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態文明建設的福建試驗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11-16 11: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報記者 蔣昇陽 趙 鵬  2016年11月16日03: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桑園水庫附近的茶園景色。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福建,多山,多水,多綠,森林覆蓋率多年居全國第一;至2015年底,連續37年水、空氣、生態環境全優。

  生態佳,不等於發展佳。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要求推動一些難度較大、確需先行探索的重點改革任務在福建先行先試,發揮福建改革「試驗田」作用,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有效模式,引領帶動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戴上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帽子」,帽新面子亮,但如何「形象一新」?怎樣把看不見的「無價」變成實打實的「有價」?

  福建生態文明試驗的腳步其實早已邁出。2014年,福建始創「生態文明示範區」和推行「綠色GDP」體系——對全省85個縣市區按照國土功能區劃,34個縣取消GDP考核,取而代之以水質水量、大氣質量、污染物排放控制等為主要內容、具有實踐操作意義的考核標準。

  考題變了,解答自選;路徑千條,改革為大——「有價」之後,如何讓原本「吃力不討好」的治污成為市場的「新寵」?如何讓「只見芝麻難見西瓜」的遠期效益儘快「變現」?如何讓加重負擔的環保投入轉而變身贏取競爭優勢的「制勝利器」?如何讓「孤軍奮戰」的環保監督迎來「八方呼應」的新局?

  記者數下八閩,「問」綠福建。

    治污有價——

    探索市場化機制保護環境

  治污難,一難在技術和投入,二難在只見生態效益不見市場利益。一定如此嗎?

  南平市爐下鎮和太平鎮的前世今生令人瞠目:昨日,污水橫流、臭氣熏天;今天,綠樹蔥蘢,溪水清冽。

  正大歐瑞信公司董事長李建飛來此之前,已經有兩家公司來過這裡,目標都是治理生豬養殖污染,但均鎩羽而歸。南坪溪和杜溪分穿爐下和太平,流入福建最大水電站——水口水電站,其下游即是閩江,福建的母親河。

  此地安置了大量庫區移民,直至本世紀初,整個南平市延平區依舊將養豬作為移民致富項目,爐下、太平兩鎮發展尤其快,幾乎家家有豬場、戶戶上規模,外界戲稱為「中國最大的母豬基地」。

  結果,富是富了,環境被嚴重破壞,兩溪注入的長萬水庫,被戲稱為「最大的天然化糞池」。

  兩個「最」,成了多屆南平市負責人的心病。

  李建飛曾多年從事生物菌種引進研究和市場推廣,並在全國多地有過生物治污的嘗試,得到農業部、中科院等機構的認可。

  這一次吸引他的,是當地對前兩家企業失敗的反思:「技術各有長處,關鍵你得讓我能賺到錢。」

  據測算,一頭生豬污染處理成本約200元,農戶各自治理不現實也不經濟。之前兩家公司用政府的補貼幫政府做,好做則做,難做則撤。怎樣才能讓治污變成政府、農戶、公司三方都得利的事呢?

  2014年,福建省首個第三方治污模式在南平亮相:當地政府按養殖場面積向養豬戶每平方米每月收費2元,一年24元中,19元交公司購買治污服務,5元留底作監督保障;公司用這筆錢投入管網、設備建設。

  「我們沿溪逐級建了二三十個小型集中污水處理點,既節約逐戶收集的成本,又避免二次污染,還發揮生物菌的高效處理能力。用技術與工藝優勢,換出了成本空間。」李建飛說。

  幾輪清理后,符合標準的農戶只要交一點費用,就不用操心污染。更有價值的是,政府不必再天天盯著千百家養豬戶,只要盯住公司一家,達標則獎、未達則罰;不養豬的農戶,則可以在生態農業園就業,收入也有保障。

  當了多年「化糞池」的長萬水庫,終於碧波輕漾。去年底,南平第三方治污模式被福建省政府認可併發文在全省推廣。

  但是,假如沒有技術和工藝優勢,還能搞第三方市場化嗎?

  龍岩是座資源型城市,煤炭等14種礦產資源量居全省第一。距市區僅5公里多的紅石山上,就有3個中型煤礦和200多個無證小煤礦,以及伴此而生的小冶鍊、小鑄造等「五小」企業。開採挖掘幾十年,紅石山遍體鱗傷,處處塌陷。既是生態惡地,又是地質災害險地。

  2008年,新羅區政府下決心關停紅石山上所有企業,進行生態修復,顯然,這是一場工程浩大、耗資甚巨的工程。請進過一家企業,僅前期勘測、調查就花了1億多元,再也干不下去了。

  林文出場了。林文,當地一家規模靠前的民營煤企經營者,拉著當地一家水泥民企一起接盤。

  林文說:「原因也簡單,一是自身轉型需要;二是懂開礦,了解治理技術和難點;第三點最重要,地方政府支持。」當地不僅同意股權全部轉讓,而且優惠條件和治理標準不變——全面完成3513畝「傷地」生態治理,其中1150畝可用於地產開發。

  這樣的支持,成為紅石山成功修復的關鍵。由於一度資金周轉困難,林文甚至有了「跑路」的想法——修復塌陷和關停「五小」所需的資金量太大,為能確保準確無誤修復,他們在全省首次採用了原本用於找礦的「超聲波物探」技術,探測可達地下150米;有土層宜綠的地方全部綠化;下陷區域則修成人工湖。

  今日紅石山,煥然變新城。學校、醫院、社區一應俱全,綠化率70%以上。「截至目前,修復投入已耗資6.8億元,所有『五小』均順利關停。」林文告訴記者,「這期間當地政府從未給我們斷過已修復土地掛牌轉讓后的資金供給。」

  物質是一種財富,生態也是一種財富;經濟發展,離不開市場的力量;生態文明建設同樣也離不開市場的力量。這是第一個答案。

    「綠」能生金——

    化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

  種樹人稱種樹是「種銀行」。「綠色銀行」好是好,卻只「存」難「取」。可非得直接取嗎?

  山多、樹多,生態好,糾結也不少。

  楊立忠是武夷山市林業局局長。福建獲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后,武夷山成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楊立忠的任務就是確保九曲溪上游流域生態環境,用10到15年時間開展「青山贖買」,收儲6.6萬畝人工商品林,將其改為生態林。

  武夷山,福建標誌性符號之一,景秀,茶香。武夷岩茶名聞四海,前些年茶好價高,有人便毀林種茶,導致水土流失。以往無論下多大雨都一水清清的九曲溪,時見混濁。

  要美景還是要富裕?要生態還是要發展?武夷山的兩難選擇,也是整個福建的兩難選擇。

  家在九曲溪上遊星村鎮黃林村、辦茶廠已10年的孫礆有發現:制出的茶質量越來越參差不齊。「其實就是生態的問題。生態好的地方,茶品有保障;不好的地方,施肥用藥就多,再好的品種也沒用。」

  道理明白了,決心就好下。2008年,武夷山開始全面禁伐各類林木;2011年,不再批建新茶園;至2015年,除了國家和省級生態公益林外,武夷山市還在全省第一個給自己增劃了20.2萬畝市級生態林,對群眾的補貼標準不變。後來又再加6.6萬畝,市財政每年掏2000萬元,收儲標準是每畝2200元,去年一年就收儲2100多畝。

  顯然不夠快,但「碗」就這麼大,怎麼才能讓「飯」裝得更多呢?

  今年楊立忠設計了一個新方案:由「贖」改「租」。「同樣的錢可以辦更多的事,而且延續林改成果——產權不變、貸款繼續,還能讓林農兼職管護,既提高生態維護能力,又額外增加收入。」

  這樣一來,花錢是不是更多呢?「只多花一點,但可以為我們贏來更大的效益。」武夷山市常務副市長謝金潤另有一套「發展公式」——今年7月6日,中國進出口銀行福建省分行與他們簽訂了一份授信合同,以武夷山生態文明品牌這個無形資產為抵押,授信金額200億元!「這種投資與授信,目前越來越多。」

  「在市場經濟中,生態的效益其實並非摸不著、看不見。」張長發是南平市發改委副主任,他也曾因生態問題糾結過:南平是福建老工業城市,曾雄居全省發展前列,自從成為生態文明示範區后,GDP便一直墊底。

  可也就從這一年起,南平卻越發堅決地停批引進所有礦業開發、高耗木材加工、污染工業等項目,累計關停企業600多家。

  「這賬還有另一種演演算法。」張長發告訴記者,正因示範區建設,南平先後獲得「綠色示範城市」「低碳城市試點」「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試點」等多個國家級金字招牌,如今每年僅因此而獲得的國家財政、基金支持就超過8億元,占本級財政10%以上。

  「百姓富、生態美」,除了「變現」為發展驅動,能不能更直接地「變現」為群眾致富呢?

  河田雞是長汀縣名聲在外的特產,可惜受「山寨」和假冒偽劣衝擊,一邊名聲很大,一邊卻難以形成致富產業。眼下,這道難題終被電商破解。向生態要效益,其中最直接的一條路就是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有特色產品、有豐沛勞動力、有生態修復驅動,唯一短板就是「賣難」。

  從5年前探索生態文明建設開始,長汀便著手發展農村電商產業,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與阿里巴巴合作,成為阿里巴巴村淘項目在福建設立的第二個試點縣。去年7月,長汀獲評福建唯一「全國農村淘寶最具潛力示範縣」。

  「統一收購、全程冷鏈,每隻雞身上都有二維碼,記載生產、加工、物流等信息。」長汀籍作家北村去年回鄉當了電商。通過電商平台,河田雞去年銷售量百萬羽以上,占出欄量近1/3!其實,何止一隻雞,有了電商這個法寶,遠山中的生態效益,正在成為長汀農民的致富新路。

  生態是無價的,也是有價的。改革和創新,就是要學會把無價轉化為有價。這是第二個答案。

    「優者通吃」——

    環保倒逼創新發展

  環保投入無終點。對於企業只是負擔嗎?對於地方只是苛責嗎?換個視角,其實相反。

  李紀明是三線建設者的二代,他在半百之年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上杭縣蛟洋銅產業循環工業園。

  李紀明的公司叫德爾科技,開發的項目是氟化工中的絕緣氣體:六氟化硫和電子級四氟化碳。先說技術有多牛:同樣成本下,電解提純后,國際標準純度為5個9,也就是99.999%,他們則達到6個9,高一個等級。再說競爭力有多強:日本KDK公司原為世界最大的電子級四氟化碳製造企業,如今硬是被德爾逼得停了產。

  為什麼選上杭縣?一是原料,二是環保。

  上杭是國內著名有色金屬企業紫金集團所在地,金銅等資源豐富。可銅冶鍊本身會產生大量副產品,比如硫酸。又是危險品,不宜遠距離運輸。就地消化,吃干榨盡,這是正在申創國家級循環工業園的蛟洋的不二選擇。

  「吃」得「吃」出水平來。

  紫金自己先「吃」第一級——「在銅泥(陽極泥)回收方面,我們已摸索出一條提取稀有貴金屬的工藝技術路線圖,正在申報國家專利,每年可回收黃金5噸、白銀126噸、粗硒78噸。礦渣最後還可變成水泥、建材原料。」紫金銅業總經理廖東杭告訴記者。

  貴州瓮福集團「吃」第二級——70%的硫酸,其後產生的無水氟化氫正是德爾的原料。也就是說,德爾「吃」的是第三級。

  原料滿足了,更讓李紀明認同的是蛟洋工業園的環保理念。「第一個條件就是要進入省級以上工業園。我們不是做一鎚子買賣的,未來目標是做全球最全品種的氟化類製造企業,源頭就得有個好基礎。」

  想是這樣想的,沒料到2014年進入蛟洋時,碰到的第一顆「釘子」偏偏是環保。為確保萬無一失,工業園要求每家入駐企業必須建造一個應急池,以備應對污液泄漏。「可我們全過程幾乎沒廢水」,爭了幾輪,李紀明最終沒拗過園區,在廠里建了應急池。「幸虧他們有先見之明。」去年,有關部門對蛟洋這類工業園做出了「必須建造一個應急池」的規定。「如果現在再調整規劃,我們的成本會更大。」李紀明慶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11-16 11:30 | 只看該作者
 所謂先見之明,其實就是對生態價值的認知;反之,也只有懂得生態價值,才能運用這種價值來推動現代工業發展。

  一場堪稱紙業生產的革命性創新,眼下正在三明市青紙公司中醞釀。推動這場創新的,就是生態價值。

  青紙是家老國企,專業生產高強度牛皮紙。造紙是制污、排污大戶,青紙也不例外,它一家排放的COD(化學耗氧量)總量,幾乎佔全市一半。「這意味著,我們若不減下來,全市工業都難以發展。」公司負責人張發柳說。其時,福建已實行減排總量控制。

  2011年,青紙的COD標準從350降到國標90以下。折算下來,相當於分別產生了3194.1噸、174.1噸和285.14噸的COD、氨氮和二氧化硫可交易排污權。2014年,青紙成為福建第一家實施排污權交易的企業,減排帶來的凈收益超4000萬元。

  「更關鍵的是為新項目騰出了空間。」這個新項目應用的是世界上首個物理製漿生產工藝技術,「如果成功,不僅可再降低90%的污水排放量,而且將改寫化學製漿的歷史。」張發柳介紹。

  破壞生態,要付代價;順應生態,可得差價。

  2014年,福建開展環境資源有償化改革,首批對鋼鐵、造紙、皮革、化工等8個行業實行「所有新建工業項目的排污總量指標均需通過交易獲取,不再進行無償調劑」。三明將這項改革覆蓋至所有行業及擴建項目。同時,為鼓勵環保「優者進、差者退」,又創新了「排污權抵押」,清流縣東瑩化工公司成了第一個「吃螃蟹」者。

  東瑩生產一種新型製冷劑,2002年投產,各項排污指標均達標。2014年擴產,2016年建成。按規定先從海峽交易所購買了49噸二氧化硫指標。在這兩年的建設期中,指標還可以抵押貸款。

  「以前規定,貸款必須憑建成驗收后發放的排污權許可證,且只能專項用於購買排污權。」福建海峽銀行三明分行總經理陳上經告訴記者,「現在只需憑交易憑證就能質押,且使用範圍擴大到基礎建設等。」

  讓「優者通吃」,而非「強者通吃」。生態可以產業化,產業也能生態化,同樣需要運用價值規律,環保倒逼才能充分發揮其威力。這是第三個答案。

    「督企」轉「督政」——

    當好「守山人」看好「責任田」

  排污權交易制度能夠最早在三明試點,與吳成球的探索密不可分。

  吳成球是三明市環保局局長,在全省9個設區市環保局局長中資格最老。三明是福建老工業城市,鋼鐵、化肥、造紙等,既成就了這座城市過往的輝煌,又成為當下環保的「攔路虎」。之前,每遇污染問題,環保部門衝鋒一線,疲於奔命,像滅火隊員。能不能換種監督方式?

  2014年初,三明市環保局在福建率先出台《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實施細則》,根據企業環保狀況分「優秀」到「不合格」4個等級。更厲害的是,他們還把這些信息在當地媒體公布。這下炸了鍋,不少企業因為「不合格」,有的被政府責令停產,有的被銀行停止供貸,有的被暫停上市計劃。當地一家國企,自2004年建成投運,倚仗其「不能被停產」的特殊行業身份,借口試運行遲遲不驗收,屢被罰款,仍不整改。被評「不合格」后,地方政府取消其所有評先、評優資格,相關資金補助也被終止。

  從「督企」到「督政」,就是要用制度手段讓各級政府擔起環保「第一責任」。

  「與往年相比,今年黨政環保大考把堅持綠色發展作為首要責任,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納入地方黨委政府考核,並大幅提高權重,佔比約52%。」福建省環保廳廳長朱華告訴記者。不僅如此,責任單位涵蓋省發改委、經信委、林業廳等十多個部門,對環保以外的職能部門考核的權重佔比從往年的26%上升到53%。

  「兩個50%以上,意味著環保不再只是環保部門的事,而是各職能部門的分內事。目的就是督導黨政一把手在決策過程中把環保裝進腦中、放在心上,促使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朱華說。

  也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三明市環保局又第一個在全省設立環境污染責任險,並促成該市唯一的化工產業園——黃砂化工園內12家企業整體投保。

  從去年開始,晉江市安海鎮副鎮長蔡娜娜每天的工作內容又多了一個項目:巡河。河叫壩頭溪,是安海鎮境內最大河流,全長11公里。

  晉江是福建第一強縣,安海又在2015年被評為全國百強鄉鎮中福建省第一名。兩個第一「撞」在一起,整治工業污染的壓力自然不小——全鎮企業3000多家,各種類型皆有,第一壓力就是污水。

  雖然是分管生態的鎮領導,但擔任「河長」的並非只有蔡娜娜一人,其他鎮領導都「各掌一河」。「同時還成立了工業、農業等8個專項整治組,所有政府部門都參與其中,實行一票否決。」安海鎮黨委書記唐春曉說。在安海,當地公安專門成立環保中隊,法院設有生態審判庭,檢察院有獨立生態資源檢察科。

  從2015年起,福建每季度選擇一項環境專題進行現場點評,再全省通報;分解到各設區市政府處理后,由省政府督查室跟蹤督辦。季度督查會議制度創新,讓9個設區市市長坦言「冬天穿著毛衣都冒汗」「彷彿扒了一層皮」。2016年7月,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環保督察組正式啟程,首輪督察包括龍岩、泉州、寧德3市。據督察組負責人介紹,從今年起每兩年將對全省各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進行一輪環保督察。

  2010年,「一崗雙責」;2014年,全面推行「河長」制,建立季度環保督查會,直至眼下的省級環保督查,福建對各級政府在環保生態工作方面的監督,步步收緊。搭梁立柱,建立起了一整套系統化管理機制。三明市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也從首批的40家企業擴大到今年的357家。

  「督企」轉「督政」,就是要讓地方黨委政府成為改善環境的主要力量,真正當好「守山人」,看好「責任田」。這是第四個答案。

  根據福建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福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推進的38項改革今年將完成15項,明年完成17項,2018年完成6項。

  福建正在探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6: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