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變革!中國進城農民的億萬財富去哪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11 23: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郭濤濤 鳳凰財經

  來源:思想內參(youthinking)獲授權轉載  作者:郭濤濤

  幾乎每次大變革,都會發生財富重新分配和圈地運動。

  進城農民的億萬財富去哪兒了?

  因為耕地種糧食產值有限,只有幾畝薄田的農民不賺錢,所以紛紛進城打工了,但千萬不要以為中國農民真的就沒有傳說中的那億萬財富了。農民的億萬財富不僅真的存在,而且以萬億單位計算不為過,只是它不在農村耕地上,而在農村其餘兩塊地上,即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民宅基地上,這才是各方資本真正覬覦的部分。

  這部分財富,對農民很重要,對所有人都很重要。

  農民拿到它了,就可以真正放心「帶著土地」進城了,要是農民拿不到它,而被少數人掠奪暴富了,那農民進城就會很辛苦。進城農民可佔據了中國半數以上的人口,他們辛苦,在城市裡不能安居樂業,13億人都會很辛苦,因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大大增加了。

  說白了,中國農業問題,也就2個問題,一個是農村糧食生產問題,一個是進城農民保障問題,多數農民進城安居樂業了,農民和市民也就沒有差別了,他們在農村的耕地才能放心脫手,留給少部分農民變成職業農民開拖拉機搞規模化種植,大家也不用擔心糧價上漲影響自己飯碗了。

  可現在比較棘手的是,因為年代久遠,農民這億萬財富所在,只有少數人知道,相當多的進城農民並不知道,所以,農民兄弟們及農民兄弟的子弟們,你們一定要清楚這剩餘農村兩塊地的來頭,這是父輩們從一窮二白時開始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可千萬不能被少數人塞進了自己腰包。

  搞清楚億萬財富的來頭

  想搞清楚這億萬財富的來頭,就要先明白土地價值的體現鏈條,這也是全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原本全世界的農地都是不值錢的,農民困守在有限的農地上沒出路,於是進城搞工業,人口集聚產生了更多產業和就業部門,集中居住大家生活也更為便利,這就是城市化和工業化,農地上蓋起了樓房和廠房,城市在擴張,農地越來越少,人總要吃糧,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建設用地就要有限度,建設用地越來越稀缺,它就變得越來越值錢了。

  這也是半個多世紀來,我們多數人的農民父輩們所走過的進城之路。農民的億萬財富,也隨城市化而不斷增值。農民雖然進城了,但除了農民握在手中的銀行賬戶,他們還有一部分財富停留在所謂還在農村的集體經濟里,即集體建設用地和它之上的集體資產,再加上農民的宅基地,只是大家進城后都不怎麼關心了,也沒留意它的升值與變化。

  所謂集體經濟,它是農村特有的公有制形式,對應到城市裡,就是大家熟知的國有經濟。它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絕大部分農民拿土地等生產資料入股的高級社階段,農村土地集體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按勞分配,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至人民公社時期,宅基地也變為集體所有,再後來,就是家庭聯產,農民進城與城市化大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時,僅僅是對農村的承包地進行了確權到戶,而之前人民公社時期,佔用集體土地修建的廠房、倉庫等,則從人民公社、大隊、小隊過渡至鄉(鎮)、村、村民小組三級所有,這是集體資產的肇始,雖說還是集體所有,但它的產權並沒有進一步明晰,這時候,城市化開始了,不僅對內產權模糊的集體土地和集體資產進一步積累和演變,農民在城市裡賺到了錢,就跑回村去蓋房子,宅基地上的農民房也開始蓬勃生長。

  尤其是在東部城鎮化發達地區,可以很清晰看到集體資產的演變路徑。先是原來的社隊企業變身為鄉鎮企業,集體建設用地進而擴大,90年代,鄉鎮企業不行了,又開始賣集體企業,到2000年之後,城鎮化提速,當時對集體建設用地的控制也不嚴,又是一波集體資產發展潮,雖然中間有起有落,但集體資產總量已不可小覷,折射到現實,就是集體物業、集體住宅等,當然,還有它們下面的集體建設用地,它們變得越來越值錢。

  億萬財富都去哪兒了?

  按理說,集體財產集體所有,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每個農民都有它的一份子,但很多農民進城了,說從來都沒見到這個增值的錢呀,甚至到了農二代、農三代,如果不是老輩提起,根本就不會知道還有這麼一回事,這就是上世紀80年代農村改革不徹底的地方,農民進城少了一部分保障不說,甚至都當不存在了,那這個錢去哪了?

  這要看新聞,看中紀委反腐,看小官大貪,一個村支書貪個千把萬不算奇怪,一些鎮官更是不得了,跟隨領導出國購物更是出手大方,原來是他們沒把集體資產隨城鎮化增值的部分分給農民,變成了自己吃喝玩樂和跑關係的小金庫了,反正進城農民常年在外不知道,這個也沒確權也沒人管,否則,為什麼往往一個村子,尤其是城鎮化地區,大家都是農民,但就屬村、鎮幹部最有錢呢?

  老實的農民雖然不清楚,但在農村插過隊的習總知道,所以這幾年,中央深化改革的文件里,一直在提集體資產要確權到戶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改革要堅持集體經濟而非改掉集體經濟的原因,雖然農民進城了,但農民祖輩積累下的集體資產,都在集體經濟里,如果還沒全部確權到戶就改掉了集體經濟,那農民祖輩積累的這部分財富就要易手他人了,這可真的不是個小數目,它的大頭,又在鎮一級,況且它還會隨城鎮化的發展繼續增值。

  現在很多商人,打著盤活農村資產名號進入農村,依筆者看,這就是在打本應屬農民的集體財富算盤,集體資產未來只有2條出路,要麼公開評估算清楚1956以來的各種集體經濟賬,組建鎮經濟聯合社,把村裡和村民小組裡的集體資產收回來,放到一起統一、透明管理,同時按照總份額折算成股份確權給農民,股份永久不變且可繼承,每年增加的集體資產收益按照股權給農民分紅,讓農民的利益與城鎮化利益相統一。要麼,它就可能流入到私人腰包,那就是集體資產流失了。

  這就變成了佔據全國總人口半數以上進城農民與私人套利資本的對決,進城農民贏,以後銀行卡上每年都會多出一筆錢,開始雖然不算多,但會一直增加,這就是進城農民的一部分保障,私人贏,那就是少數人隨城市化進程而暴富,城鎮化則繼續作為替罪羔羊,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顯然,後者不是億萬農民和當政者想看到的,所以在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完成,確保農民能享受到集體資產增值好處之前,要警惕那些農村產權交易所,這也是農民留在集體財富里最容易被消失的那一部分。

  集體資產確權到戶,改為由鎮級經濟聯合社透明管理經營還有個好處,那就是將村委會的財權和事權分離了,隨著農民不斷帶著確權后的集體資產進城,村委會也過渡為類似於城市裡居委會一樣的組織,只有社區公共服務和管理的職能,這樣也就從根子和制度上杜絕了基層腐敗,獲得分紅的進城農民,因為有利益,也會對基層有個群眾監督。

  保障進城農民財產權路徑

  集體資產是農村的經營型資產,集體建設用地,則屬資源型資產,現在都在談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單純談入市是沒意義的,按照征地程序走就是,土地總是要體現它的價值,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征地后再賣地的凈收益,農民能得到多少好處,如果入市了農民不能分享到它的收益,同樣是一種不公平,城鎮化依然會變成替罪羔羊,按照集體經濟的道理,筆者認為,除去征地成本和公共統籌的部分,其餘部分收益,同樣應屬農民所有。

  與集體資產和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相比,宅基地距離農民最近,農民也最在意,看得也最緊,它的問題,不在於是否被外人莫名其妙所搶走,而是集體所有不能買賣的宅基地如何處理,才能讓農民擁有這部分財產權。

  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拆掉,但要和增減掛鉤和宅基地置換一起來做。

  有人會說,放開買賣多好,拆了多可惜。筆者就想問,過去宅基地同樣無序建設了30年,佔用了那麼多農田,如果不拆,糧食生產的規模化經營怎麼做?一些距離城鎮比較遠的宅基地,現在賣不出錢,城裡人買去了,農民進城能買得起房子嗎?以後溢價了算誰的?距離城鎮較近的宅基地群落,農民願意賣嗎?不願意賣那你怎麼處理城中村問題?城市裡建設用地緊缺的問題你又怎麼解決?

  能夠同時解決這幾個問題的唯一路徑,就是上面所說,拆掉,做宅基地置換和增減掛鉤,保證農民在城市裡的居住權,並且要以鎮為單位,整個鎮域範圍內按照規劃來做。而在農民進城,農村人去樓空普遍情況下,應禁止農民繼續大修大建宅基地,否則拆遷和置換成本就會增加,到時候小心拆不起,城市土地繼續緊張,更是持續發展隱患。

  拆掉,是為了農村糧食生產規模經營的基本功能,宅基地置換,是要按照1:1的置換比例,給農民在城鎮地段好的地方置換成同等面積可以買賣的商品房,這是保證進城農民基本居住權利和保障的關鍵所在,否則農民未必會願意,這樣做,商品房也會隨城鎮化升值,農民利益也與城鎮化統一,增減掛鉤,原本的宅基地復耕為土地,就多出了建設用地指標,將它騰挪到城鎮里,城鎮經濟發展就有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於農民、國家糧食安全與拓展地方發展空間三方,都是共贏。

  它的前提,一個是城鎮化發展的充分程度,要有財力做這個整體置換;另一個是讓農民自願,不能變為趕農民上樓。目前更多地方城市發展到哪拆到哪的「攤大餅」,浪費資源不說,它還無法保證距城鎮化較遠農民利益,造成農民之間的不公平,城市攤得太開,人口集聚不起來,未來發展產業都是問題,地方產業發展不起來,政府財力有限,就更寄望於「攤大餅」賣地獲得收入,於未來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將集體資產、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置換放在一起看,它也是給進城農民充分財產權的命題,大部分農民進城了,但每年都會拿到集體資產和集體土地增值的分紅,通過宅基地置換,又在城市裡有了同等面積,可以買賣並且還在不斷升值的商品房,這就是」帶著土地「進城了,再加之城鄉保障的一體化和輔助的就業措施,試問,農民怎麼會不願意進城呢?進城了又怎麼會不放心呢?

  包括家庭農場在內,以及上述改革,這並非筆者一廂情願的想法,而是筆者做11年記者以來,實實在在在基層看到的深化改革案例。

  在上海市松江區,不僅中央2013年「一號文件」所提「家庭農場」,與它提早六七年推行的適度規模家庭農場有關;松江近60萬農民集體資產也已確權到人,年年都能拿到分紅;而通過對土地凈收益調整而來的城鄉統籌基金,也讓松江農民都實現了比農保高出600多元的鎮保待遇;小崑山鎮全鎮範圍內,農民自願通過宅基地置換而進城的比率超過99%,現在更是坐享房價升值的好處。

  筆者前些日子給任內近10年推動這些改革,今年剛剛退休的松江老書記盛亞飛說,浦南農民告訴我,您知道他們的辛苦,心裡裝著他們,沒想到,老書記很平淡地來了這麼一句話:「我是農民出身,這是老本行,做人不能忘本。」

  農民進城與洪荒之力

  說到底,進城是中國絕大多數農民的選擇。否則,那麼多農民父母們就不會含辛茹苦掙錢,讓諸位農民子弟讀者用功讀書,然後留在城市了,還要攢錢要在城市裡買房子,所謂農民不願意進城,其實是在於保障不足,有後顧之憂,而非一些居住在城市裡的鄉村建設者們所認為的,農民就應該在農村,這是對農民赤裸裸的歧視。

  中國億萬農民進城,從人口數量和規模上來理解,它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也是歷史不可阻擋的潮流與洪荒之力,它可以改變一切。

  遙想當年,父輩們在絕大多數國土都是農村的土地上付出巨大成本,咬緊牙關通過農產品輸出發動了國家工業化;改革開放后,他們又走向城市,高樓大廈平地起之際,又讓中國製造以低成本優勢橫掃全球,將中國經濟體量推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這也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洪荒之力所在——農業人口不斷進城,並推動國家向工業化、現代化國家轉變。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人張培剛的定義,一個農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只有當農業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降低到1/3甚至1/4以下,同時農業勞動者總人數佔全國的比重降低到1/3甚至1/4以下,這個國家才算實現了工業化,這也是個城鎮化率(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

  雖然去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2%升至56.1%,過去30多年來,已有數億農民進城,但參照張培剛以及已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發達國家的標準,這個進程還遠未完成,還有數億農民進城仍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要走的路。

  在這個過程中,說到底,如果能夠保障億萬進城農民留在集體里的萬億財富,農民得以順利進城,同時農村的糧食生產能夠保證,國家就有更強盛的希望,反之,那就去看拉美國家「中等收入陷阱」,大量農民進城保障不足,農民住在貧民窟里流離失所,結果造成社會問題,整個國家發展也就止步不前了,而這也是農民進城洪荒之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來源:思想內參(youthinking)獲授權轉載  作者:郭濤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