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備與孫尚香的忘年「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3 07: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語錄

  「會拿」是小聰明,「會送」是大智慧。人生的境界就是要在「付出」、在「送」中去領會。

    



  

  付出也是一種得到

  文/趙玉平

  人們的慈善行為和幾個心理過程有關:

  (1)補償心理。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件事上沒有得到滿足,會產生負面的情緒體驗,如失落焦慮甚至痛苦,此時如果在另一件相似的事上得到滿足,那麼這些負面情緒會得到環節,心理就會體驗到幸福和快樂。

  這種補償有可以分為延時補償(主要是關注時間因素,過去沒得到現在實現了)、角色補償(主要關注社會角色,這個身份沒得到那個身份得到了)、類化補償(主要關注人際關係,自己沒得到,類似的人得到了)、轉移補償(主要關注事件和領域,這個領域沒成功,那個領域成功了)。

  (2)移情心理。

  我們常說同命相憐,說的就是這個原理。自己經歷過某種痛苦以後,再看到相似的人,就比一般人更能體會到對方的感受。比如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家境貧寒,那麼,看到同樣是農村出來家境貧寒的孩子,我就很能體會他們的生活感受。

  (3)自尊滿足。

  做慈善事業會帶來尊嚴的滿足感。慈善之舉會使一個人的心靈豐滿起來、高大起來,有了足夠的自尊去面對生活。

  (4)自我實現。

  通過幫助他人,體驗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內心感受到道德承認和價值實現帶來的喜悅和快樂!其實說真的,我沒有想到幫助他們會得到什麼,我只是想到能幫到他們就好。但是,回頭想一想,它就像一個球一樣的,只要你扔出去,彈到東西都會彈回來的。我給了他們錢,但是我自己得到了非常多的快樂。

  做慈善,幫助的是他人,但是解脫的是我們自己的心靈。

  這種境界,道家叫做損,佛家叫做施。在感情上叫做付出,在人生中叫做捨得。

  要改進物質生活,得學會如何「拿」;

  要改進精神生活,得學會如何「給」。

  管理也是一個道理,《水滸》中的宋江,表字公明,我們在管理學課上提出一個口號,叫做好領導要做「送公明」。這個"送"字其實就是宋江整合天下英雄好漢最基本的技巧。送物質、送精神,要位置給位置、要感情給感情、要老婆給老婆,送得慷慨、送得及時、送得到位。這是學問,更是境界!

  我們的語言文字是很高明的,你看,財富的「富」、付出的「付」、負擔的「負」,都是同音。按照音訓學的觀點,同音字是有內在聯繫的。它告訴我們,人生是可以榮華富貴的,但是要保證在富貴的時候,要有足夠的付出。

  用付出守住自己的富貴,否則,這份富貴就會成為負擔!!我們看到很多富二代富三代,在享受財富的時候,沒有想到去付出,那麼這個眼前的享樂就不會長久。

  要做一個「付人」,不是富貴的人,而是付出的人。讓榮華富貴成為付出的副產品,那就會越富越光榮。否則的話,人民幣人民幣,人民幣一多了,人民就會斃了你!

  

  【作者簡介】趙玉平博士,北京郵電大學教師,CCTV百家講壇主講人,北京九思書院創始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6: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