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大城市已經對這一代年輕人關上門了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22 04: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立明 大家

  

  

  文 | 馬立明

  ▍一

  有一天,我在深圳一高校的教學樓門口等人,無意中聽到一個女孩在打電話。她很激動,聲音有點大,近乎竭斯底里,我不想聽都難。「再不買房就買不起啦,一年一個價!你說等等等,結果等到現在,房價漲了多少!」她連珠炮地說著。電話那頭,可能是她的父母,也可能是男友。總之,是要出資給她買房的人。沉默了一下,她說了一句讓我很難忘的話,「那好吧,死心吧。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吧。」然後,她掛掉了電話,抽泣著,轉身離去。校園早已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了,大學生會考慮以後的事:畢業以後怎麼辦,去哪裡工作,開展怎樣的人生。但現在很現實的問題是,在深圳,房價動輒6萬以上,而且還在不斷攀升。這意味著,如果不及時買房,可能就會被拋到社會的底層。這個女孩與對方爭論的焦點是,要不要趕緊買房。她當然也希望賺幾年錢,但是,時間不等人。最後的結果顯然是,對方拿不出這筆錢,並勸她死了這條心。

  

  我想安慰她幾句,但也是不知從而說起。猶豫間人已走遠。青年人還是喜歡這座城市的,她充滿活力和機遇。但是,這一波的房價飆升,真的讓全世界目瞪口呆。2015年3月之前沒買房的人,現在很多已經望樓興嘆了。而且更糾結的是,人們都看好房價還要再漲,這時再不上車,之後就永遠別想上車了。剛需們陷入了恐慌。讓我更覺痛心的是另一句話,「從哪裡來回哪裡去」。這聽起來無比殘酷。以前說,讀書改變命運,考上大學,就意味著可以向更好的地方流動。不知這位姑娘從何處來,但寒窗苦讀十年,還不是通過考試,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么?她與萬千拼搏者一樣,希望成為「新深圳人」。但是,現實告訴她的是,哪怕她考上了這裡的高校,哪怕找到了月薪過萬的工作,她依然很難留在這裡。她最後的命運,或許仍然是「從哪裡來回哪裡去」。深圳有個口號,就是「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話對於廣大來深建設者而言,很暖心,但是,現實卻很骨感。一是房價,手中沒個幾十萬,首付都交不起。二是房租,現在的房租已經動輒三四千。如果收入沒有個七八千,真的活不下去。在深圳建立特區36周年之際,「華爾街見聞」一篇文章寫道,「深圳已經悄悄對青年們關上了門」。還有一篇財經評論說,「房價這麼高,說明社會病了」。

  

  ▍二在這所高校中,也有一些開跑車上學的學生。這個人均收入在國內名列前茅的城市,有一批先富起來的人,他們的子女,早已經衣食無憂、住房無憂。他們的生活,就像是電影《小時代》的現實版,名車豪宅,男歡女愛,當然也有一些正能量的部分,比如實習、打工、創業。我認識其中的幾位,他們很優秀,打扮很得體,也非常有禮貌。但,他們畢竟是少數。對於那位哭著打電話的女生,他們是很難理解的。雖然同一個專業,同一個班,但出身已經註定,鴻溝已經註定。富二代們或許覺得留在深圳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但那位女生恐怕傾盡一生都難以做到。這與成績無關,這與奮鬥無關。這一代人與我們當時最大的差別是,過早地看到「鴻溝」的存在,過早地認知到世界的不公。在網際網路的世界中,一切都那麼清晰、現實、殘酷,他們或許會很早就失去了奮鬥的信心。我和女生一樣歲數時,依然相信「天道酬勤」。除了日常的學業外,還死磕了一堆考試,比如BEC、托業、司法考試、計算機等,後來還喪心病狂地考研、考博。為了找個好工作,拚命地給報刊寫稿子,爭取多發表些作品。儘管很多努力「然而並沒什麼卵用」,但在當時看來,我至少還有奮鬥的目標,還有奔跑的方向。今天,很多孩子已經選擇了「葛優癱」,對奮鬥也失去了興趣。就像那個女孩,感覺她已經繳械投降了。

  

  以前,年輕人動輒說「葛優癱」,是要被批判的,但今天,也不知怎麼回應了。因為到了今天,我們的價值觀確實不斷被顛覆。《人民日報》那篇《沒有奮鬥,房子再多也無家可歸》,很快就遭到了全網的集體抵制,一些顧左右而言他的雞湯體,今天已經失去蠱惑力。我曾讀過一篇文章《大城市中的無產者》,其中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一位畢業沒多久的姑娘,她的公司在一棟商住合一的大樓。每天她都要穿過小孩玩耍的院子,進入她的那家隱匿在居民樓里的小公司。她有種難以言狀的自卑,覺得業主們看她都有一種異樣的眼神。在電梯里,一個牙牙學語的小朋友喊姐姐,她都不敢回應。那一刻,她的感覺是「無地自容」。有房者與無房者的鴻溝,顯而易見。確實,一些奮鬥者,越是奮鬥,越是窘迫。

  ▍三「代際戰爭」,這個詞最早出現於日本。一代人成為另一代人的敵人,互相打壓,互相傾軋,互相掠奪資源。當時,二戰後出生的「團塊世代」,成為經濟復興的主力。他們經歷過蕭條、貧窮,長大之後在各行各業獨當一面。他們無疑是驕傲的一代,也是最具競爭力的一代。但是,他們某種意義上也成為下一代人成長的阻礙。出生於70年、80年的日本一代青年,從小生活富足,沒有經歷如「團塊世代」那樣的困苦,也缺乏那種鬥志。而在社會資源的爭奪戰中,追求個性解放、多元發展的他們,很快就敗下陣來。90年代的日劇中充滿了這樣的劇情:白手起家、掌握著巨大資源的威嚴父親,以及不爭氣的、追求自由生活的兒子。兩者在關於學習、就業、愛情的觀念上出現了巨大矛盾。生活在繁華都市的日本年輕人,表達出了對鋼鐵森林極端的反感與厭惡。因為父輩的成就已經不可能被超越,同時也留下了一個難以接手的攤子。日本90年代的金融泡沫破滅,經濟進一步惡化,青少年一代變得厭世。他們重新思考,工業化時代的價值觀,到底錯在哪裡。這也可以理解為「現代性危機」。目前,在中國的大城市中,「代際戰爭」也不再少見。有人指出,中國最近工業化發展的路徑,多少有點接近於日本80年代的階段。激烈的市場競爭,就連中年人也有點吃不消,那麼90后的處境更加難受。據我所知,不少單位遵循著「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新人的福利減少了,不僅提不起幹勁,而且對前輩也會產生敵意:憑什麼你的工資比我高那麼多?當然,這還不是最絕望的。不少中年人已經買房,而且手中不止一套。一些中年人,光是靠房租,就有上萬元的收入。記得有一次,在部門一次飯局上,幾個師奶的話題是,「XX樓盤的房價漲了一倍」,「XX樓盤買虧了,才漲了一半」。一個沒買房的小男生,實在聽不下去了,跟我說,「出去來根煙」——可他平時不抽煙的呀。

  ▍四所謂的「代際戰爭」,更多是在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層面。對於新一代而言,他們要在「傳統戰場」上獲勝的幾率微乎其微,所以,他們只能轉移戰場。目前,網際網路是他們的新戰場。在這一領域中,他們看到了獲勝的可能。至少在創業潮中,還存在著很多空白區間,這是新的機會。一些年輕人看到了未來的曙光。更重要的轉型,在於三觀的重塑。就像工業主義時代,人們重視的是鋼鐵產量和鐵道沿線,認為這是衡量國力的首要標準;而在後工業時代,信息的傳播和概念的生產則成為國家發達的標誌。用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推翻此前的邏輯,或者是青年們突圍的方式。至少,對狹義成功學的否定,對傳統婚姻觀的否定,對填鴨式教育和唯成績論的否定,都體現了這一點。該過怎樣的人生,是否存在著多元的價值觀,所有人都比以前想得更多。

  

  在這裡,我沒有雞湯,也不知怎麼勸慰那些失望的青年。我只是想說,在日劇中,最後獲勝的都是看似不靠譜的兒子,在價值觀上戰勝了死板的父親。觀念的更替總會到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你有選擇不接盤的權利,你有重新制訂遊戲規則的機會。其實,知青一代,不是與「左」鬥爭了好多年,才爭得改革開放的機會的么?如果他們當初沒有抗爭,最後能獲得財富的積累嗎?不要再說「社會病了」,古今中外,哪個社會沒病?哪怕房價再貴,腳也是自己的。「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這話沒有道理。希望前文的那位姑娘,勇敢地留在原地。

  原標題:《房價再貴,腳也是自己的》

  【作者簡介】

  馬立明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評論員,政治學博士。

0

主題

50

帖子

886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6
沙發
不如 發表於 2016-11-25 11:26 | 只看該作者
這是社會,也就是政府的問題。集權專制在房價上的表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