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為何如此評價孫中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3 00: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1月11日,是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誕辰150周年,緬懷他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勛,弘揚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那你是否知道毛澤東是如何評價孫中山的呢?

  

  一、毛澤東與孫中山見面后抱怨:他不許別人與他爭論

  《毛澤東傳》 作者:羅斯·特里爾寫到:1924年的冬季,毛澤東再次南下廣州,這次是參加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會議對國民黨進行全面改組、實現國共合作,曾一度苦惱的孫中山現在成了親俄分子。會上孫中山以總理身份擔任大會主席,毛澤東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候補委員的共有四十一人),任宣傳部代理部長。在會議期間及在會後,毛澤東比以前都更熱心地為國民黨工作。

  

  剛剛進入而立之年的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派別以外更廣闊的政治舞台上首次亮相。在會上,毛澤東發言為孫中山含糊的、且又是非馬克思主義的「三民主義」進行辯護。他是被選進國民黨權力機構中的10名共產黨人之一。同時還與另外兩名共產黨員一起,選入由19人組成的國民黨新黨章審查委員會。

  

  國民黨成立於1912年,它的前身是同盟會。但是,在根據孫、越的聯合宣言進行重組以後,它才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的政黨,召開自己的代表大會。

  在上海的國民黨機構中,毛澤東被委以重要職務。一個月之內,他就成了國民黨駐上海分部的組織部長。

  

  1924年早春,毛澤東心情舒暢地回到上海。他分別處理兩個黨的組織文件。在被驅出湖南以後,他已有了一個嶄新的開端。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結成統一戰線的日子裡,他感到志得意滿。

  

  他在廣州曾與孫中山匆匆見過一面。孫中山這位曾是少年毛澤東眼中的英雄,現已是風燭殘年,且說話顯得啰唆。「他不允許別人與他爭論,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毛澤東抱怨地說。

  二、毛澤東謁南京中山陵:肅立默哀三分鐘

  1953年2月22日,毛澤東乘「洛陽」號軍艦到南京。這可能是解放后他第一次到南京。

  

  他想了什麼,怎麼想的,沒人知道。在南京的土地上,他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極其豐富的。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他肯定會思考國民黨的往事,想起蔣介石,也想起孫中山。第二天下午,他乘車從西康路33號的省委招待所(民國時是美國駐華大使館,司徒雷登住過)出發,在陳毅等人陪同下直馳東郊的中山陵。

  

  孫寶義、張同錫在《毛澤東的祖國山河情》寫到: 毛澤東前來謁陵,為防止遊人圍觀,公安部門曾擬定從陵墓西側開闢的小路進入陵門。毛澤東表示反對:「堂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祭奠革命先輩,走小道成何體統嘛。我就要走大道。」

  

  進入門首鐫刻著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的祭堂,他在孫中山坐像前獻了花圈。花圈上的飄帶是他親筆書寫的,上款是「孫中山先生靈右」,下款是:「毛澤東敬輓」。獻完花圈,他肅立默哀了三分鐘。

  

  爾後又認真地看看四周牆壁上刻寫的《建國大綱》。他面色嚴肅,半晌不語。陳毅見他佇立己久,怕他受累,上前輕聲提醒:「主席還有幾處地方呢!」毛澤東嘴裡應承著,還是一塊一塊細讀碑文,直到全部看完,才從祭堂走進光線幽暗、氣氛肅穆的墓室。

  

  毛澤東在孫中山祭堂閱讀碑文,為何這麼仔細?按道理這篇《建國大綱》,毛澤東早就讀過的,瞭然於胸。莫非在這特殊的場合他讀出了新感覺?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毛澤東那一刻的想法,我猜測不出來。即使當時站在他身邊的陳毅,恐怕也無法把握吧。我能想像的只是籠罩在孫中山祭堂的一片寧靜,站立在那片寧靜中的毛澤東,顯得很深沉。也許,他聯想到了孫中山的命運,自己的命運,以及這個國家的命運?

  

  書里還記載,柯慶施向走進墓室的毛澤東低聲介紹這穹窿狀的墓室直徑約16米,頂部圖案是國民黨的黨徽。毛澤東抬頭仔細地看了看,問:「那孫中山先生遺體安放何處?」柯慶施手指石壙內的孫中山塑像:「這上面的白色卧像是大理石製作的,安放中山先生遺體的紫銅棺就在卧像下面的5米深處。」毛澤東聽明白了,點點頭。

  書里這一段描寫得很細緻:他朝孫中山卧像久久凝視,然後無限感慨地長嘆一口氣,又背著手繞著墓穴轉了一圈。毛澤東一行走出祭堂來到外面寬大的平台上,舉目遠眺。山上,山下,松濤滾滾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毛澤東徜徉良久,不言不語,然後雙手叉腰,指著整個陵墓區,劃了一圈,留下一句評價:「它對我們來說,是有某種特殊意義的。」

  

  他這句話,也許不僅僅指中山陵對我們有特殊意義。言外之意,還指孫中山本人,對我們有特殊意義。這種意義,需要細細的體會。偉大的歷史都是如此,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慢慢消化,才能真正吸收到其中的營養。

  

  《毛澤東的祖國山河情》還有如下描述:「往西走去,毛澤東在一棵雪松樹前站住了。此樹高約五六米,枝葉繁茂,像一把巨傘。他摸摸偉岸的樹榦,眼裡流露出撫今追昔的感慨。順著台階往下,來到墓道的半腰上,此處東西兩側各有一隻三足銅鼎。在這裡彷彿聽到了中國革命者的吶喊,令人激動不己。

  

  當毛澤東又回到中山陵廣場時,被一些瀏覽的群眾發現了。有的人不敢相信,連忙揉揉自己的眼睛,凝神望去,真是毛澤東啊!」大家上前擁住身穿黃呢軍大衣,頭戴軍帽的毛主席,情不自禁地呼喊: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許多人激動得熱淚盈眶。毛主席微笑著摘下軍帽,舉過頭頂,不斷揮著,向遠遠近近的群眾致意。他很感動,喃喃自語:「這就是人民啊,他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

  

  我覺得毛澤東的這句話說得還是很有水平的。中山陵之行,一定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記憶里。畢竟那就是1953年。後來,這樣的場面他見得越來越多了,越來越大了。

  

  毛澤東憑弔中山陵后,在中山陵八號(原孫科公館)歇歇腳,又去參觀紫金台天文台。毛澤東登上自己描寫過的風雨鐘山,俯瞰盡收眼底的南京城區,自言自語:「真是虎踞龍蟠今勝昔啊!」

  

  他轉身跟同行者講解:「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最早是諸葛亮給孫權講這裡的地形時說的,可到了現代,情況有了一個小小的變化。南京這個地方,我看是個好地方。有一位先生,叫章太炎,他說龍蟠虎踞系古人之虛言,是古人講的假話。看起來,這在國民黨是一個虛言,國民黨在這裡搞了幾十年,結果被人民趕走了。如今,在人民的手裡,我看這完全是實言,是現實,南京還是個好地方。」

  

  孫寶義、張同錫兩位還記錄了毛澤東在紫金山的一個小插曲。當時,陳毅說這裡不遠處有一個龍脖子,也是當年太平軍與清軍血戰的地方。曾國藩的湘軍就是從那裡用炸藥把城牆炸開個口子,攻進南京的,現在痕迹還在。毛澤東很感興趣:「在哪裡,我們去看看。」順著山路,來到了龍脖子。

  

  毛澤東率先過去,撥開樹枝與荒草,找到清軍攻城處的遺跡,約三米多高四米多高長的城牆豁口。毛澤東沉思很久。陳毅指著城牆洞口處的一塊石碑:「瞧,上面有文字,記載了湘軍攻城及太平軍與之激戰的經過。」陳毅一邊念,毛澤東一邊點頭,最後感慨萬千地對大家說:「在西柏坡時,我就提出來,要大家看《闖王進京》,看來這齣戲今後還要看。太平天國革命歷史也要建個博物館,這是極有意義的。」

  毛澤東這次南京之行,既想到了孫中山及其創建的國民黨,也想到了洪秀王及其太平天國。南京歷史上的大事件,他沒少想。

  

  站在紫金山天文台,他看見中山陵掩映於一片綠樹叢中,南京城內卻灰濛濛的,便囑咐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中山陵的樹是國民黨種的,我們共產黨為什麼不把城市綠化起來呢?這件事你要負責抓,書記掛帥嘛。」南京至今仍是綠化很好的城市,既得益於國民黨時期的傳統,也和毛澤東的這句囑咐不無關係。毛澤東心裡,肯定希望南京的現實能比國民黨時期更美。他早就說過,要讓虎踞龍盤今勝昔嘛。

  三、毛澤東關於《紀念孫中山先生》

  1956年11月12日在紀念孫中山誕辰90周年時,毛澤東發表講話《紀念孫中山先生》如下:

  

  「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紀念他在中國民主革命準備時期,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鬥爭。他在這一場鬥爭中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

  

  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

  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給我們許多有益的東西。

  

  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

  

  事物總是發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

  

  但是要謙虛。不但現在應當這樣,四十五年之後也應當這樣,永遠應當這樣,中國人在國際交往方面,應當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大國主義,孫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情況方面,知道他是很虛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1: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