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子過著過著就淡了,要做一個有顏色的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18 2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什麼顏色的人?

  有人希望自己是灰色的,那看起來沉著可靠,又不失溫柔;有人像藍色,給人帶去冷靜又堅韌的感覺;也有人執著於粉色,那是時間帶不走的少女心……

  很多人對某種顏色是有執念的。比如 Lens 曾經採訪過的設計大師山本耀司。他就是一個對黑色很執著的人。

  山本耀司常常戴著一頂黑色的帽子,穿著黑色的風衣。他說,「黑色幾乎成為我的第二肌膚。」

  

  山本耀司對黑色的深愛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時代。父親去世后,守寡的母親此後的衣著總是非常嚴肅。山本耀司說:「她讓我意識到冷靜、節制的美。」

  後來,年輕的山本耀司就給自己做過黑色 T 恤,直到他的服裝走上巴黎時裝周,這一切都還未改變。在一片華麗中,他的黑色給人帶來了沉默的震撼。

  

  「黑色擁有謙虛與傲慢兩種特質,黑色是慵懶、隨性卻神秘莫測的。」山本耀司說,「我想黑色應該想說:『我不去煩你,你最好也別來打擾我!』」

  當然,山本耀司也不排斥別的顏色,不過,他所偏愛的大多是內斂的色彩。

  「我是在東京的中心長大,許多人穿著許多顏色在大街上行走,這座城市就被污染了。所以我選擇不讓人的眼睛感到疲勞的顏色,也就是單色,比如白色、灰色等內斂的顏色。不是到處宣揚自己存在感的顏色,不去打擾人們的眼睛。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成了我的哲學。」

  除了山本耀司,下面,還有這樣幾個對顏色很執著的人。

  原研哉的白色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也對樸素的顏色有偏愛。他一手帶紅了無印良品的「性冷淡風」,而他最喜歡的顏色大概就是白色。就像山本耀司大量運用黑色一樣,原研哉的許多設計中都有大塊大塊的白色。

  比如這套白色的茶具:

  

  還有他設計過的書,都有著大量留白:

  

  他在《白》一書中寫道:「白的純潔是很難保持的,因為它太容易被玷污。它的美之所以能如此強烈地打動我們,皆因我們痛苦地意識到其短暫性。」

  對原研哉來說,「白」除了代表一種顏色,還有更深的含義。他說:「不僅白的質地能強有力地喚起物體的物質性,它還能包含『間』和『余白』這樣的時間與空間感,或是『無存』和『零』這樣的抽象概念。」這大概就是原研哉的哲學。

  

  扎克伯格的灰色

  在大家的印象中,扎克伯格好像總是穿著灰色的 T 恤,而他在休完產假后發的一條 Facebook 狀態更是讓人們知道,啊,原來他有好多件灰色 T 恤……

  

  為什麼總是穿一件灰色 T 恤?扎克伯格解釋說,他想精簡自己的生活,儘可能地少做一些與 Facebook 無關的決定:「很多心理研究都表明,就算是做一些諸如該穿什麼、早餐該吃什麼這樣的決定,都會消耗你的精力,讓你疲憊。」

  至於為什麼選擇灰色?而不是黑色或白色?扎克伯格只回答了自己選擇灰色 T 恤的心理,英國《衛報》時尚欄目的記者則做了一些顏色分析:

  「從扎克伯格早年的照片來看……我非常欣慰他現在能改成每天都穿灰色 T 恤,因為他的搭配功力簡直為零,我猜他自己也發現了這一點。」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灰色是我們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色,所以沒意識到這一點的扎克伯格也選擇了它。」

  不論如何,扎克伯格與灰色的背後,是梳理身心的「極簡生活」。

  梵高的黃色

  說起標誌性顏色,不得不提到梵高。

  他在那麼多畫作中都使用了大面積的、相互交織的各種黃色。除了那幅著名的《向日葵》,還有《阿爾的卧室》和許多幅關於麥田的作品……

  

  梵高,《阿爾的卧室》

  後來的人們很好奇,梵高這樣用黃色,是有視覺障礙、精神問題,還是它僅僅是梵高的表達方式?

  有心理學家說,或許是因為抑鬱,梵高才會用如此明亮的色彩來擺脫絕望感。梵高自己也曾說過:「即使有時候我們意志消沉,心裡充滿著憂愁,我們的心靈也還要歡樂起來,像雲雀那樣不得不在早晨歌唱。」

  

  

  梵高,《播種者》

  不論是什麼原因,梵高確實對黃色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他曾寫信給自己的弟弟提奧說:「我把我最近看到的一次大風暴告訴你好嗎?海是黃色的,尤其在海岸附近,顏色更黃……」

  保羅·高更也談論過梵高對黃色的熱愛:「噢,美好的文森特,那位荷蘭畫家,追逐黃色的人,他的靈魂沐浴在太陽之下。他是一個害怕黑暗的人,他需要光亮。」

  畢加索的藍色

  如果說梵高用黃色驅逐自己的陰暗,畢加索則索性讓自己沉浸在藍色中。

  畢加索有很多顏色豐富的著名畫作,但很多人就是喜歡他的「藍色時期」。畢加索後來回憶說:「當我得知卡洛斯·卡薩吉瑪斯去世后,我開始用藍色作畫。」當然,還有部分原因來自他在西班牙見到的戰爭失利的悲慘景況。

  卡洛斯·卡薩吉瑪斯是一位西班牙詩人,畢加索最初與他在巴塞羅那的一間咖啡館相遇。1901 年,卡薩吉瑪斯陪著畢加索一起去了巴黎,也是在這一年,卡薩吉瑪斯不堪忍受單戀一位女子的痛苦,在一間咖啡館扣動扳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好友死去時,畢加索只有 20 歲,名氣不大,畫作賣不出去,窮困潦倒,他陷入了嚴重的憂鬱症之中。於是,畢加索畫出了「藍色時期」的第一幅畫作:Casagemas in His Coffin,也就是上面那張圖。

  後來,畢加索又畫了許多藍色調的作品,主角有妓女、乞討者、酒鬼、老吉他手……看起來悲傷、孤獨又迷人。

  

  畢加索,The Old Guitarist

  23歲時,畢加索遇到了模特費爾南德·奧利維耶,第二年兩個人便住在了一起。

  或許是因為這段感情,畢加索走出了「藍色時期」,他的抑鬱症也慢慢減輕了,畫作里出現了粉色、紅色、橙色、大地色……這是畢加索的「玫瑰時期」。

  

  正如玫瑰溫暖的顏色一般,畢加索的境況也逐漸好轉。他的名聲變大,繪畫風格也從具象派中走出,朝著更抽象的方向發展。不過,他和費爾南德的感情如同紅色一般,充滿嫉妒、熱烈與暴躁,最終沒能走到最後。

  除了費爾南德為畢加索帶來的玫瑰色,下面還有……

  

  

  她們的紅色

  在庫布里克的電影中,納博科夫筆下的洛麗塔身穿紅色泳衣,戴著愛心墨鏡,嘴邊是紅色唇膏與紅色棒棒糖……少女的純真中帶有一絲挑逗的意味。

  

  難怪亨博特會這樣形容讓自己沉淪的少女:「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確實,紅色常常讓人想起慾望,正如《美國麗人》的電影海報:

  

  不過,演員伊蓮娜·雅各布對紅色有不一樣的理解。

  在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紅》中,她扮演了模特瓦倫丁。那身著紅衣在鏡頭前吹著泡泡糖的模樣,讓很多人過目不忘。

  

  雖然身處一部顏色熱烈的電影中,伊蓮娜·雅各布對「紅」的理解卻是孤獨的:「瓦倫丁的母親遠在他鄉,她的男朋友也不在身邊,而她自己的工作也只是浮於外表。她覺得很孤獨,卻無能為力。」

  紅色可以是純真、慾望、孤獨……而對於不同的人來說,紅色,遠不止這些意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