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桃花林盡頭是什麼 是中國文人心中永恆的桃花源

[複製鏈接]

702

主題

780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33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茶閑話 於 2016-11-23 21:02 編輯

《詩經》中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人看到春天柔嫩的桃枝和鮮艷的桃花,聯想到新娘的年輕貌美,於是發出了這樣的讚歎。桃花就成了女子的象徵。當然了,隨著時代和審美的發展,桃花在這一意蘊之外,獲得了更為豐富的文學意蘊和文化內涵,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桃花源」。


  說桃花,必然要說到桃花源。什麼是桃花源?桃花源,其實代表著一個理想的社會,體現了人們的美好追求與嚮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世代追尋的一個文化意象。

  「桃花源」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並詩中所描繪的理想和睦的社會形態,寧靜、富饒而又淳樸。在陶淵明的筆下,一個以捕魚為業的武陵人,在不經意之間,看到一片桃花林。桃花夾岸而生,桃花夭夭盛開,地上落英繽紛。他感到很驚訝,就又向前走去,去看看桃花林的盡頭是什麼。結果發現了一個「桃花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儼然一幅田園風光。《桃花源詩》也這樣描繪: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這又儼然一幅古時候的農耕圖。在桃花源里,我們能感受到自然古樸,感受到遠離塵囂的寧靜,感受到自足與富饒,還感受到隱逸之風,超然物外,人們平靜安詳而怡然有餘樂。這一樂園的背景,是夾岸而生的桃花與潺潺流動的溪水,樸素的村落有著詩意的爛漫。

  由於《桃花源記》所描繪的這一理想圖式,既是不同流俗的文人心所嚮往的地方,也是歷代人們追尋的樂土,因此引起了歷代文人畫家的注意。他們將自己對精神原鄉的生命追尋以及對理想社會的想象,藉由桃花源主題的深化或異化來表現,從而創作了一系列的「桃花源」文學。或者在桃花源的概念之上增加相關的神話傳說,或者創作大量的詠嘆詩文,或者附會古迹,或者付諸繪畫。



  徐陵因為山齋無「俗人」,於是將其比作桃花源,「桃源驚往客,鶴嶠斷來賓。」(《山齋詩》)

  劉長卿想象了一幅桃源圖,山居景色,悠然入勝,「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尋張逸人山居》)

  李白則想在建功立業之後,去往桃花源隱居,「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杜甫行走在赤谷,見溪水潺潺,鳥雀飛舞,好像來到了桃花源,「如行武陵暮,欲問桃花宿。」(《赤谷西崦人家》)

  蘇軾更是將桃花源看做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隨遇而安、淡泊寧靜的心態,「桃源信不遠,藜杖可小憩。」(《和陶桃花源》)

  而廣為人知的另一首「桃花詩」唐伯虎《桃花庵詩》,雖然沒有寫桃花源,但思想情韻卻與桃花源極為相似。唐伯虎寫: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做田。

  總之,桃花源的意象都帶上濃重的隱逸意蘊,連帶著桃花也有了隱逸之風。

  而以《桃花源記》為題材的繪畫,更是被稱之為桃源圖。如明代周臣的桃花源圖人物刻畫細緻、表情入微,山石用筆遒勁、大刀闊斧,漁人村民、桃花茅舍、農夫耕牛,蒼松遠山,動靜呼應,生動展現了一幅桃源美景,表現了桃源境界的曠遠和幽深。


  清代袁耀的桃源圖,有著突兀的峰岳、如鏡的湖水、自在生活其間的人們,境界幽美,起伏變化,虛實對比,動感性強,令人心馳神往。

  可以說,桃花源的題材在歷代的接受、增補、創作中,不斷衍生、不斷豐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永恆話題。直至今日,仍有人不斷書寫。陶淵明所勾畫的「桃花源」,在歷經歲月沖洗之後,依然散發著源源不斷的藝術魅力。

動若清風,靜如秋水,心容世事而不爭,意納萬物且自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2: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