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院士為何多出自江浙?戰亂與人口遷徙使江浙人才輩出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12-7 09: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編撰 | 司馬亮 2010年08月13日16:48  

  兩院院士增選剛剛結束,在1469名院士中,江浙籍的院士高達三成,而青海、寧夏則仍未實現院士零突破。為何江浙盛產院士?自唐代以來,北方戰亂導致人口與經濟文化重心移至江南一帶,使江浙地區後來居上,人才輩出  經濟發達、風景秀麗的江浙滬地區,

  兩院院士增選剛剛結束,在1469名院士中,江浙籍的院士高達三成,而青海、寧夏則仍未實現院士零突破。為何江浙盛產院士?自唐代以來,北方戰亂導致人口與經濟文化重心移至江南一帶,使江浙地區後來居上,人才輩出

  經濟發達、風景秀麗的江浙滬地區,如今又多了個美名——院士搖籃。兩院院士增選於2009年歲末結束,有兩大「風景」引人注目,其一是新增選的院士中,超過八成是現任行政官員,另一現象就是,在1469名院士中,江浙籍的院士高達三成。而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報告顯示,1955-2009年當選的兩院院士出生地區分佈在全國29個省區市,只有青海和寧夏仍未實現院士零的突破,其中,江蘇籍的有323人,高居各省區之首;上海籍的有234人,居第二;浙江籍的有223人,位居第三。民間有句順口溜,「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西北的黃土埋帝王。」傳神地勾勒出中國各地的人才稟賦和分佈特點。為何江浙一帶人才輩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唐代以來經濟中心從北向南的遷移。

   從狀元之鄉到院士之鄉

    唐代以來,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了416位狀元,江浙佔了114位,素有「狀元之鄉」的美譽。明清時期的202名狀元中,僅蘇州地區就有35名,佔全國的17%。范仲淹、錢謙益、沈括、龔自珍、徐霞客、顧炎武、王陽明、黃宗羲、吳敬梓、章太炎、羅振玉、翁同龢、張謇、蔡元培等名家鴻儒都出自江浙。

  1684年,康熙帝南巡,面對江南大小官吏,皇上吟出「東南財富地,江左人文藪(sǒu)」,表達了對江浙經濟、文化地位的讚歎。也難怪康熙由衷褒揚,有清一代,不論是文人學士還是達官顯宦,按籍貫排名,江浙兩省都凌駕於他省之上,總數佔到全國的半數左右。

  清末太平天國興起,長三角戰亂頻繁,江浙文運稍衰,湖湘、嶺南兩地後起直追,走出了一大批扭轉歷史走向的軍政領袖和文化人才,但整個19世紀,湘、粵仍難與江浙抗衡,直到20世紀,江浙在中國文化學術領域的霸主地位從未動搖。

  這從新中國建國前後兩批院士的區域分佈即能看出端倪:1948年,南京國民政府遴選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共81人,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兩大類,基本上匯聚了當時學界的頂尖人物,其中,江浙籍35人,佔43%。1955年公布的中科院64位學部委員中,江浙學人25人,佔39%,

  1955年以來,僅杭州高級中學就走出了47位院士,包括:馬敘倫、陳達、陳望道、陳建功、潘天壽、徐匡迪……而在浙江科技館展出的中國科技史上泰斗級人物,更是多達350位,包括竺可楨、錢學森、茅以升、嚴濟慈、蘇步青等在內,他們的名錄鑲滿了科技館的十幾面牆。

   戰亂成就江浙

  為何江浙一帶易出名人?這與我國自唐朝以來經濟中心從北向南遷移有關,隨著大量的北方人南遷,文化中心與人才中心也隨之向南推移。

  我國古代最早開發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這裡是古代政治經濟中心,自然也是人才文化中心。東漢以後,北方頻繁的戰亂使黃河流域的經濟受到沉重打擊,人口大量南遷。唐代,由於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北方有所恢復和發展。然而,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在黃河流域爆發,北方又陷入戰亂之中,經濟中心由此開始南遷,導致第二次人口南移。直至北宋滅亡,南宋定都杭州,將北方大部分人才帶到了江浙一帶。這時江浙一帶,各類官私學校的數量在全國居於前列,而當地人們受教育的機會也大大高於其他地方。由於宋朝以文立國,重文輕武,再加上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使當時的科舉考試盛行,讀書人地位增高,沿及明清,有些人為此甚至走火入魔。比如吳敬梓筆下的范進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人口大規模南遷,為南方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和技術人才。大量來自北方的精英人物,加上江南地區優越的開發條件,優勢就顯現出來。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之下,南北方之間人才數量的對比更加懸殊,地域人才集團的分佈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

  人多地少 讀書謀生

  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百姓日益富裕,人們不再為飢荒所困,人口大量增加,出現了人多地少的趨勢,人們除了耕種土地外,讀書成為另一種謀生手段。在傳統的農耕背景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人通過科舉進入官場,會為整個家族帶來很多好處。這使得經濟條件好的家族不遺餘力保證子女讀書,考得功名,以光宗耀祖,增加家族的優勢。鼓勵孩子讀書就成了一種風尚,所謂「耕讀傳家」就是這個道理。經濟發達,教育的投入也增多,人口受教育的機會增大,成才的機會也多。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此外,江浙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毗鄰大海,水網密布,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江山秀麗、美景眾多,為財力和智力的增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相比之下,像青海、寧夏等地區,由於地理氣候環境惡劣,人們生活普遍窮苦,因此他們最為關心的是自己的生計,讀書人自然不多。青、寧地處黃河流域的源頭,距中原文化、長江文化較遠,且長期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後,當地的教育投資勢必不如其他省區。另外,青海和寧夏解放時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僅為6.7%,人口密度低,產生院士的幾率自然也就低。

  家學傳承,同鄉提攜

  江浙地區歷史上即以家學淵源著稱,很多院士出身書香門第。這方面比較典型的當推浙江錢家。這個家族在最近100年間,先後出了一位諾獎得主錢永健、二位外交家、三位科學家、四位國學大師、五名全國政協副主席,還有十八位兩院院士。剛剛去世的錢學森就是這個家族的代表人物。

  另外,江浙人極重同鄉情誼,不論是經商、做官,還是切磋學問,都極力幫襯,相互提攜關照。這種同鄉之間的相互提攜,給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很多機會。明清時期,無論科考還是當官,拜同年、拜鄉誼的風氣貫穿始終。到了民國初年,蔡元培執掌教育部后,在他的提攜下,江浙學人盡據要津,形成了把持中國教育界和學術界的壟斷局面。當時的教育部高級職員中,包括次長和三位參事、兩位司長,都籍隸江浙兩省。

  蔡對浙江同鄉的關照提攜,在魯迅身上可見一斑。1912年民國肇始,蔡元培作為革命元老出任首任教育總長,而魯迅正待業在家,蔡元培即伸出援手,聘魯迅任職教育部,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教育部官員生涯。1927年,魯迅離開教育部后,與許廣平來到上海,生活一時沒有著落。蔡元培時任政府大學院院長,特意為魯迅安排了一個「大學院特約撰述員」的職位。這可是名副其實的美差——魯迅既不用從上海到南京上班,也不必作任何研究,月薪高達300元。魯迅前後拿了4年多薪水,共計14700元大洋,有人折算,約合黃金490兩。後來,魯迅因在該崗位上「絕無成績」而遭大學院裁撤時,蔡元培還替他說情,設法阻止。以兼容並包著稱的蔡元培,能容忍紹興同鄉魯迅虛領4年薪水,卻容不下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的狎妓行為,背後原由,難道與陳出身安徽,而非浙籍有關?

   招生限額,百里挑一

  自從唐代以後北方戰亂人口南遷,江浙一帶形成了深厚的習文重儒的文化氛圍,改革開放后,江浙因地利之便而開風氣之先,大力加強對外文化教育交流,與中西部相對封閉的教育環境比較起來,繼續保持著領先的人才優勢。現今,江浙地區的教育資源和生源素質都好於北方。近日北大公布校長實名推薦的中學名單中,以江蘇為最多,表明我國的基礎教育重心依然在這個地區。為了緩解這種局面,國家在高等學校招生制度上通過限定名額來避免過大差異。其實這種辦法自宋代起就有了。宋代規定了各地舉人的名額,因為江浙一帶考生眾多而名額與其他地區相差不大,最後就產生如歐陽修所說的那樣,東南「百人取一人」,西北「十人取一人」的現象。明清的舉人選試分為南北卷,不管有多少人進入省級考試,最後選擇的時候各地人數差不多,避免地區差異太大。

  這些政策客觀上也給江浙的讀書人造成了更大的壓力,逼迫他們更加努力讀書,這也許是此地人才輩出的另一原因吧!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12-7 09: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6-12-7 09:58 編輯


蘇州籍院士人數106位,數量居全國之首。其次為寧波籍兩院院士也有87名。故這兩個城市,都有院士之鄉的美名。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12-7 10: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6-12-7 10:43 編輯

潘承洞 數學家。長期從事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證明了1+5、1+4,為後來的1+3、1+2的證明奠定了基礎。
陸熙炎 有機化學專家。他在人工合成胰島素中作出突出貢獻。
周干峙 城市規劃專家。參與並設計上海、深圳等重點城市總體規劃,主持唐山、天津的重建工作,研究舊城改造。
吳健雄 物理科學家。美籍蘇州裔。參加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實驗證實宇稱不守恆等定律。
王守覺 電子學家。王守武的弟弟。主持我國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和神經計算機--預言神1號的研製。
汪品先 海洋地質學家。他的大陸架超微化石群與生物群內差異理論,為我國在海域勘探石油,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程民德 數學家。從事函數論與圖像識別研究,在指紋識別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范滇元 激光物理學家。負責研製我國最大激光核聚變裝置,被張愛萍上將譽為神光。
姚zheng 腫瘤生物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具有較好選擇抗人肝癌單克隆抗體及診斷和治療。
鄒世昌 材料科學家。對我國原子工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時銘顯 化工設備專家。為煉油催化裂化關鍵設備的成套技術國產化和煉油新技術攻關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競雄 作物遺傳育種學家。在玉米高產技術攻關中成績斐然,是玉米界的首席專家。
黃勝年 核物理學家。測定並澄清了國際上核武器與核發展所需要的某些數據。對氚和α粒子伴隨裂變的各種關聯特性研究。
夏堅白 大地天文學家。我國大地天文學奠基人。毛澤東主席曾與他親切交談。
丁大釗 核物理學家。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為我國研製核武器提供了基本數據。
殷之文 材料科學家。在建立我國岸用和艦用聲納陣列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宋鴻釗 醫學家。首創大劑量化學治療絨癌。
張光斗 水利水電專家。長期從事地震對拱壩、庫水、地基的相互作用研究。負責設計密雲水庫、青石嶺水電站等,參加了小浪底、三峽工程等設計。
陸寶麟 醫學昆蟲學家。對我國蚊類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成為該學科的開拓者。
劉建康 生態學家。主要研究魚類學、淡水生態學,論證了三峽工程不影響魚類生態的繁衍。
顧健人 腫瘤專家。探索了肝癌治療的新途徑。
陳華癸 微生物學家。是我國現代土壤微生物學奠基人之一。為我國水稻高產作出了突出貢獻。
顧翼東 化學家。從事我國豐產元素鎢、鉬、鈮、鉭及稀有元素化學的研究。
程耿東 力學家。他長期從事結構優化、計算力學工程、智能機算方面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李依依 冶金與金屬材料學家。對高溫合金、低溫鋼、抗氫鋼等新型材料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張青蓮 穩定同位素科學家。在原子彈炸藥研究中作出突出貢獻。他測定的銦、銻、銥、銪、鈰的新標準原子量被國際採用。
唐孝炎 環境保護學家。對光化學煙霧、酸雨、臭氧層破壞及防治對策進行系統研究。
周同慶 光譜學家。主持國產x光管的研製,推動我國真空技術的發展,是我國光譜學的開拓者。
馮新德 高分子化學家。長於生物老化機理的研究。
汪集 地熱學家。對我國大中型含油氣盆地熱特徵和對油氣資料進行了論證,填補我國礦山地熱與大地熱流領域的空白。
謝毓元 有機化學家。主要對天然產物的合成及抗血吸蟲病、金屬解毒、放射性核促排藥物的研究。
楊嘉墀 自動控制學家。他領導並參與導彈、原子彈、人造衛星的自動控制研究。
何澤慧 物理學家。發現鈾核的三裂變和四裂變,領導建設我國核反應堆和加速器配套實驗設備,為我國核武器研製作出了突出貢獻。
章申 化學地理和環境科學家。他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和主要學術帶頭人。曾主持長江水系環境背景值研究等。
李慶忠 物理學家。長期從事地理物理勘探研究。為我國摘掉貧油國帽子作出了突出貢獻。
張鍾華 計量科學家。先後主持完成超導強磁場標準等科研項目,達到國際水平。
阮長耿 蘇州醫學院院長。
沈善炯 遺傳學家。在關於核糖核酸在遺傳中作用的研究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曹楚南 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長期從事金屬腐蝕和防護研究。
王淦昌 核物理學家。他被譽為我國氫彈之父,並提出和平利用核能。
李敏華 力學專家。長期從事塑性力學、材料抗疲勞、應力分析研究。
范滇元 激光物理學家。負責研製我國最大激光核聚變裝置,被張愛萍上將譽為神光。
唐孝威 核物理學家。設計了我國兩彈引爆技術。應用高能物理科學為腦功能成像技術做出突出貢獻,是核醫學探索生命的首席科學家。
周邦新 核材料學家。組織領導國內低濃油元件生產,組建核燃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王守武 半導體物理學家。我國半導體工業開拓者之一,研製成功我國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
孫鈞 結構工程學家。開創地下結構工程力學的新學科分支。對北京、上海的地鐵、三峽工程船閘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時鈞 化學工程學家。在水泥研製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錢人元 高分子物理、有機固體導電學家。他是我國這兩項高科技領域的開拓者。是中國聚丙烯工業奠基人。在電導光導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貢獻。是高分子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首席科學家。
吳建屏 神經生理學家。對人的大腦研究有突出貢獻。
程開甲 物理學家。他是一位將軍科學家。在羅布泊試驗場多次主持空中、地面和地下核試驗。
吳仲華 工程熱物理學家。他的「吳氏通用理論」在國際上已廣泛應用於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的設計中。
王大珩 光學專家。我國光學事業的奠基人。開拓了激光等領域。1986年3月與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院士一起向中央提出了發展我國高科技事業的「863計劃」。
貝聿銘 當代世界著名建築師。美籍蘇州裔。他的建築設計形成了從環境和經濟角度去理解建築的思維方法。
殷瑞鈺 材料科學家。主持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熔融還原的鍊鋼技術有突破性進展。
黃文熙 水利水電專家。長期從事岩土工程和水利建築研究,參加治淮、武漢長江大橋等工程。
徐曉白 環境化學家。主要從事環境致癌物等在環境中的分佈、生態毒理以及環境化學和交叉學科的研究。
李強 無線電專家。主要研製電器遠距離通訊、大功率無線電收發射機。
顧誦芬 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殲八Ⅱ戰機的總設計師。
錢七虎 軍事工程專家。率先將運籌學和系統工程方法運用於防護工程領域。
鄭國 細胞生物科學家。創造人工細胞融合雜交技術--新物種,培育優良品種。
徐國鈞 藥學專家。善長生藥顯微鏡鑒定,主持長沙馬王堆出土藥物的研究。
馮端 凝聚態物理學家。主要研究激光、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科學等。
何鳴元 石油化工專家。他的分子篩用於重油催化裂解、聚丙烯等新工藝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汪聞韶 土力學和土壩地基抗震學家。研究土壩地基在抗震中的有效見解,並建立了計算模式。
蘇肇冰 核物理學家。為高溫超導現象提出了新的理論解釋。
李德生 石油地質專家。主持並參與玉門、大慶、渤海灣油田的勘探和開發。
姚開泰 腫瘤病理學家。對鼻咽癌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談鎬生 數學物理學家。在稀薄空氣動力學、湍流研究、推動力學現代化等作出突出貢獻。
吳傳鈞 地理學家。主要研究土地利用、國地整冶、區域規劃和生產力的布局。
朱能鴻 天文學家。負責研製成功世界上直徑最大的天體測量望遠鏡。
錢易 環境保護學家。主要從事排水工程及廢水處理和利用的研究。
下述人員原藉蘇州,出生於外地,又回蘇州求學
楊澄中 已故。出生於常州。1932年畢業於蘇高中。
吳浩青 出生於宜興。
戴念慈 已故,出生於無錫。
馮康 已故,祖籍紹興,生於南京,隨父定居蘇州。
李政道 美籍華裔。祖籍江蘇蘇州,但出生於上海。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附中。
韋鈺 出生於廣西桂林。1955年畢業於滸關中學初中部。現任國家教委副主任。是我國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在南工創建生物醫學工程系,在圖象重組理論方面國內領先,曾做出國內第一張CT象。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鳴高 出生於無錫。求學於蘇高中
程天民 出生於宜興。
錢偉長 出生於無錫。 求學於蘇高中
吳仲偉 出生於江陰。
鄒競 出生於上海。
談家楨 出生於寧波。求學於蘇州東吳大學。
欽俊德 出生於吉安。
高尚蔭 已故,出生於嘉善。
錢令希 出生於無錫。曾求學於蘇州中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1: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