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茶閑話 於 2016-11-14 21:17 編輯

太和殿,這座中國現有尺寸最大的木構殿宇。重檐廡(音同「五」)殿頂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除殿頂上的一條正脊外,在兩層重檐上各有四條垂脊,而每一條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異的10隻蹲獸來裝飾,並且,形象、次序都一模一樣。正襟危坐的小瑞獸們。 
先說燒制脊獸所用的琉璃,就為皇家壟斷。《大清會典》明文規定,非皇家特許,普通大臣和百姓禁止使用琉璃。其中黃色是皇帝的專利,親王貝勒就只能用綠色。除黃綠外,祭天場所用天壇藍,皇家藏書之處用黑色琉璃,皇家園林則可用雜色。這些都不能錯用。屋檐滴水,其上的琉璃綠釉光澤燦爛,猶如水晶。 
其次是排序,排在最前面,雷打不動的是「騎鳳仙人」。其後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有時與海馬互換)、海馬、狻猊(有時與押魚互換)、押魚、獬豸、鬥牛、行什,不多說,看圖就懂。由於人們必須仰視它們,這些屹立檐角的小獸,宛如端坐雲間,神秘而朦朧。彰顯著古建築溝通天地的神秘法術,襯托出了其雄偉與深不可測,回蕩著謎之魅力。 
重檐疊脊的房屋一如層壘而上的官階,彰顯出森嚴的仕途威勢。 
為什麼用「仙人騎鳳」來打頭呢?相傳這位仙人是暴君齊湣(音同「敏」)王的化身。古建工匠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湣王無道,走頭無路。」意思是說他已到了屋角之端,再往前走就要栽下去,充滿了警示的意義。仙人緊閉雙眼,手拉韁繩,彷彿要一飛而起。 
跟隨其後的脊獸成員,各有各的神通廣大,各有各的祥瑞寓意,但有三個動物形象算是最忠於現實的。位於第三位的是獅子。從漢末、魏晉開始,動物學意義的獅子進入中國文化,並彰顯出它的神性,它很早便成為佛教中的吉祥圖騰,所以中國人至遲在宋代,便已經把獅子看成是一種神獸,而非普通的動物。這隻小獅子在一件室內展品上休憩,它扭身轉首,尾巴上揚,張望著窗外的風景。 
雪好大,寶寶好冷,但是寶寶有玩具玩,你們羨慕本寶寶嗎?在2015年的第一場雪中出名的獅子。 
此外,「天馬」和「海馬」也算接近現實,天馬乍看與海馬極相似,細看則多出一對翅膀。《史記》記述,漢武帝用《易經》占卜到「神馬當從西北來」,在獲得烏孫國的寶馬以後,他興奮地命之為「天馬」,象徵著威德通天入海,無所不至。把馬神化的手段,是為它添上一副翅膀,「天馬」行空,腳踏雲雷,十分威風。插上翅膀,代表有通天的能力。 
獸譜系的海馬與海洋動物「海馬」沒絲毫關係,它的本意是來自海外的馬,而不是來自海里的馬。 
獬豸(音同「謝至」),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頭上有角,性情忠厚,又有獨角神羊之稱,被視為勇猛、公正的象徵。古時稱御史的冠帽為獬豸,衙門牆上也畫著獬豸。 
帶翅膀的走獸是行什,它手持的金剛寶杵具有降魔的寓意。 
狻猊(音「酸泥」)又名金猊、靈猊,形似獅子,雖然相貌兇悍,卻喜靜不喜動。相傳,狻猊最喜歡的姿勢就是坐著,而且是坐在煙火旁,故而它的形象通常都出現在香爐上,隨著爐內的焚香吞煙吐霧。 
故宮號稱有宮殿8600多間,僅以每殿有6條龍計算,就有龍5萬條,事實上的數目當然遠不止此。在這片龍的時空里,雨花閣殿頂的鎏金銅龍尤為奇特,它身長3米,匍匐著身姿作勢欲下,似乎只是暫停在檐角,所以被稱為「跑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