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父母越啰嗦,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告訴你為什麼!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24 04: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小主人公傑瑞和哥哥湯姆每天放學回家都要被爸爸媽媽還有奶奶「高頻率說教」,傑瑞通過旁白說出了孩子們共同的心聲: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都是他們自己講,自己爽,而我們通常都是假裝在聽。我們到底有沒有聽進去,他們不管,只要他們有講,就算了。你看我們被他們淹死,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大人說那麼多話,為什麼不明白,多了就很難消化的道理呢?

  電影描繪的是家庭中很普遍的現象。父母對同一問題不斷說教,就是一種單調的刺激,孩子慢慢會關閉自己的耳朵,你的話就像背景噪音,孩子充耳不聞。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長此以往會封閉內心不願和父母溝通,甚至出現逆反心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超限效應」,它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說白了,就是你太啰嗦!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經常扮演「超限」父母的角色呢。比如孩子因為貪玩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看到成績時立馬批評教育孩子學習不認真,孩子本身比較內疚,當時還比較認同父母的批評。某一天,父母看到孩子作業沒完成的情況下看電視,馬上開始集中轟炸式說教,從上次考試失敗原因,說到今天讓人失望的表現,又預測這樣下去期中期末考試等等失敗場景。孩子這個時候對父母說教已經反感討厭,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等到考試前幾天,父母又忍不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希望孩子好好學習,不要犯上次同樣的錯誤,啰啰嗦嗦一連好幾天都是同樣的話題。孩子的心理從原來的內疚不安到反感討厭再到無視麻木狀態,最後被「逼急」了,還會出現「我偏要這樣」,「我偏不讓你如願」的逆反心理和行為。從上面的案例看以看出時間過長、內容過多或教育方式單調重複等不良教育手段,均可引起孩子的超限效應。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該如何避免超限效應,達到有效溝通呢?

  乾貨來了,請認真往下看。(心理老師敲黑板,大家請划重點!)1.指令清晰明確、現實可行

  有些時候,不少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時,往往不停地抱怨孩子,絮絮叨叨,不良情緒宣洩完了,親子關係也僵了,孩子又沒聽明白你到底要他做什麼。比如:孩子做作業拖拖拉拉,一小時能完成經常兩小時還沒做好。媽媽對此很有意見:「我都說了多少遍了,做作業就做作業,不要東摸西想。」緊接著媽媽走進房間:「你看你,書桌上亂糟糟,又是雜誌,又是手機,能不分心嗎?趕緊把東西收拾好。」看到孩子撅起了嘴巴,媽媽走出房間前不忘又說一遍:「少喝點水,不然半小時上一次廁所,真不知道你到底用沒用心!哎!」。孩子這會兒卻更不耐煩了,做作業效率怎麼可能高呢。

  媽媽這些指令,一件又一件,絮絮叨叨,並沒有很清楚的說明要讓孩子做什麼。正確的做法是,明確告訴孩子:「我希望你把桌面清理乾淨,給你一小時時間專心完成作業,完成後你才可以走出房間做其他事。我相信你能做到的。」指令中包含時間、任務和你對他的期待,清晰明確,現實可行。

  

  2.運用「我—信息」模式與孩子溝通

  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父母最有效的做法是就事論事,指出他的錯誤行為。不可東拉西扯翻舊賬,輕易評判孩子行為,亂貼標籤。比如:孩子測驗成績不太好,回家沒敢告訴你,在你追問后才告訴了你。你知道了立馬來氣:「你看看你,哪件事情做的好。做作業拖拖拉拉的還沒改正,現在又學會隱瞞成績,你不僅懶,而且還不求上進!」你想想看,孩子聽了你這些話能心平氣和的和你說話嗎?

  面對孩子這樣的情況,你其實可以運用「我—信息」模式與孩子溝通,效果會更好。

  ①描述孩子的行為:孩子,今天的測驗成績你回來沒有主動告訴我。

  ②說出你的感受:我感到很不開心,因為你剝奪了我作為爸爸/媽媽的知情權。當然,我也感到疑惑,是什麼原因你不願意告訴我?是不是覺得我會罵你,或者對你毫無幫助地嘮叨一通?

  ③表達你的需求:我希望爸爸/媽媽在你心中是一個可以求助的人。孩子,請你能讓我知道你的情況,並給我幫助你的機會。

  「我—信息」溝通模式由描述孩子的行為+說出你的感受+表達你的需求三個部分組成,由於「我—信息」是平和的、坦誠的,所以它會促使孩子也同樣坦誠地回應父母,有效避免了案例中破壞性的親子溝通。

  

  3.示範正確行為,給孩子成長時間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相信孩子並不想故意犯錯來惹怒父母或為難挑戰父母,很可能只是他不知道或者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好。所以家長在指出孩子錯誤行為的同時,更應該示範正確的做法,並且幫助孩子掌握正確行為的能力。

  比如對那些亂花零用錢的孩子來說,出現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自控能力弱,難以抵禦外界的誘惑,或者他還沒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和消費行為,這些能力都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家長不斷地培養和引導,而且要給孩子足夠的「重複」成長時間。

  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有了「留白」,會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和美感。家庭教育也同此理,父母在平時與孩子的交談中,要「點到為止」,適當地留點「空白」,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反省。這樣,孩子會敞開心扉,與你為友。

  

  關於超限效應,有個很有趣的故事,馬克·吐溫是美國著名的幽默作家。有一次,他到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令人感動,準備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然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非常厭倦,不僅沒有捐錢,還從盤子里偷拿了2美元。

  由此可見,我們如果希望自己說的話能夠起作用,不能長時間簡單重複相同的話語,而是要從多個角度,運用多種方式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運用以上三個有效溝通的小貼士,說不定,你很快就能真正體驗到「一語千金」的威力,享受到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趕緊試試吧!

  

  陸七萌:簡書原創作者。寫作可以影響別人,更是為了安頓自己。大學心理教育專業背景加上八年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經驗!希望七萌的陪伴能在你的時光里添上一抹溫暖的底色~公眾號:七萌心理課。

陸七萌 簡書

31

主題

950

帖子

223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31
沙發
雅安雄起 發表於 2016-11-25 22:15 | 只看該作者
以後多看看育兒寶典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0: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