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霧霾背後的經濟學:污染紅利與環保代價(圖)

[複製鏈接]

781

主題

1119

帖子

517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紅遍大地 於 2016-11-22 03:51 編輯

  2016-11-21 08:22:06|    柯雲路

  公眾對環保議題有一種共性心態:「我反對污染的危害,但我又要享受污染的紅利。」污染有紅利,環保有代價,遏制污染必然削弱福利,提倡環保必須付出代價。

      

  「霾」這個字,前些年還算生僻,我在小說中偶有使用,當時許多人不知其讀音。這些年因為空氣污染,也因為對環境的重視,「霾」不僅成為普及字,而且日常生活常被使用。

  記得一件趣事,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幾個美國運動員一下飛機就戴著刺目的防霾口罩,激起相當一些國人的反感,認為是「挑釁」。幾年過去,現在的城市街頭無論晴霾,戴口罩的人越來真多,各種造型及功效的口罩不會引起任何人注意。

  關注空氣質量,是社會的進步。

  《南方周末》一篇文章,寫發生在清華校園的事。

  2016年11月以來,一些清華同學開始在朋友圈裡抱怨兩件事:一是新一輪的霧霾天氣肆虐華北,二是清華校方為落實節能減排指標而停止提前供暖。朋友圈中出現了兩個不同方向的抱怨:一是什麼時候才有藍天白雲?二是憑什麼為了藍天白雲就犧牲我們的福利?

  文章發出這樣的慨嘆:公眾對環保議題有一種共性心態:「我反對污染的危害,但我又要享受污染的紅利。」

  怎樣對待污染,道理不用多講,誰都知道。但輪到自己,特別是和個人利益衝突時,往往會持另一種立場。就好像坐公交車,人多的時候,車上的人希望下面不要再拚命往上擠了,車好能快一點開;而車下的人哪怕打破頭也要擠上去,因為錯過這一輛不知又要等多長時間。可見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處境下立場會怎樣的不同。

  文章的作者是清華研究生,為他點個贊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23: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