地鐵技工學校北側,車站構造與蘋果園站基本相同,目前地面出入口僅有一個尚可使用,其他三個入口中有兩個被水泥和各種雜物封死,另外一個被從內部鎖住。

  

  福壽嶺站站台

  高井站亦稱北京軍區站,位於西山北京軍區聯勤大院內,車站構造與蘋果園站完全不同,而是按照戰備需要修建,有專人把守,戒備相當森嚴。

  

  高井站站台

  

  停靠在車站的通勤列車

  除了這兩個地鐵站,其實 1 號線還有兩個沒有編號的地鐵站——黑石頭站和三家店站,它們和福壽嶺站、高井站一樣,均是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中最早建成的車站。

  黑石頭站位於北京西山中的黑石頭村附近,是一個地面車站,但已經廢棄,沒有列車在此停靠。黑石頭站有東行、北行兩條分支,可連接鐵路網。

  

  廢棄的黑石頭站

  三家店站是一條純軍用線,修建目的是為了戰爭爆發時可以將國家領導和高級軍事人員安全快速轉移。其實這種專供領導避難的地下線很多國家都有,只是我們小老百姓很難見到,所以帶著很多神秘感。

  14

  牛街真的有牛?

  小潮妞來解答

  牛街位於城區,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南橫街,是著名的美食一條街。

  這裡聚居著大量的回族穆斯林,同時也擁有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清真寺——禮拜寺。

  牛街是北京唯一以牛為名的大街,為什麼牛街這麼「牛」呢?難道這裡真的有很多牛?

  

  其實以前的牛街並不叫牛街,而是叫榴街。因為早先聚居在這裡的穆斯林喜歡種植棗樹和石榴樹,所以他們就把東西走向的兩條長街叫做棗林前街和棗林後街,把南北向的街叫做榴街。

  但是時間長了之後,人們覺得說起「榴街」不如「牛街」順口,再加上回民們多從事養牛、販牛、屠牛和售牛肉行業,所以就改口叫牛街了。

  

  後來因為牛街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較為安定,慈禧老佛爺還特意在1902年頒詔將牛街改為太平街,但始終未獲穆斯林的認同,所以牛街一名沿用至今。

  雖然現在牛街已經沒有牛了,但是牛街的牛氣在北京依然是獨一無二的。

  15

  簋街為什麼是餐飲街?

  小潮妞來解答

  簋街位於東直門內,西起雍和宮大街,東至二環,是北京飲食文化的代表和時尚餐飲的標誌。

  不了解簋街的小夥伴兒可能覺得簋街的歷史很悠久,其實不是,它是 20 世紀 80 年代之後才興起的,而且跟青銅器「簋」沒有一點關係。

  

  那麼為什麼簋街會發展成美食街,而不是文化街、服裝街呢?這裡面還真有點故事。

  由於清朝時的東直門專門用來往北京城內運送木材,所以慢慢地在東直門外形成了一片一望無盡的墳場,在東直門內形成了一條棺材鋪和杠房街。

  早先這裡的小販往往在後半夜蹲點叫賣,以煤油燈取光,遠處看上去燈光朦朧,加上周圍隨處可見的棺材鋪和杠房,很有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所以這裡就被人稱為鬼市。

  

  市場大潮開始后,這裡開了很多各行各業的商鋪,但奇怪的是,幾乎所有商鋪都賠得很慘,甚至連唯一的國營百貨商店也關門歇業了。

  唯獨開飯館的生意非常成功,而且這裡的飯館在白天幾乎沒人光顧,到了晚上卻車水馬龍,異常繁榮。

  隨著夜市的形成,簋街在北京變得家喻戶曉,很多人看到了背後存在的巨大商機,就連政府也是從開始的排斥強管到了後來的扶持,最後區商委還把這裡命名為「東內餐飲一條街」。

  

  由於「鬼」字終究不雅,所以區委工作人員就開始琢磨為鬼街改名,但是這裡的老闆們大都不同意,害怕因此壞了風水影響了生意。

  一個機緣巧合,工作人員在字典里發現了這個和「鬼」字音同字不同的「簋」字,而且這個字還能和吃沾上邊,於是便開始大肆宣傳,並且還在東直門立交橋簋街一側的橋頭做了一個「簋」字的大銅像,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簋街。

  現在知道為什麼簋街白天人少,晚上爆滿,還24小時營業了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23: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