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半」字哲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明代文學家屠隆的《娑羅館清言》中有言:「樓前桐葉,散為一院清陰;枕上鳥聲,喚起半窗紅日。」這個「半」字,可以說是頗堪玩味,讓人頗生感慨,實在是體現了這位作家鮮活的藝術思維和審美意識。
  
  傳統的中國文人,常以這樣的「半」視角去觀照社會世情風俗,人生百態,因此形成了中國人的「半」字哲學、「半」字文化。
  
  「話不可說盡,事不可做盡,莫扯滿篷風,常留轉身地,弓太滿則折,月太滿則虧。」「人世間境遇何常?進一步想,終無盡時;退一步想,自有餘樂。《道德經》曰『知足不辱,知恥不殆,可為長久。』」這種人生經驗,即所謂:「凡事當留有餘地。邵康節先生詩云:『美酒飲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開時。』最是養身處世之妙法。」這種人生況味,你可以說它有看破紅塵之感,甚或有那麼一點點世故,但是,卻不失為人生的一種策略藝術,一種處世方式,一種生存智慧。
  
  「半」的生存哲學,在中國傳統文人那裡,成了他們的人生態度和處世行為方式。閱讀林語堂、李敖的一些文章,他們都曾引用過清代李密庵的《半字歌》:「看破浮生過半,半字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里乾坤開展。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徑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餚饌半豐半儉。童僕半能半拙,妻兒半朴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飲酒半酣正好,花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摻,會佔便宜只半。」
  
  其中,平素生活,日常瑣碎,時間感悟,居所建築,勞作讀書,衣食起居,自我身份,待人接物,觀賞風物,心靈生活,生死觀念,處世(事)態度等等,這種對待人生,對待生活種種方面,李密庵採取的都是「半」字哲學的態度。這贏得了林語堂先生的高度讚賞,「這總是最優越的哲學,因為這種哲學是最近人情的。」
  
  林語堂主張「半半哲學」的人生,這可以說是他最為嚮往的生活了。從傳統文化的層面說,林語堂的「半半哲學」,實則是調和了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的一種中庸生活。我以為,林語堂是為自己,當然也是為那些苦苦尋找人生幸福或者人生歸宿的人,在理想和現實、塵世和天堂,這些人常常感到矛盾和困惑之間,找出了一條最為實際、恰切、平衡的生活出路。這就是,林語堂所說,「所以理想人物,應屬一半有名,一半無名……窮不至於窮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於富到可以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稱心如意地資助朋友,錦琴也會彈彈,可是不是十分高明,只可彈給知己的朋友聽聽,而最大的用處還是給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點,可是只夠擺滿屋裡的壁爐架;書也讀讀,可是不很用功;學識頗廣博,可是不成為任何專家……」
  
  我相信,這是林語堂的庸常而個性的生活寫照,也非常符合他所主張和欣賞的中國人的生活的藝術人生態度。我也相信,處於這樣一種生活中的人,一定減少了些虛無縹緲的目標,不能實現的痛苦,功力、名望、金錢之不得的苦惱,從而獲得快樂、幸福、自由的人生。
  
  其實,「半」字哲學,對於現代人的生活是有意義的。「半」字哲學,是一種人生態度的倡導,我以為它的本質精髓就在於對慾望合理性的控制。現代人之所以生活問題多多,沒有處理好泛濫的慾望,是一個關鍵。人生最大的痛苦,莫如說是欲求的痛苦。雖然說,人生沒有欲求,就沒有生命,就沒有希望,但是,並非你希望得到的,就一定能夠如願以償;展開理想的翅膀,就一定能順利抵達到你所期望的終點。何況還有那些非分之想,脫離現實之念呢?既然如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態度,或者行為方式——以這樣一個「半」的角度、方式切入生活,進入現實,或許能夠真正與生活達到某種默契,求得在現實中一個恰當、合理的位置。而這或許也可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處世方式,一種生存的智慧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5: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