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不是潘金蓮 | 警惕我們身邊的偏執狂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12-4 00:22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篇文章有點惡毒

  你敢看嗎?

  中國需要更多的心理醫生。

  馮小剛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蓮》上映了。

  那部電影是我和兒子一起看的,看完電影,我懷疑自己帶孩子去是不是對的。

  因為我覺得,兒子現在的年齡還不適合看這部影片。

  中國的電影是沒有分級的,任何年輕階段的人都可以看任何類型和尺度的影片。

  雖然影片中沒有太多暴露或血腥的畫面,但我還是很擔心兒子看完這部劇后的感受是什麼?

  01

  影片大概內容

  影片沿襲了一貫的馮小剛幽默,有一些橋段確實是蠻搞笑的。但從整體上來說,看完這部影片,我心情有點沉重。

  沉重的原因是這部影片所講述的內容。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農村婦女李玉蓮,因房子問題跟丈夫假離婚,離婚後分到房子的丈夫跟別人結了婚。於是,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

  李玉蓮就這樣莫名其妙的成了一個離婚的女人,在她心裡,她一直都覺得離婚這件事不是真的,因此,她不斷地上訪,告狀,並一下子告到了北京。

  李玉蓮的告狀行為讓當地很多官員下了台,新上任的官員為了不讓李玉蓮再去北京告狀,想了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安撫她。

  大部分人看到這些橋段,會忍不住拍手稱快。這和我們的社會環境以及社會中一些不公平的現象所產生的民眾心理不滿有關。

  很多人都特別同情李玉蓮的遭遇。

  看完該片,你不得不說,馮小剛是一位非常厲害的導演。

  他把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分成了3塊。

  第一塊是大銀幕上的圓形,實際上那是一個通道。

  對有些人來說,他們的生命就是一個比較窄的通道。

  那個圓象徵著一個洞,類似人走在管道里,一不小心走進了死胡同里的感覺。

  影片中的絕大部分畫面都是那種圓形的通道的感覺。

  

  第二塊是大銀幕上的小四方形,這個四方是有稜有角的,它沒有任何圓潤的地方,但是這個四方也是比較小的。

  第三塊是畫面佔據整個屏幕的時候,這代表的是我們生命中有很多寬大或更寬容的東西。這種情況出現的不多,差不多是電影快結束了才出現。

  站在心理諮詢師的角度去看這部電影,我認為這是一部具有心理教育的片子,李玉蓮是一位具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

  也許有人會很氣憤,甚至質疑我,「我才不信,李玉蓮真的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不管你信不信,我還是要說出來,而且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還蠻多的。

  這類人群特點的成因跟幼年時期不好的經歷有關。

  存在即合理。

  請聽我慢慢分析,李玉蓮為什麼是一個有邊緣特質的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

  02

  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標準

  首先,我們來看下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一般情況下,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7點。

  第一點,對挫折的拒絕,過分敏感。

  李玉蓮找當地的法官,法官受理了她的案件,但判決的結果沒如她的願,所以,她把這視為是一種拒絕。

  然後,她去找縣長,縣長沒有見她,因此,她把這種行為也理解成是一種拒絕。

  後來,她去找市長......

  對挫折和拒絕的敏感,讓她一路告到了中央。

  她去找前夫,要求前夫承認他們是假結婚,再跟她重新結婚,這個願望在前夫那也受到了挫折。

  她無法接受挫折,於是,去找她親弟弟,想讓親弟弟幫助她殺掉前夫,親弟弟拒絕了她的要求。她又去找屠夫,答應用性來交換幾個人的命。屠夫具備一個正常人的思維,果斷地拒絕了。

  但這些在李玉蓮那裡都變成了他們故意不幫她。從此以後,他把這些人全部從生活中刪除。

  

  第二點,容易長久的記仇,不肯原諒。經常體驗被侮辱,被傷害或被輕視的感受。

  故事的起因來自前夫的一句話,「你不是李玉蓮,你是潘金蓮。」

  前夫的這句話對她來說,是一種侮辱。

  因前夫把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李玉蓮一直都沒辦法原諒對方。

  別人對她的怠慢或拒絕,對她來說是一種輕視。所以,她一級一級的告上去,因為她無法忘記這個仇恨。她要把得罪過她的人,全部拉下馬。

  以上這些都是一種長久記仇的表現。

  第三點,猜疑,體驗歪曲的一種普遍傾向,以及把他人無意和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輕蔑。

  這點在影片中很明顯。

  法官告訴她,這個案件在法律上的判決是有效的,即使你去告,也沒有用,法律就是法律,上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李玉蓮直接把這理解成一種輕視和敵意的行為。她認為他們都是站在她前夫那邊的。

  第四點,以現實環境不相稱的好鬥,頑固的維護個人權利。

  這種好鬥表現在連續10年的告狀行為。

  告狀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鬥爭行為。

  好鬥的結果是:李玉蓮荒廢了自己的牛肉湯館。他自己的生命,似乎也一直在跟別人做鬥爭,頑固地維護她個人權利。

  當然,上訪是每個公民的權利。

  但她上訪的目的是,認為法院的判決不公,想讓法院重判。她想跟前夫再結婚,再離婚,這對她來說,才是一個個人權利的表現。

  並且,在各種證據面前,她無法相信這一點。

  這是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典型表現。

  第五點,極易猜疑,毫無根據的懷疑配偶或者性伴侶的忠誠。

  很多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會經常懷疑另一半的忠誠度。

  曾經在心理諮詢室遇到過一對沒有提前預約的夫妻。

  丈夫問我,「你有沒有測謊儀,我想看看我老婆有沒有跟別人有染。」他太太的回答是,「哪怕我跟一位撿垃圾的人聊了幾句話,丈夫都會懷疑,我跟收垃圾的人有姦情。」

  其實,這種人在婚姻中還蠻多的。

  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偏執狂行為,更多的是認為這個人是程度比較嚴重的小氣,

  第六點,有將自己看的過分重要的傾向,表現為持續性的自我。

  整部影片中,李玉蓮的態度是:這個世界必須按照我的想法來,如果世界不按照我的想法,那世界就是錯的。不按照我意願來的人,都是壞人,都要被打倒,我必須要把你們都繩之於法。

  在這過程中,如果別人影響了她的利益,她也要把別人殺掉。

  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狀態,她把自己看的太過分重要了。那些客觀的證據也好,法律的公正也好,這一切對她來說都沒有意義,只有她的想法和願望才是最重要的。

  第七點,將影響這個事件的所有因素都解釋為陰謀,毫無根據的先佔觀念。

  很多人懷著自己的一點目的去跟她交流,她把所有人都認為是不讓她去上訪的。甚至,她會認為這些人都是她前夫花錢買通了的。

  別人合理的,利己的想法都會被她認為是傷害她的陰謀,包括他的同學大頭。

  大頭確實是想跟李玉蓮結婚的,雖然他跟別人做了一個利己的交易。可惜,李玉蓮忽略了很想跟大頭一起過日子的願望,認為這件事徹徹底底的就是一個陰謀。

  一般情況下,7條中只要符合四條以上,就可以診斷為偏執型人格障礙。

  李玉蓮的癥狀至少符合五六條。

  

  03

  邊緣性的特質

  很多人看到影片中李玉蓮的行為會發笑,覺得她的行為跟很多人的行為不一樣。也許,很多人會把她當成一個可笑的人。

  如果我們跟這類人在一起生活,相處,交往,可能你就笑不出來了,你會體會到特別大的挫敗感和恐慌感。

  偏執型人格障礙是指: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為什麼說李玉蓮有邊緣型的特質呢?邊緣型的特質在於3個字,不!穩!定!

  不穩定表現在4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人際關係的不穩定。

  李玉蓮沒有特別親近的好友和親戚,包括她身邊的鄰居,也很少見她有來往。

  跟她有關聯的,出現過的人,有她以前的小學同學,賣肉的屠夫,以前幫助過的一個人。

  她去請他們幫忙,對方拒絕了她,她立刻把這些人刪除掉。這種不穩定的人際關係,容易把別人極端的理想化或極端的貶低。

  對她來說,人際關係非常不穩定。

  如果別人幫助了她,對她來說,他們就是救命恩人。如果別人不幫她,那就是敵人。

  所以,在影片中,你會看到,李玉蓮不斷地上訪,官員們直接被她拉下了馬,這就是在極端的理想和極端的貶低中不斷遊走的表現。

  第二個方面:不穩定的情緒。

  李玉蓮沒有太多特別有趣的東西,你會發現她是一個非常沒有情趣的人。

  內心中,她有很多的憤怒,憤怒會持續一會兒就沒有了。

  前夫出意外死了,死了之後,她感到非常悲傷。她一直都很想復仇,因前夫的死亡,仇恨也沒有了。對她來說,這是一種仇人喪失的悲傷。

  後來,她有自殺的傾向,這也是一種情緒不穩定的行為。

  第三個方面:不穩定的自我意向。

  李玉蓮對自己是誰弄不清楚。

  她的丈夫說,「你好像潘金蓮」。

  她不知道自己是李玉蓮還是潘金蓮,以至於她一直在反覆的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她的這種表現,證明了她內心中已經認同了這句話。只有認同了自己是潘金蓮,才會去努力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

  自我意向不穩定的人會隨著別人對她的看法發生改變,她的丈夫說她是潘金蓮,她就真的以為自己是潘金蓮了。

  一個自我意向穩定的人,是知道自己是誰的。如果有人說:「老胡,你是個壞人。」可能我會笑一下。因為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可能有時會自私自利,但絕對不是一個壞人,我知道我自己是誰。

  但對於自我意象不穩定的人來說,別人說我說什麼,我就有可能是什麼。所以那些對他人評價特別敏感的人,也可以理解為自我意象不穩定的表現之一。

  第四方面:有明顯的衝動行為。

  衝動性行為的人可能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立刻付出行動。

  李玉蓮本來打算今年不上訪的,但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你不要上訪了」而馬上衝動地跑去上訪。

  無意中,她發現大頭跟被人有了交易,瞬間摔壞了一隻暖水瓶,直接轉頭走人,不給任何人解釋。

  這些邊緣的特質都蠻明顯的,同時,這些特徵會呈現出一種癥狀:長期感到空虛。

  李玉蓮長期沒有跟任何人建議一個真正的長久的關係。

  現實中的關係,多半在他的想象中,她的家呈現出來的感覺是冰冷的,那種感覺是一種長期空虛的表現。

  當我們身處人群之中,我們會感覺蠻好的。但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會感覺虛空的不行。有些邊緣型特質的人,會用一些衝動性的,損害自我的方式去抵消掉虛空感,比如:性癮,物質濫用,衝動性的刺激性行為,開快車,暴飲暴食。

  我不知道馮小剛把這部電影拍出來的意圖是什麼?但從我的觀點來看,這是一部非常有心理教育意義的片子,這活脫脫就是一個具備邊緣特質的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

  

  04

  影片帶來的思考

  看完影片,很多人會忍不住為李玉蓮這個形象鼓掌。

  因為李玉蓮的行為滿足了社會上很多人的願望,在很多人眼裡,她是一位跟不良行為和權威做鬥爭的鬥士。

  其實,李玉蓮這個角色,可能已經被我們每個人利用了。我們把自己的願望和情緒全都投注在她身上,讓她去幫我們完成未實現的願望。

  不管是政府還是別人,我們都有一種強烈的期待的感覺。就像一個沒有能力自我照顧的小孩,對媽媽有強烈的期待一樣。

  我的朋友武志紅寫的新書《巨嬰國》馬上就要上市了,他認為中國的巨嬰現象特別明顯。

  巨嬰的意思是,外表是一個成年人,內心還是一個嬰兒。對周遭發生的所有的一切都會產生不合理的期待。而且,我們會感覺自己特別無力,渴望周遭的環境按照我們的意願來行動。

  當我們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等各方面不是很穩定的時候,我們需要尋求一種心理幫助。不管你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或偏執型人格障礙,通過一些有效的手段,都是可以改善的。

  為自己負責。

  在中國的文化中,看心理醫生的人,會被認為是有病的。有病的狀態,我們是不願意承認的,這也導致我們不願意主動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邊緣型人格障礙和偏執性人格障礙最典型的一個特質是:不太願意去尋求幫助,對別人不信任。且非常在意自己,所以,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

  這可能跟成長過程中受到過的傷害性的體驗有關,傷害性的體驗,慢慢地變成了我們人格上的改變。

  有病,就像我們普通人得感冒一樣,每個人都有可能生病,這是不可控的。如果我們抗拒對自己的理解,很可能會走像李玉蓮那樣的道路,這樣的生命沒有太多的意義。

  十多年來,李玉蓮活著只為了一個目的:上訪和鬥爭。

  當鬥爭的對象沒有了,活著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人生該何去何從自己也不知道,這個結果蠻悲哀的。

  電影到這,差不多快結束了。

  電影的結局相對來說是開放性的,

  最後,馮小剛可能是為了安慰一下大家。於是,把李玉蓮的行為和仇恨都合理化了:當時流了產。

  

  05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觀點

  看完這部影片,心裡還是覺得滿不舒服的。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對電影都有自己的感受。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看別人的生活,體會自己的人生。

  中國真的需要很多非常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找心理諮詢師聊一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5: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