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四大方言區的有趣規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 0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什麼方言區易出作家

  中國有四大方言區,常出好作家。從民國到上世紀80年代,都是這個規律。

  第一個是北京方言區,最著名的作家是老舍。我們都讀過《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完全用北京方言去寫。後來,北京方言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王朔,一口新京片子。北京方言代表了北京的一種皇家文化。過去北京四九城說話是不一樣的,東城和西城的人說話都比較提著;南城的說話都嗚哩嗚哩,有些連我(本文作者馬未都)也聽不太懂。我們小時候,某個同學一張嘴就知道他是東城的還是宣武的。

  第二個是四川方言區,像巴金、郭沫若都是。四川方言今天也可以讀到,一些文藝作品喜歡用四川方言來表現。比如姜文拍的《讓子彈飛》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普通話版,一個是四川話版。你會覺得四川話一下子變得非常有魅力。

  第三個是湖南方言區。我們知道的大作家有沈從文、周立波。湖南方言極具魅力,尤其在寫優美的景象時。我們讀沈從文的《邊城》,就能感受到他語言的那種魅力。

  第四個是陝西方言區。出了許多作家,比如柳青、路遙、陳忠實、楊爭光等。

  這四個方言區為什麼會出那麼多的好作家呢?因為他們的方言用文字表達的時候,既有特色,又能看懂。有人會問:上海話有沒有特色?太有特色了!上海人告訴我,他們有一份報紙全是用上海話寫的,但是上海人自個兒都看不懂,必須找人用上海話念一遍才能明白。

  其他方言區不是不出大作家,依然可以出,但是他會寫得很辛苦,他必須拋棄從小熟知的方言,用另外一種語言,即普通話來寫作。因此,其他方言區的作家寫出名的相對少一些。

  今天40歲以下的作家,從小都受普通話教育,基本都是用普通話寫作,已經失去了方言的魅力。像《金瓶梅》,語言非常有特色,有人通過研究其中方言的運用,確認是山東人寫的。

  記得在上海坐出租,我跟司機說右拐,結果司機說「小轉彎」,我聽成了「向左彎」。我說右拐,他又說小轉彎。我說你怎麼老跟我擰著呀!後來我才知道,上海人說大轉是左拐,小轉是右拐。

  哪些方言有利於經商

  中國還有四大方言區出商人。這也是特別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第一個是潮汕方言區,以李嘉誠為代表。第二個是寧波方言區,今天的寧波出了很多商人。第三個是閩南方言區,歷史上有陳嘉庚。第四個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溫州方言區。

  這四個地區的方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非常難懂。溫州話除了溫州人誰也聽不懂。有個笑話說,當年在越南戰場上,溫州人可以隨便傳話,跟密碼一樣。再比如,閩南話也很怪異。閩南話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古老語言,有人還說唐朝時閩南話是國語呢。

  因此,這四個方言區的商人利用各自的「語言密碼」,在經商的時候就非常方便。今天,我們可以當著別人的面自由交換信息,怎麼交換?發簡訊。而過去的交流系統都是當著人談價錢。那麼,如果你多了這套方言系統,第三方聽不懂,就你們倆明白,你就會佔便宜。所以說這四個方言區容易出商人。

  閩南地區出過一個大商人,他叫黃奕柱,活了78歲。他出身貧寒,小時候學了一門手藝——剃頭。後來闖南洋,到了印尼,天天給人剃頭謀生。後來,他碰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金主,但這個人給他的是道理,不是錢。他說你剃一輩子頭,可以謀生,但不能發財,你要想發財,就要去做生意。黃奕柱說我做生意沒有本錢啊,他說本錢我可以借你,但你必須表一個決心,你得把這個剃頭挑子扔海里去,斷了走回頭路的念想。

  結果,黃奕柱真這麼幹了。這個人就借給他五塊大洋。此後,黃奕柱踏上了商業之路。他是個經商的天才,一戰期間經營糖,發了大財。當時印尼的荷蘭殖民者把他當成眼中釘、肉中刺,讓他交巨額的稅,要不然就趕他走。黃奕柱毅然決然賣掉所有財產,帶著現金回到了中國。

  他帶回了多少錢呢?一億美金。他是福建南安人,回到家鄉后,他開始投資,廈門的自來水公司、電話公司都成了他們家的。他在廈門島上一共有160棟別墅。黃奕柱最重要的別墅在鼓浪嶼島上,1949年後曾改為鼓浪嶼國賓館,接待過很多世界級的領導人,尼克松、鄧小平等都去過。

  民國時期,中國的銀行多如牛毛,但具有發鈔權的只有三家。一個是中國銀行,一個是交通銀行,一個就是黃奕柱他們家的中南銀行。你想想,民國政府居然允許黃家的銀行發鈔!黃奕柱當時在中南銀行占股70%,超級大股東呀!這個閩南人當真是富可敵國。

  溫州也出商人。溫州人的發音,連字都寫不出來,只能聽,也只有溫州人自己能聽懂,所以,溫州很難出作家,但溫州商人遍天下,法國最多,據說有五萬人。

  娛樂上哪種方言佔便宜

  什麼方言在娛樂上佔便宜?大家熟知的首先是什麼呢?東北方言。東北方言有一股味兒,叫大糙子味兒。什麼叫大糙子?就是老玉米豆粉碎一下。大糙子煮粥,反覆地熬,特別香。東北話是什麼話呢?是說侉了的山東話。過去山東人闖關東到東北,山東話到東北那兒被東北人改造了。

  東北話雖然滿嘴大糙子味兒,但它非常有意思,比如「這事老稀奇了」,「這個東西老好了」,「你嘚瑟什麼」,這都是東北話里常用的。

  方言在傳播中,最有力量的前提就是一定要聽懂,其次是要有你的個性存在,東北話這兩點都具備,所以這些年跟很多人就很熟了。

  第二種娛樂方言是什麼呢?天津話。天津人天生就哏兒。

  北京離天津近,天津過去是北京的門戶。我喜歡古董的時候,古董都不讓進京,被天津攔住了。我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的時候,收藏文物都是奔天津去。一到天津就有意思。最早是坐火車去,後來條件好了,開車去。開車去就得問道兒,北京人方向感很強,幹什麼都說東南西北。可北京人跑到天津就瞎了。天津那路沒一條直的,我每回到天津都問道兒,問問就問熟了,因為有人認得我。上來說,呦,您還收藏家呢,連道兒都找不著啊!我說冒牌的,您就告訴我怎麼走吧。每次都是經過人家反覆指路,才能找到常去的那個地兒,這事困擾了我很長時間。

  天津人特逗,有自嘲精神,他們對生活的態度跟北京人不一樣,北京人都是大爺,晃晃悠悠,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天津人不是,天津是碼頭文化。

  我老說天津是一個土洋結合最好的城市,它既有洋房,也有特土的碼頭文化。有一回去天津,開著車到那兒,警察招手,我心說壞了,警察攔了,不知道啥事。一攔下來,那警察就說:「哎,天津黑嗎?」我心說什麼?天津什麼黑嗎?他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警察是要黑我們還是怎麼著?我們說不黑啊,天津不黑啊。他說:「不黑開著大燈幹嘛?」才明白,我們那車一直開著大燈。

  典型的天津話的笑話是這樣的,說是一個小蒼蠅問老蒼蠅:「媽媽,咱為嘛老吃那粑粑呢?」這就是天津話的自嘲精神,它描述一個童話的景象呢,用這樣一種調侃的口氣。

  天津話的這個特徵,就衍生出了天津快板。現在好多說相聲的演員,尤其北京和天津的,若不會打快板,就不是相聲演員。

  山東話、唐山話、河南話的魅力

  第三種娛樂方言,比較有特點的就是山東。

  山東快書的歷史也就百十年。山東話非常有特點,我爹是山東人,說一口膠東話,可我死活學不會他那口話。我生在北京,一口京片子。山東人管夥計叫力巴。我說小力巴,你把那個東西踢個稀碎。這就是山東人說話,非常有力量。所以,在過去的相聲演員中,模仿山東話的非常多,比如侯寶林先生,他說的很多山東方言,每次都令人噴飯。這就是山東方言的魅力。

  再有就是什麼呢,唐山話。唐山話大家在電視上沒少領略。比如馬季先生賣的宇宙牌香煙,然後是趙麗蓉的精彩節目。我覺得趙麗蓉是個大師,她把那個民間文學演繹得非常到位,她說一口地道的唐山話。

  再有,我覺得可以媲美的就是河南話。河南話我小時候聽到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豫劇《朝陽溝》。河南人很有意思,他經常無緣由地發感慨,比如河南人最愛說的一句話就叫「咦——」,他先來這麼一個長聲,不管他是生氣,還是驚訝什麼的,他先來這麼一個長聲,這就是他們語言的一個特點。

  南方娛樂方言的局限

  南方也有有影響的方言,上海有滑稽劇,廣東有粵劇,浙江有越劇,但那都是區域性的,很難在全國造成影響。因為聽不懂,確實聽不懂。

  我最怕聽吳語系的,再有就是潮汕跟閩南話,那就乾脆聽不懂。閩南人管吃飯叫「駕崩」,  「駕崩」就是死了,對吧。完全是兩個意思。早年去福建那會兒,我還跟人學了兩句當地方言,省得人家蒙你去買東西。我學了一個數字,到今天都記得。那時候去買衣服,不管什麼都還價,人家只要一說閩南話,我就徹底歇了,我就會說一個「五十」,發音「果雜」。甭管什麼東西全還價「五十」。其實想想六十說不來,不會說。

  各地方言如果不是在普通話基礎上或能夠貼近普通話的話,它就沒法變成一個全國性的娛樂方言。比如電影《瘋狂的石頭》,完全用四川話,很有意思,很有喜感。它除了表演有喜感,更多的是那種配音。如果你把《瘋狂的石頭》改成天津話,也非常有喜感,改成唐山話也非常有喜感,改成東北話也有喜感,那就變成另外一種喜感。你仔細想想,若把它變成英語,還能不能看了?

  (摘自《都嘟·第1季》 文/馬未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6: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