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能讓這麼多精英心甘賣命,扎克伯格憑什麼?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21 2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或許是受影視作品的影響,也或許是身邊的明星高管過於耀眼,扎克伯格在企業管理上的才華常常被人忽視,印象里,他似乎還是那個一身稚氣的哈佛本科生。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扎克伯格的管理、用人經驗,早已受到矽谷企業推崇甚至效仿。本文來自《財富》,由騰訊科技編譯。

  

  電影《社交網路》中的扎克伯格形象

  看過電影《社交網路》的人都知道,Facebook的雛形是哈佛校園裡一個上不了檯面的「選美網站」,而在電影中,扎克伯格也被塑造為一個盜竊女生照片、搞垮校園網的玩世不恭的極客少年。

  現實中,人們對扎克伯格的刻板印象也無外乎「極客」、「幸運兒」,甚至是「稚嫩」。相比之下,大家都知道Facebook有位明星COO雪莉·桑德伯格,她比扎克伯格大15歲,哈佛MBA碩士,是一位極富經驗的精英女企業家。

  

  雪莉·桑德伯格

  這很更容易讓人產生錯覺:扎克伯格憑藉運氣創造了Facebook,但Facebook能有今天的成就,多半要歸功於桑德伯格這樣的「成年人」從旁輔佐,而我們口中的「小扎」,似乎還是那個貓在哈佛宿舍里搗鼓地下小網站的大男孩。

  如果這麼想,你就太低估他了。剛剛將扎克伯格評為2016年度商業人物第一名的《財富》雜誌認為,扎克伯格的管理能力,在矽谷也堪稱數一數二。

  ━━━━━

  為做一項決策

  情願埋頭啃大學教科書

  ━━━━━

  2002年,扎克伯格核心管理團隊的成員之一邁克·維納爾(Mike Vernal)剛剛從哈佛畢業,加入了微軟,而這時距離扎克伯格入學還有幾個月。

  五年後,維納爾離開微軟,先是作為工程師加入了Facebook,隨後就被提升為Facebook搜索、本地化及產品負責人,直接向扎克伯格彙報。今年年初,維納爾離開Facebook,投身風投行業,他現在的工作,就是尋找下一個扎克伯格。

  

  邁克·維納爾

  作為曾經最親近扎克伯格的高管之一,維納爾認為,扎克伯格的成功無疑要歸功於他的遠見和謀略。「馬克最出眾的一點就是,他是一個非常非常富有遠見的人,幾乎可以說是一種超凡脫俗的遠見,」維納爾說,「大多數人都是一天一天、或是一周一周地想問題,他則會放眼整個世紀。」

  有趣的是,扎克伯格最愛打的一款遊戲就叫做《文明》,這是一款需要玩家為整個文明在歷史長河中規劃發展軌跡的模擬經營遊戲。

  

  扎克伯格在打《文明》

  這樣說可能有點浮誇,維納爾於是例舉了扎克伯格正在籌備的一個相對接地氣的10年計劃。考慮到整個地球上還有一半的地區無法使用網際網路,最近,Facebook計劃利用固定翼無人機為這些地區帶去網路信號。

  

  今年7月扎克伯格在亞利桑那州觀看Aquila無人機試飛,Facebook計劃利用該無人機向偏遠地區提供網路信號

  維納爾說,扎克伯格的桌上常常放著一大疊書,大家透過環繞著他的玻璃隔牆都能看到。「有一段時間,他桌上儘是些有關自由空間光通信的書,」維納爾說,這似乎與Facebook正在摸索的這項大氣層光通信技術有關。「他會親自去讀有關自由空間光學通訊的大學教科書,馬克就是這樣的人。」

  

  其實,扎克伯格的性格偏內向,當其他公司的CEO靠高情商和好口才博得人心時,扎克伯格卻時常在管理工作中回歸碼農思維。

  今年夏天,他在和一群奈及利亞軟體開發者做分享時說道,「編程無非歸結於兩步」,編程思維就是先「把每個問題看做一個系統」,然後逐步拆分,「從最籠統的階段過渡到每個細小分支的具體實現」。

  扎克伯格說,「經營一家公司也是如此」,要把公司這個複雜的系統分割到一個個管理高效的人才手中,「你管理的不應該是個人,而是團隊,團隊管理好了,經營一家公司也就跟碼代碼沒什麼兩樣了。」

  ━━━━━

  在推動項目進展這件事上

  小扎是個磨人的「老媽子」

  ━━━━━

  說到用人之道,扎克伯格這方面的才華也是有目共睹的,Facebook的核心團隊,從公司成立之日起就成為了頂樑柱。

  作為天才程序員而出名的扎克伯格,可能一直以來都給人一種極客的印象,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媽子」。他會不厭其煩地讓自己被一群受人敬仰、有才華的人包圍著,而為了測試自己的「瘋狂設想」,他也不惜跟他們軟磨硬泡。

  

  「靈感並不是說來就來的,」他在Facebook活動的某問答環節中說,「靈感的背後是長時間的思考、斟酌,以及與許許多多人的討論。」

  這種管理思維為Facebook定下了近年來三大主要發力方向:連接(即將網際網路服務以及Facebook帶給那些尚未擁有的人群)、人工智慧以及虛擬現實。

  扎克伯格這種衝鋒陷陣的勁頭,也使得他能夠很快發現那些處於萌芽期的創新,而如果有人已經走在了Facebook前面,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收購,比如2012年斥資10億美元收購照片分享網站Instagram;兩年後斥資20億美元收購Oculus VR,同年又以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

  今年,Instagram預計收入達250億,而Oculus和WhatsApp也開始在與Facebook核心業務非常接近的領域取得成功。

  

  Facebook辦公室

  Facebook能高效做出這些重大決策的一樣秘密武器,是一個叫做「成長團隊」的組織,如今,這個團隊擁有數百名成員。成長團隊依據一套嚴格制定的標準衡量每一項決策,以此服務於公司各個部門,它在Facebook各大業務上都享有相當大的發言權。

  曾擔任產品部門最高負責人的維納爾說,「成長團隊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團隊沒有任何一樣產品,它關心的是一切阻止用戶使用Facebook的因素。」

  現在,矽谷的許多公司都在試圖複製Facebook成長團隊的這種管理模式。

  ━━━━━

  在對公司目標的執著上

  他的功力堪比「唐僧」

  ━━━━━

  扎克伯格總愛在各種場合的對話、演講和採訪中重複一句話,那就是:Facebook有一項簡單而又崇高的使命,「讓每個人都有分享的權利,讓世界變得更加開放、互聯」。這種聽起來「假大空」的話倒也和扎克伯格呆板的演講風格很匹配,但說多了,竟也有種洗腦的作用。

  

  在Facebook內部,如果有一個項目不能用這句經典名言來解釋,那麼它就要出出局。Facebook看好虛擬現實,是因為扎克伯格認為,VR會成為下一個通訊平台,正如Facebook剛剛起家時,網際網路成為新興的通訊平台一樣。花大錢收購WhatsApp,也是因為這符合構建一個「開放、互聯」的世界的願景。

  如果說這種對公司願景的恪守反映了扎克伯格的哪種性格的話,那一定是耐心。扎克伯格對Instagram就表現出了非同尋常的耐心,Instagram剛被收購時幾乎沒有收入,但現在營收已經在節節攀升。收購WhatsApp后,也同樣經歷了一場漫長等待。

  Facebook取得今天的成就,與其說是歸功於它做了什麼,不如說是歸功於它沒做什麼。與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不同,Facebook內部沒有專門孵化設想極其大膽的「探索型項目(Moon Shots)」的部門。

  扎克伯格會耗費巨資投資醫療行業,卻不會在公司里開闢一個部門去專門研究阻止人類衰老的方法,智能隱形眼鏡、自動駕駛汽車,同樣沒能在Facebook落地生根。

  扎克伯格對個人目標也像對公司目標一樣執著。他曾經許諾要學漢語,現在已經勉強可以用漢語做演講(但真的很勉強)。今年他也提過要給自己設計一款家用AI助理,名叫Jarvis。

  

  最近,他在羅馬演講時說,他現在已經可以通過Jarvis控制自己家中的溫度,但這讓妻子普莉希拉・陳「比較不爽」,她無法控制這套系統,「因為它只會聽從我的語音指令,這是程序員的特權,」扎克伯格有點得意地說,「等我設計完成後才能給她開放許可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0: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