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感知觀點認為大腦是以自下而上、由外到內的方向加工感覺信號的:感覺信號通過接收器(例如,視網膜等)進入大腦,之後的每一步都伴隨著越來越複雜和抽象的加工過程。這種觀點認為,這種感知「起重機制」(指由簡單外界信號變成複雜感覺的機制)是通過從低級到高級的許多連接完成的。然而,亥姆霍茲的觀點顛覆了上面的觀點,他認為大腦從外界得到的信號,不過是大腦預期與實際狀態之間的誤差。感知是自上而下、由內向外的,由大腦內部的預期驅動,再到感覺表層,感覺是通過對大腦不同感覺系統獲得信息的加工,不斷更新大腦預期來最小化預測誤差完成的。這種觀點被稱為「預先編碼」或者「預先加工」,認為感覺只是一種可控的幻覺,大腦的預測一直受到來自外界世界和自身身體的感覺信號調控。正如心理學家克里斯·弗里思(Chris Frith)在2007年的《創造大腦》(Making Up the Mind)一書中所說,這是一種「與現實完全相同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