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京的這15大秘密,連老北京人看了都懵逼,你知道幾個?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12-11 07:07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知道一個就算你牛逼!

  作為一個大北京子民,

  你有真正挖掘過北京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嗎?

  你知道北京古城牆為什麼缺了個角嗎?

  你知道故宮的皇帝卧室為什麼那麼小嗎?

  你知道簋街為什麼是餐飲一條街嗎?

  ······

  這15大秘密,

  就算你是老北京人也未必知道!

  

  1

  北京城門到底有多少?

  小潮妞來解答

  老北京有一種說法: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其中「內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內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門,共計 20 座。

  但是北京城的城門真的只有 20 座嗎?其實不然,除了這 20 座城門之外,北京還有龍脈口四門、宮城四門和近代四門,也就是說:北京城共有城門 32 座。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門:中華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近代四門: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水關門。

  現在的北京城,除了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德勝門箭樓、天安門城樓、端門和宮城四門之外,其他城門早已不復存在。

  

  2

  皇帝卧室為什麼那麼小?

  小潮妞來解答

  受各種影視劇的影響,大家往往覺得皇帝的卧室一定非常寬敞。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去過故宮養心齋的小夥伴兒們應該都知道:皇帝的卧室並不比平民百姓的大多少,也不過 10 平方米左右而已。

  

  而且在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皇帝卧室也多小於 10 平方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有一種說法是「屋大人少是凶屋 」「房子大吸走人氣」,所以皇帝為了保存體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只能住在狹小的空間里。蘇州十大園林和廣州四大名園裡的豪族卧室也大都在10平方米左右。

  

  但是真的是如此嗎?故宮的專家說,皇帝的面積較小,真正原因是為了保暖。因為在明清時期,北京的冬季氣溫普遍低於 -10℃,遠比現在的北京要寒冷得多。

  而北方民居的特點也是房子低矮狹小,比例大小適中,冬天太陽可以照進室內,正房冬暖夏涼,庭院是戶外活動的場所。

  

  3

  故宮最秘密的地方在哪?

  小潮妞來解答

  故宮最秘密的地方不是即將開放的皇家冰窖,而是武英殿浴德堂的東次間后室。雖然它外觀與故宮內其他建築的外觀基本沒有區別,都是紅牆金瓦。

  但是當走進裡面之後會發現,彷彿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一樣。在這裡,紅牆變成了白磚,卷棚式屋頂變成了瓮頂式屋頂,整個一個阿拉伯式建築,你會下意識的懷疑自己是否還在故宮。

  

  

  這座建築就是故宮中最神秘的所在——土耳其浴,它是故宮中僅存的兩座元代建築之一。另一座一說大家肯定都知道,就是護襠萌獅所在的斷虹橋。

  這座土耳其浴在元代曾是大內崇天門外元大都留守司衙門的浴室。在明代曾是皇帝齋戒沐浴的地方,據說明仁宗駕崩之後屍體就是在這裡清洗的。到了清代,武英殿成為御書處,這裡也被改成了蒸紙處,供印刷書籍蒸熏紙張之用。

  

  4

  古城牆為什麼缺個角?

  小潮妞來解答

  北京古城牆始建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沿用於清代至民國,經歷了七個世紀之久。現在的古城牆除了零星殘存的幾處,已經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二環路。

  細心的小夥伴可能已經發現了:古城牆沒有西北角,也就是二環路沒有西北角,西直門路段就像方形桌子一樣被砍去了一角。

  

  關於古城牆為什麼會奇怪的缺失一個角,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明朝建筑北城牆時,西北角曾修建為直角,但因地處車公庄-德勝門斷裂帶,所以屢建屢塌,最後出於無奈,只能修建為斜角。

  二,明朝修建北京城時,積水潭比如今面積更大水更深,如果要修成直角的話會非常不便,於是按照地形折向西南,形成了現在看到的缺角。

  不知道小夥伴們更信服哪一種說法呢?

  

  5

  中軸線竟然是歪的?

  小潮妞來解答

  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直線距離約 7.8 公里,是北京城市東西對稱布局建築物的對稱軸。

  作為元、明、清三朝皇權至上和大一統思想的標誌,北京中軸線是最突出「正」和「中」的地方。

  然並卵,這條有著 730 年歷史的中軸線並非大家想像中的那麼正南正北,而是向逆時針方向傾斜!

  

  經準確測量顯示:北京中軸線從逆時針方向與子午線有一個 2 度多的夾角,地安門向西偏離子午線 200 多米,鼓樓向西偏離子午線近 300 米。

  北京中軸線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傾斜呢?因為在我國古代,建築學與風水學上都講究,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王侯將相,在建陽宅時都要遵循搶陽之論,即將坎宅的正房由坎位(休門)偏轉乾位(開門)2 度 3 分。

  

  所以北京中軸線與子午線 2 度多的夾角根本就是人為主動造成的。古人的智慧真是讓妞兒嘆服得五體投地啊!

  6

  北京城的水陸雙龍到底在哪?

  小潮妞來解答

  科學家們在仔細觀察了北京城的鳥瞰照片,又翻閱了大量的相關史料之後,得出結論:明清北京城的風水布局中隱含著兩條龍,一條陸龍,一條水龍。陸龍俯卧、水龍盤卧,匠心獨運,蔚為壯觀。

  水龍比較明顯,南海是龍頭,湖心島是龍眼,中南海和北海構成龍身,什剎海是龍尾,擺向西北方向。

  

  如果說水龍比較粗糙,那麼陸龍就要精細多了。

  天安門是龍吻,外金水橋是龍虯,東西長安街是兩條龍鬚,太廟和社稷壇是兩顆龍眼,故宮是龍身,四座角樓是四隻龍爪,景山、地安門大街、鐘鼓樓是龍尾。

  而正陽門恰似一顆龍珠,讓俯卧在中軸線上的陸龍形成了一個金龍銜珠的布局,心思極恐,極富匠心。

  

  7

  頤和園中的福山壽海圖見過嗎?

  小潮妞來解答

  小夥伴兒們都去過頤和園吧,有多少人知道裡面暗藏著一幅福山壽海圖呢?

  根據七代皆為清代皇家建築設計總管的「樣式雷」透露,當年為了給慈禧老佛爺祝壽而修建頤和園時,皇帝下令要在園林中體現「福、祿、壽」三個字,雷家第七代雷廷昌巧用心思,最終完成了任務。

  

  他設計了酷似壽桃的昆明湖,壽桃的歪嘴是偏向東南方向的長河閘口,壽桃的梗蒂是西北角西宮門外的引水河道。最令人稱奇的是,斜貫湖面的西堤構成了桃體上的溝痕。

  

  湖中十七孔橋則被設計成龜狀,十七孔橋就是龜頸,寓意長壽。

  

  而萬壽山下瀕臨昆明湖北岸的輪廓線,則恰似一隻蝙蝠,振翅欲飛。蝠同福,寓意多福。

  昆明湖北岸的輪廓線,明顯地呈一個弓形,弓形探入湖面的部分,形成蝙蝠的頭部。弧頂正中凸出的排雲門遊船碼頭,像是蝙蝠的嘴。

  向左右伸展的長廊,恰似蝙蝠張開的雙翼。東段長廊探入水面的對鷗舫和西段長廊探入水面的漁藻軒,適成蝙蝠的兩隻前爪。

  而萬壽山及山後的后湖,則共同構或了蝙蝠的身軀。

  

  8

  頤和園中的「水牢」傳說聽說過嗎?

  小潮妞來解答

  站在萬壽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會發現西堤以西的湖水當中有一座孤島。這裡常年封閉,無路可通,冬天如果踩著冰過去,可以發現島上有兩道高大的圍牆。

  

  傳說,這裡以前曾是頤和園的秘密水牢,專門關押不聽話的宮女和太監。現在的這裡早已成了一片廢墟,關於水牢的傳說也就成了懸案。那麼這座具有傳奇色彩的孤島過去究竟是怎樣的?以前真的有水牢嗎?

  答案是沒有。因為過去這裡是一直是禁區,沒有人去過,所以人們對這個建築究竟是幹什麼的便產生了猜疑,久而久之就有了水牢的傳說。

  其實,這座孤島——治鏡閣島——是昆明湖中的三座大島(南湖島、藻鑒堂島和治鏡閣島)之一,而島上的建築就是著名的治鏡閣,它曾與萬壽山上的佛香閣和南湖島的望蟾閣三閣鼎立,是頤和園的三大制高點之一。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清漪園(頤和園前身)時,治鏡閣因孤懸湖中心而免遭厄運,但是也被炮轟了一番。

  到1886年慈禧太后命人重修頤和園時,治鏡閣已經由於年久失修而變得破敗不堪,再加上財力匱乏,當時的清廷不僅無力修復治鏡閣,而且還不得不將閣上的部分木石構件拆下,去營建園內的其他建築,治鏡閣就此廢棄。

  

  晚清到民國的數十年間,治鏡閣兩重城牆外麵包砌的城磚也逐漸被附近的農民拆用殆盡,只剩下現在大家所能看到的夯土牆芯了。只有一塊乾隆御題的「蓬島煙霞」石額倖存至今,前幾年已經被頤和園的文物部門異地保護了。

  9

  北京竟然也曾有「黃鶴樓」?

  小潮妞來解答

  在昆明湖的南湖島上,曾有一個與佛香閣南北對應的三層閣樓建築望蟾閣(意為賞月最佳處),它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建清漪園時仿照武昌黃鶴樓而建的。乾隆皇帝曾經十數次登臨望蟾閣,並賦詩十四首。

  

  但是,由於望蟾閣是在冬天施工建造的,所以在昆明湖注水之後,望蟾閣的地基開始逐年下沉,最後乾隆皇帝不得不在望蟾閣建成后的第十九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就對望蟾閣進行大修。

  由於望蟾閣的體量太大,加之自身重量難以承受昆明湖的風力,最終它還是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壽終正寢了,被嘉慶皇帝拆改為今天小夥伴們兒見到的一層的涵虛堂。望蟾閣從建成到拆除僅僅存在了59年。

  

  而現在的黃鶴樓,也早已不是乾隆皇帝當年仿建的三層黃鶴樓了,而是被移址改建后的五層黃鶴樓。

  好在乾隆朝宮廷畫師張廷彥所畫的《萬壽慶典圖》留下了當時望蟾閣的原貌,讓我們能夠一睹它的真容。

  

  可惜的是,由望蟾閣拆改的涵虛堂,最終還是沒躲過英法聯軍的大火。現在大家看到的涵虛堂是光緒年間在原址上復建而成。

  8110

  祈年殿為何一圈兒都是門?

  小潮妞來解答

  祈年殿絕對算是天壇里的一個360°無死角的明星建築。因為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看,祈年殿長得都一樣,一圈都是門,打開后四邊都有穿堂風。可是,它為什麼會被建成這樣呢?

  

  另外,《明會典》(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為內容的法典)明確記載了大祀殿(祈年殿初名)在1420年天壇建成之初是一座矩形建築。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三重圓形尖頂建築呢?

  其實,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由於明武宗死後無嗣,所以作為武宗堂弟的朱厚熜就被張太后(明武宗之母)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破格提拔成了皇帝,也就是說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朱厚熜為了證明自己的皇位是天意如此,便號召群臣翻閱古籍尋找證據,沒想還真被他搬出了不少「禮數」。比如,天壇在永樂皇帝建造之初叫天地壇,於是他便在北京城的北邊、東邊和西邊分別蓋了地壇、日壇和月壇,以分擔天壇祭祀的壓力。

  同時他還按照「天圓地方」的說法,把天壇的主要建築都建成了圓形,矩形的大祀殿被改建成了圓形的大享殿。在設計大享殿的時候,他參考了中國古代傳說中最早的祭祀建築「明堂」(一個一圈兒開窗、四面通風的獨特建築),最後將大享殿建造成了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一圈兒開門、四面通風的三重圓頂建築(PS:祈年殿於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依原樣重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0 23: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