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駁所謂毛澤東時代「普遍貧窮」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 0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右派精英否定毛澤東時代的成就,抓住的一個主要理由,就是所謂的「普遍貧窮」。他們一直怨婦似的苦訴那時如何「吃不飽飯」、「挨餓」等,真是煞有介事!
  這裡首先要澄清的一個問題是:究竟什麼是真正的貧窮?比如一個家庭,全家省吃儉用,集一切財力、物力,建造了新房,置辦了車馬、生產工具等,即使生活上苦一些,但那叫貧窮嗎?同樣的道理,一個國家,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積累了那樣多的物質基礎和家產,自主開發了那樣多的尖端工業和科技成就,那叫貧窮嗎?就只說毛澤東時代創建的核武庫、兩彈一星技術系統就值多少財富?更不說當時建造的一系列大型工業基地、還有全國農田基本建設等,將相當於多少財富?據有人推算,中國在1949—1979年30年間的基本建設總投入(資金和勞動力價值)就達3636萬億元 ,這麼大的價值都作為固定資產存在著。這相當於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239萬億元)的260多倍。這難道不是社會的物質財富嗎?右派們大概對艱苦創業與貧窮,積累財富與消費財富的界限也分不清吧!
  右派們所謂毛澤東時代的「普遍貧窮」、「吃不飽飯」,或許只是指生活方面的,但那也只是在「三年困難時期」才有過的現象,而絕不能概括整個六、七十年代的人民生活狀況。事實是:在「三年困難時期」之後毛主席和黨中央更加重視農業發展,號召全國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改土造田等,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其成就是非常巨大的。突出地體現在糧食產量上,從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十七、八年的時間內全國糧食產量一直是持續增長。根據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字,從1965年至1979年,全國糧食產量就由19452萬噸增至33212萬噸,14年間增長了71%,年均增長率達3.5% 。連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承認:即使在「文革」時期,全國糧食生產也「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 「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六、七十年代經濟發展的評價儘管是低調的,但這裡仍然使人們看到:糧食產量在十幾年間一直保持穩定、大幅度增長,無一年滑坡,這在迄今中國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完全稱得上是一種奇迹!在人口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1979年全國人均佔有糧食達684斤,這說明從此中國的糧食安全、吃飯問題得到歷史性地解決。雖然並不富裕,但絕大部分人達到了溫飽。鄧小平在1982年也說:「建國以來,我們做了一些事情,基本上解決了吃飯穿衣問題,糧食達到了自給。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舊中國長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405頁)請問右派精英們:當時全國人均佔有糧食已達684斤,並且「基本上解決了吃飯穿衣問題」,這何來什麼「普遍貧窮」、「吃不飽飯」之說!
  有人經常舉出那時有些農村生產隊每個勞動日工值只有二、三角錢的事例,以說明當時農民的貧困。然而他們不了解當時生產隊的分配大量是實物形式的,其價值折算低得不可想象。不要看那種每個勞動力二、三角錢的收入水平,但卻能養得住一個家庭有四、五個子女,老少八、九口人的生活,並且有病能醫,孩子能上學,還能建新房,更無什麼不安全感。而如今,即使一個家庭每月2000元的收入,能維持一個八、九口人之家的溫飽嗎?更不要說看病、供學等問題了!
  人們看到,正是在解散人民公社的1984年之後,由於農村集體經濟垮了,生產資料和水利設施拆散了,國家對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一度成為空白,由此導致糧食產量長期徘徊。1984年至2003年,19年的時間全國糧食產量才增加了2338萬噸, 即由40732萬噸增至43070萬噸,年均增率只有0.4%, 這相當於文革期間的十分之一。到2003年全國人均佔有糧食才670多斤,這比1979年的人均數還低。請問右派精英們:你們把七十年代的人均糧食684斤叫「普遍貧窮」、「吃不飽飯」,那麼改革24年之後人均糧食才670多斤,這難道比原來還有多大提高嗎?至少說明改革前中國在吃飯問題上並不存在什麼困難吧!
  世界工業史說明,任何國家的工業化初期,都是一個投入大量資源、主要提高其生產能力的階段,而在這時,其消費水平和生活資料方面不可能有較快的增長。這期間勞動人民的貧困和飢餓是普遍性的。指責毛澤東時代沒有改善生活的右派精英們,不妨看看各西方大國在當時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其國民的生活狀況是怎樣的吧!
  以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為標誌,到十九世紀中葉,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其工業化的進程。在這期間和之後,歐洲各國勞動階級在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榨下、經受了什麼樣的痛苦和災難、有多少人飢餓和死亡,這在歷史上是不乏記載的。例如恩格斯在1884年《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一書中所記述的大量事實就是當時西歐工業國家人民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勞動者失業、貧困、飢餓、住房擁擠而齷齪、疾病流傳、很多人淪為乞丐、人口死亡率上升等,正是當時西方工業國家的普遍現象。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在資本主義產業革命之後,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比原來手工工場時期和小農經濟條件下差得多。列寧在概括十九世紀後期的德國工人的生活狀況時也說:「他們簡直愈來愈窮,生活更壞,吃得更差,更吃不飽,更要擠在地窖和閣樓里。」(《列寧全集》第十八卷第430頁)在十九世紀末葉之後,各資本主義國家都先後進入周期性經濟危機階段,勞動者階級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例如,在1930-1932年的一次經濟危機中,僅世界頭號工業國家的美國,就有800多萬人被餓死(約佔當時美國總人口的7%)。另外還有7500萬人以上(約佔當時全美人口的60%),處於嚴重飢餓和缺衣穿狀態,很多人靠吃野草和揀腐爛的水果蔬菜維持生命。關於二十世紀以來的美國的生活狀況,列寧曾概括說:「是貧富間鴻溝最深的國家之一。在那裡一方面是一小撮卑鄙齷齪的沉溺於奢侈生活的億萬富翁,另一方面是千百萬永遠在飢餓線上掙扎的勞苦大眾。」(《列寧全集》第28卷第44頁)
  亞洲的日本,從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開始工業革命,二十世紀初成為工業國家。1914年日本國民的人均收入僅36美元,在當時的世界列強中是最窮的。([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第280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多次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掠取了大量不義之財,但是日本人民的生活卻一直是貧困和痛苦的,並沒有過上什麼好日子。據有關材料提供,工廠工人每天勞動15小時以上,絕大多數每天工資不到一升大米,就這點收入卻要供養全家人的生活。農村佃農和部分自耕農經常吃不飽飯,很多家庭負債纍纍,被迫送子女進廠礦作工或到國外去謀生。著名的日本電影《望鄉》所講述的一些人的悲慘經歷就是那個年代日本民眾真實生活的一個縮影。
  如果說西方工業國家有什麼高消費、高福利、人民生活改善的活,那也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即被稱作「后工業社會」的事情;而在此之前近二百年的工業化進程中實在找不出任何國家有消除貧困和飢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紀錄。從一定意義上說,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也是勞動人民反剝削、反壓迫、要生存、要人權,此起彼伏地發生罷工、革命,國際間不斷發生戰爭的歷史。中國的右派精英們,對西方國家在實現其工業化過程中人民長期經受的痛苦和災難似乎無知,而對中國在只有30年時間內存在的艱苦、貧窮卻大加指責,抱怨什麼「沒有改善生活」。這究竟是以什麼心態看問題,豈不是十分令人置疑嗎!
  中國在當時「備戰備荒」憂患意識的指導下,不能不擴大積累,每年經濟發展的積累率都在30%以上,有的年份達36% 。國庫里的黃金儲備達1280萬盎司,全國糧庫充滿。國家既無外債、又無內債。這麼多的積累和財富在當時絕沒有任何揮霍、浪費,它最終還是用在了改善人民生活上。毛主席逝世之後,新的領導人上台不久,1977年即給全國60%多的職工增加了工資。還用大量外匯進口糧食和成套輕工設備,1978年一次就引進22個大型化工和鋼鐵項目,使用外匯超1950—1977年引進使用外匯的總和。1979年大幅度提高了國家收購農產品的價格,並逐步放開了生活品供應,大量增加對農業的補償和支援等。這些都直接促進了城鄉居民生活的改善。所謂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生活的顯著提高,其實正是上一代創業者們「革命加拚命」地生產,而又「勒緊褲腰帶」節儉生活所積累和遺留的。而某些不屑子孫們卻翻過來指責其「發展緩慢」、「沒有改善生活」 !

附文:
前三十年與后三十年,經濟增長速度何時更快
  主流媒體為了宣揚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變化,經常採取掩飾和貶低改革以前的成就的做法。例如,本人近期從媒體上看到一個關於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的一種報道,說:中國電力工業自改革開放以來變化巨大,2007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7.18億千瓦,全年發電量達32559億千瓦時,都比1978年增長了12.6倍。並說,如此迅速的發展「是改革前所不能相比的」!
  本人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由衷地高興,但對於說這種發展速度「是改革前所不能相比」,或者說「超過了新中國歷史上的發展速度」之類評價,卻不能苟同。
  帶著疑問本人查閱了相關的統計資料,據國家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1978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是5712千瓦,發電量是2566億千瓦時,這兩項與建國初的 1949年產量相比,分別是1949年(185萬千瓦和43億千瓦時)的30.9倍和59.7倍。1949—1978年與1978—2007年,前後各 29年,而前者增長幅度是30.9倍和59.7倍,後者是12.6倍。二者相差如此之大,請問主流媒體:何者是「發展緩慢」、何者是「發展迅速」,難道不是十分清楚嗎?何必把事實真相顛倒著說呢!
  再看其他工業產品產量:
  鋼鐵:前29年由15.8萬噸增至3178萬噸,增幅是201.14倍;后29年由3178萬噸增至4.6億噸,增幅是14.47倍。前後增幅是201.14倍:14.47倍;
  煤炭:前29年由3243萬噸增至6.18億噸,增幅是19.06倍;后29年由6.18億噸增至25.23億噸,增幅是4.08倍。前後增幅是19.06倍:4.08倍;
  石油:前29年由12萬噸增至10405萬噸,增幅是867.08倍;后29年由10405萬噸增至18665.7萬噸,增幅是1.79倍。前後增幅是867.08倍:1.79倍。
  再以機械製造業的代表產品汽車產量為例:2007年全國汽車產量是800萬輛,1978年是15萬輛,增幅是53.33倍。我們知道,新中國建立之初沒有汽車生產(自1956年之後才有汽車工業),即是說產量為0 。因此說無法表示前29年產量增長多少倍。然而近期從網上看到有人說舊中國某個軍閥曾組裝生產過第一輛汽車,然而既沒說有什麼汽車製造廠,也沒說有什麼生產線、品牌、產量等,為照顧這種說法,這裡假設當時生產過10輛這種汽車,並且直到建國前,那麼對比1978年的產量增幅是1.5萬倍。即是說改革前後時期汽車增幅是1.5萬倍:53.33倍。
  還可以舉出其他各種經濟指標作這種對比。這樣的對比直接用各種產品的產量,既不作什麼GDP換算,也不必考慮價格指數的變化,是最清楚說明經濟發展速度了吧!
  前三十年與后三十年,經濟增長速度究竟何時更快?快多少?豈不是明明白白的嗎!且不說前時期經濟發展所處的困難、艱苦條件是後來遠遠不能相比的!

  微信號:hsjygzs

  

125

主題

269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4419
沙發
successful 發表於 2016-12-1 15:27 | 只看該作者
在整個毛澤東主政的27年人們在經濟上是不富有,但基本生活是可過的,在農村和城市,生養幾個孩子是沒問赼的,最緊張的問赼是現金使用奇缺,當時最高額鈔票是拾元,若有人使用拾元或五元額鈔票,會被人驚奇相視,甚至會暗查此鈔會否假造乾颱灣匪政權; 市面流通兩元,一元,五毛,二毛,一毛,等為普遍與正常.
與現今人們賺幾幹上萬元一月,確生活困難,真的感到困惑,人們淪為房奴,生,醫,死葬不易,環保生活環境極其惡劣,癌症等絕症范濫,相比而言,毛主政時代是好過現在,尤其收入基本平等,貧富差距不大,社會矛盾平和.
毛主政27年中國由一個極其落後和貧困的國家發展成有襾彈一星,核潛艇,有相當規模的工農業水平的強國,毛功不可沒,毛是一個偉人,即使今天中國所有先進技術哪樣不是岀自於生前打下的穩固的基礎,當今的公知們是看不到.公知們極力貶低毛澤東是錯誤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1: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